在上一次的博客后留言处,因为误解了网友觉晓的留言而闹笑话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194/202108/34293.html),故曾说要自罚三杯以当致歉。那么在如今这个“罚也三杯,敬也三杯”的说法里,这个“三”究竟有什么讲究呢?
据说,“三杯文化”源于古代周礼。因古人倡导饮酒有节,饮不过三爵,过则违礼。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那古时的三爵酒为何呢 ?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三”就有了特殊的理解,或为成礼之数,诸如结婚要“拜天拜地拜高堂”,三拜方算礼成;做事讲究“三思而行”,考虑周全方行事,敬酒需“三巡”,方显礼节周到,等等。敬酒用“三杯”,说明敬酒者的诚意满满而演变到今天,为了表达敬意、谢意,往往就需要连敬三杯了;“连罚三杯”也许就是借鉴“连敬三杯”,由“圆满”之意引申出过来。被罚者每喝一杯酒,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就加深一层,所以“连罚三杯”则被认为是测试被罚者有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的礼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进程,曾经用于饮酒的酒器“爵杯”早已不在。在唐宋时期,人们喝酒豪爽,往往时兴用大盏、大碗;到明清时期,则演变成了用小杯、小盏或者小酒盅,但中国人自古传承下来的白酒没有变;直至当今时代,由于酒的种类多样性,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风俗的影响,故而所用的酒器杯具也大小不一、形状不同。
那么,回到我的“自罚三杯”,该用何种杯具呢?下图是本人收藏的几种明清酒具。
上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明嘉靖年间的青花五彩倭角小方杯、清乾隆时期的粉彩小盏以及清中期和晚期的青花小杯和小盏(后俩青花器乃为祖传)(盏:盏的金文象形字义很明确,就是“浅”下一“皿”,表示浅而小的杯子)。
应网友觉晓的要求,“自罚三杯”所用的杯具必须至少到清代。考虑到本人没有酒量,同时对所收藏的来自他人的古器物有敬畏之心(或者说有一定的“忌讳”),所以就用了本家祖上传承下来的青花小杯(左起第三个)了,一口气三杯!
看着挺大的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