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随笔

生活是美的,只是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生活里有爱,只是需要一颗能够感受和孕育爱的心。
个人资料
正文

英语学习伴我终身

(2024-03-18 13:38:51) 下一个

英语学习伴我终身

(转载)

 

 

文/何婴

 

我学习英语的心历路程是从文革刚开始;因为无书可读,就跟在弄堂里老三届后面学英语。因为我发现家庭出身有教养的人,基本上都喜欢英语,或绘画和音乐,也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所以就跟着在他们后面学英语,绘画和听音乐唱片并花了25元买了一把旧小提琴学学,也传阅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由于我母亲单位(房管所)里有不少是49年前在洋行里职员,基本都懂英语,他们还偶尔教我英语,有的人的英语花体写得很漂亮(现在的西方人大部分都不会写了,但我女儿却是写的一手漂亮的英语花体,很让我欣慰)。我经常同他们混在一起,听老上海的故事,还能吃到他们给我的巧克力,懂得如何享用西餐。在这些老洋行人影响下,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喜欢上了英语。我到中学毕业前夕,放弃了绘画和学拉小提琴,唯一保持的爱好就是英语学习。再加上当年上海有广播英语教学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周围认识的人学英语的很多。文革留给我的唯一遗产的就是学习英语,仅管英语初级班上的第一课是一位女工农兵学员教的: ”Long live Chairman Mao !” 。

 

 

到工厂做工人4年多,我在工余时间就读马列的著作和毛选为主,却把英语荒废了。得知1977年底听说高考恢复了,急忙临时抱佛脚复习英语,但时间短促第一次高考失败了。随后就在1978年3月考进上海石化总厂的外训班(考试非常简单)。在读书期间接触到新概念英语 (New Concept English),就非常喜欢。也奠定了我喜欢英国英语的基础。

 

其实我真正迷上英国英语是80年代初在伊拉克当英语翻译的两年。因为伊拉克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那里的电视台和电台基本都是用英国发音,许多在巴科达的老一辈的伊拉克人也有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我发现为数可观的伊拉克人非常崇拜英国,以会讲英语而自傲。因为我是当翻译的,我配有一台松下短波收音机,没有任务时就天天捧着它听BBC,还有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课文全部背诵了和默写二次因为比较简单;四册的课文全部背诵和默写了一次,因为比较难。全部习题都做了。笨鸟先飞,所以我有一套自学新概念英语的方法。我曾经推荐给国内喜欢英语的朋友,他们几乎没有人可以接受,因为不喜欢背课文。殊不知,我认为背诵新概念的课文就是一种享受,尤其是第四册:提高了英语,了解了英国。因为我的英语发音略有伦敦口音,所以很受伊拉克人青睐。当时伊拉克的桥梁司的司长曾在英国留学过,对于我的英国腔的发音特别感到亲切,我用我当初有限的英国文化同他聊天,他非常高兴。我的领导也认为上海来的英语翻译同北方的英语翻译就是不一样,对我赞赏有加。在几个英语翻译中,我年龄最轻,但最受领导器重。所以我自己当时有受宠若惊之感。也使我暗暗发誓要在英语上向英国英语靠拢。

 

既然要向英国英语靠拢,就必须要学习英国的文史哲,而且必须是原版的。回到上海后,工作之余把BBC的短波广播开着当音乐听:提高了英语听觉,增加了知识,了解了英国,不亦乐乎;并四处搜集与英国有关的英语书籍如英国的茶文化。现在有幸在澳洲生活,处处感受的英国文化的熏陶。这几年读澳洲的大学,发现澳洲大学的体制全部照搬英国大学的制度。老师一直嘱咐我们澳洲学生写文章一定要用英国英文,这正合我意,但海外学生可以不受英国英文限制。现在哲学课程英文版的读物尽管难读,但读进去后,对英语写作和阅读受益匪浅。每逢读到好的英语文章和精彩的段落会拍案叫绝,会念出声来。再读其它英语文章犹如小菜一碟。况且,英国又是哲学大国,对我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如愿以偿了。

 

这10多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现在可以在苹果手机里下载BBC Sounds 的App,把我需要的节目挑选好储存到My Sounds里随时可以听,还可以bookmark 。我把电视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作为英国文化的教科书来看,因为是DVD,可以回放,我要听懂每句话,搞清人物关系,了解英国各个阶层的不同英语和英国风俗,对英国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我去过英国五次(其中两次是开车自驾游,绕了两圈英國除了北爱尔兰没有涉足过)。因为喜欢英国文化和历史,同英国人对话都是一种语言享受,每次去都有亲切感,越去越要去,今后还要多去。

 

BBC对于我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伴随着我从青年,中年到老年。BBC广播是我学习英语的课堂,获取知识的殿堂(因为我喜欢中国历史和文学,在BBC里可以收听到中国历史和著名人物节目。BBC 为此提供了数量丰富,编辑精彩的这类英语访谈节目,至今还可以听到,还会不断有新节目出来,因为中国也是文明古国之一,在当代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看到世界的窗口。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初步了解英国史,我买了一套DVD纪录片,它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教授 Sir Simon Schama 为BBC主持的英国史 (A History of Britain ), 从远古的英国讲到1965年的英国。这有15个部分组成,长达15个小时的BBC历史节目,他花2年时间精心准备的精彩历史系列片:画面生动,内容殷实,结构紧凑,在Simon 抑扬顿挫的漂亮英语的解说下,我先后看了三遍,意犹未尽。这里还要提到英语冠词的严谨性:”A history of Britain “而不用 “The history of Britain “? 这是有讲究的:我记得他曾解释过,用不定冠词 A是表达他个人对英国历史的理解,而用定冠词The就是板上钉钉的一成不变的英国历史,他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权威。这说明他的谦虚,也更表明了英语词汇的严谨性。几十年听下来,我对BBC的各档节目如数家珍,是我每天的活动内容之一。对BBC 心怀感激。

 

英语学得好,发音带BBC的口音,了解英国的文化(当然目前还做得不够),使我感觉到无任是在澳洲,还是在印度,凡是对懂英语的外国人来讲,都会受到他们的尊重,而这靠钱是买不到,只有对英国文化的了解才能有这种满足感。所以我把英语当艺术品来欣赏就不难理解了。

 

简单而言:只要有英文可以看,有BBC可以听,即使我一无所有了,我不会感到生活的窘迫。我对于英国的文化,犹如“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感。只要痴迷,才能入味,才能荣辱不惊,才能有精神幸福感。英语和BBC是我的上帝伴我终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