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随笔

生活是美的,只是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生活里有爱,只是需要一颗能够感受和孕育爱的心。
个人资料
正文

丰子愷:其文,其画,其人(上)

(2022-10-20 04:54:50) 下一个

丰子愷:其文,其画,其人(上)

 

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有许多名家,丰子恺(1898-1975)是其中十分特别的一位,如果少了他,中国现代文化的生态,将因此而大大失衡。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艺大師,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一个通才,在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翻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为中国现代的美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更因为,他是一个禀赋奇异、风骨高迈的传奇性人物,用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话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绘画师从李叔同,国文求教夏丐尊。中西融合,艺文贯通,他在漫画、散文,翻译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他一生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等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丰子愷的作品强调艺术趣味,其核心,是超越艺术形式的童心”“真心本心。"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留给现代中国的两件瑰宝,时过境迁,依然熠熠生辉,滋养了几代中国人的灵魂。

 

我喜欢丰子愷的散文,年轻时便喜欢。其它很多书买来,看过一遍,放入书架,可以几年不再碰它,丰子恺的散文集,却常常从书架上抽出翻阅,不是整本重读,而是选出一二篇,慢慢细读,回味。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四本以丰子恺的藏书之地缘缘堂命名的散文集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妙趣横生、法相庄严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深邃。这些文字原汁原味地再现了丰子恺的随笔性文章,是我经常翻阅的经典。文章的题材都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皆是作者对一些轻微琐屑的事物的描写,是丰子恺对于生活经历的一些所见所想。我喜欢他文字语言的朴素自然,思想感情的诚恳真挚,他的写作风格和他的为人一样,并无半点虚伪矫揉做作之处。读他的散文,常感到作者好像在和读者促膝谈心,他的态度谦和,语言娓娓动听,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这种经过深思熟虑而从容地吐露出的真情实感,可以直击人的心灵,读者为之感动,感慨,或受到感染。


************

 

《渐》是丰子恺《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至情至性之作,是他在1925年立达学园从事教育工作时写的第一篇散文,是他散文的起步,后来被台湾中学国文教科书收錄。

 

他在文中说: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

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丰子恺写《渐》时,刚从日本回国不久,当时入世并不深,但他通过佛学信仰上的沉思,彻悟到人生的无常,不免发出第一声悲叹。从散文写作的艺术来讲,这篇文章确是作者当时至性至情的流露。郁达夫曾盛赞子恺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远超出他的画笔之上,《渐》正是这样的作品。你看它娓娓而谈,诉述着作者对人生的感叹,他的文字是这样朴实无华,感情又是这样坦露无遗,读着这样的作品,真像春夜在灯下倾听谈心,夏日在溪边看流水细语。

 

************

 

丰子恺的散文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要数《吃瓜子》,在生活中那么普通的一桩消遣,在他的笔下,竟然可以趣味无穷。

 

文中有一段他对自已剥瓜子的笨拙的自嘲,令人莞尔:

 

"现代中国人精通吃瓜子术,我对于此道,一向非常短拙,说出来有伤于中国人的体面,但对自家人不妨谈谈。我从来不曾自动地找求或买瓜子来吃。但到人家作客,受人劝诱时;或者在酒席上、杭州的茶楼上,看见桌上现成放着瓜子盆时,也便拿起来咬。我必须注意选择,选那较大、较厚,而形状平整的瓜子,放进口里,用臼齿地一咬,再吐出来,用手指去剥。幸而咬得恰好,两瓣瓜子壳各向两旁扩张而破裂,瓜仁没有咬碎,剥起来就较为省力。若用力不得其法,两瓣瓜子壳和瓜仁叠在一起而折断了,吐出来的时候我就耽忧。那瓜子已纵断为两半,两半瓣的瓜仁紧紧地装塞在两半瓣的瓜子壳中,好象日本版的洋装书,套在很紧的厚纸函中,不容易取它出来。这种洋装书的取出法,现在都已从日本人那里学得,不要把指头塞进厚纸函中去力揠,只要使函口向下,两手扶着函,上下振动数次,洋装书自会脱壳而出。然而半瓣瓜子的形状太小了,不能应用这个方法,我只得用指爪细细地剥取。有时因为练习弹琴,两手的指爪都剪平,和尚头一般的手指对它简直毫无办法。我只得乘人不见把它抛弃了。在痛感困难的时候,我本拟不再吃瓜子了。但抛弃了之后,觉得口中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我再吃。我便不由地伸起手来,另选一粒,再送交臼齿去咬。不幸而这瓜子太燥,我的用力又太猛,地一响,玉石不分,咬成了无数的碎块,事体就更糟了。我只得把粘着唾液的碎块尽行吐出在手心里,用心挑选,剔去壳的碎块,然后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块。然而这挑选颇不容易,因为壳的碎块的一面也是白色的,与瓜仁无异,我误认为全是瓜仁而舐进口中去嚼,其味虽非嚼蜡,却等于嚼砂。 壳的碎片紧紧地嵌进牙齿缝里,找不到牙签就无法取出。碰到这种钉子的时候,我就下个决心,从此戒绝瓜子。戒绝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来漱一漱口,点起一支香烟,或者把瓜子盆推开些,把身体换个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对它发生关系。然而过了几分钟,与别人谈了几句话,不知不觉之间,会跟了别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来咬。等到自己觉察破戒的时候,往往是已经咬过好几粒了。这样,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复戒,戒而复吃,我为它受尽苦痛。这使我现在想起了瓜子觉得害怕。"

 

 

 

对女人小姐们吃瓜子的本事,更是描绘得维妙维肖:

 

 "?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

 

夸完了别人,便要来长长自已的志气,不和太太小姐比,甚至不与国内的孩子们比,只在外国人面前去战胜,写得得意之处,就如一个顽童:

 

"记得从前我在赴横滨的轮船中,与一个日本人同舱。偶检行箧,发见亲友所赠的一罐瓜子。旅途寂寥,我就打开来和日本人共吃。这是他平生没有吃过的东西,他觉得非常珍奇。 在这时候,我便老实不客气地装出内行的模样,把吃法教导他,并且示范地吃给他看。托祖国的福,这示范没有失败。但看那日本人的练习,真是可怜得很!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象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我问他滋味如何,他点点头连称umai,um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来。我看他那阔大的嘴里放进一些瓜仁的碎屑,犹如沧海中投以一粟,亏他辨出umai的滋味来。但我的笑不仅为这点滑稽,本由于骄矜自夸的心理。我想,这毕竟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象我这样对于此道最拙劣的人,也能在外国人面前占胜,何况国内无数精通此道的少爷、小姐们呢?"

 

诸如吃瓜子这一类的题材虽是生活中的琐碎,但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文章的构思巧妙清新,读起来生趣盎然,足以见证其写作的功力。


************

 

丰子恺的散文又很洒脱,写散文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例如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再笔》书中的一篇小文《山中避雨》,后来曾收录于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写的是作者同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遇雨躲进一家小茶店避雨时的情景,将山村之中细雨朦胧的景致写得入木三分,清新雅致,淡雅却又醇厚。加上音乐的魅力,水墨写意画一般的情趣,读来只感美妙至极: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 violin 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piano 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Beethovensonata,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作者丰富的生活情趣与清丽脱俗的妙笔生花,使得茶馆枯坐,等着雨停的乏味,变成了荒山小店中来客齐聚,乐声响起,其乐融融的温暖。

 

************

 

丰子恺的散文往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朴素洒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真挚自然的感情,有一种淡泊飘逸的风格。评论丰老作品一句常见的话,就是他 “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对一些社会现象,他往往会从小处切入,将大道理蕴在日常中娓娓述来。例如,藉着五根长短不一的手指,来指出性格和姿态上的差异不应该作为爱憎的标准。并且鼓吹手指们应该聚其长短,成为一个拳头来抵抗外侮。还有一篇是借着西湖船形式的变化,来对比社会上许多不调和的可悲现象,变坏的主要原因,是游客的座位愈变愈奢华;而船身愈变愈旧.....摇船人的衣服愈变愈褴褛。简单几笔,却意味深长,在丰老的笔下,散文变得像一只质地温润,色泽晶莹的玉杯,兼精致和实用一身。

 

丰子恺哲思深邃、妙想联翩,运用随笔散文的艺术载体,便有了很大的表现力和发挥空间。郁达夫当年就指出:丰子恺的散文有哲学味,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散文是直接表达作家的生活经验,思想人格的文体。有一位书评家评论丰子愷的缘缘堂系列说:从中我读到了诗人的眼睛,干干净净的胸怀,还有融入了佛学思维的日常。还有一位翻译家评价说,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

 

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思维,这样的品性,再加上身体力行其国文老师夏丐尊的"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的教导,构成了丰子愷作为一个真正的散文大家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潇洒挥毫和精雕细刻,便孕育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们有幸,生活中有如此优美的文字相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