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东问题之二: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2021-01-21 17:29:24) 下一个

中东问题之二: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文/飞鸿

        1. 巴勒斯坦难民的由来

        战争常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普通百姓流离失所,这就是战争难民。在上个世纪,几次中东战争,造成了上百万的巴勒斯坦难民。在战争爆发前或战争期间,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很多阿拉伯人在阿以冲突时,或者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或者是害怕战后犹太人会进行种族清洗或种族大屠杀,逃离了居住的家园,成为了难民。战后由于阿以的敌对,边界被封锁,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无法返回原来的家园,流落他乡。战争难民的产生和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悲剧。

       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当时非常担心的种族清洗或种族屠杀在以色列并没有发生,以色列政府也并没有搞象原南非政府一样的种族隔离政策。现在以色列人口大约8百多万,其中约10%是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这些人就是当初没离开家园的阿拉伯人或离开后待战争结束后又设法返回来的阿拉伯人,他们成为了以色列公民。随着以色列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其平均收入比逃到以色列周边国家或者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高出10倍以上。他们在以色列也享有和犹太人一样的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我的以色列犹太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就是一个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般说来,这些具有以色列身份的阿拉伯人是很少参加对抗以色列的行动的。而逃离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就比较悲惨了,他们逃出以色列后,满怀希望想生活在“兄弟的阿拉伯国家”,但这些阿拉伯国家把难民的产生归咎于以色列而并不接受这些阿拉伯兄弟。他们大多数只好居住在生活条件很差的难民营中,过着艰辛的生活,心里充满对以色列犹太人的仇恨。这些巴勒斯坦难民营主要位于黎巴嫩南部,约旦,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等区域。如何妥善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后的头几年,难民其实是双向的。战争爆发后,一方面,大量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另一方面,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也大量驱逐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些国家的中东犹太人,这些犹太人财产被全部没收,净身被驱逐出境。这些犹太人身无分文到达以色列,出于建立犹太国家的需要,以色列全部接收这些犹太难民并妥善安置他们,使他们很快融入以色列社会。战争期间,这些犹太难民中的青壮年则加入军队,投入战斗。由于这些犹太难民的处境比巴勒斯坦难民好很多,而以色列也并没有把这些犹太难民推给国际社会,所以犹太难民没有成为国际问题而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国际媒体也极少报道存在过这些犹太难民。而驱逐这些中东犹太人的阿拉伯国家,由于失去很多的商业和科技等方面的犹太人才而使国家后来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这些阿拉伯国家政府始料未及的。

      在如何对待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上,以色列国内分为两派。以工党为首的左翼主流派主张走和平进程之路,从财政经济上救助巴勒斯坦难民,让他们中一些不搞暴力的人到以色列打工。他们认为,改善巴勒斯坦难民生活后会逐渐减少他们的仇恨情绪,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在以色列境内也有些村庄和小镇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世代为邻友好相处。所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友好相处并非不可能,这在历史上也是长期存在的。但也有极端的右翼以色列人认为阿拉伯人的最终目的是彻底赶走犹太人并消灭以色列,任何对阿拉伯人的善举都没用处。阿以双方都有倾向于对抗的极端分子和愿意互相和平相处的人。

       2. 巴解的兴衰

       巴解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简称。因为巴勒斯坦难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武装对抗以色列的“圣战组织”就在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中发展起来。50~60年代在埃及学建筑出身的阿拉法特就在巴勒斯坦难民中创建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开始了武装对抗以色列的行动。

       尽管巴解不断发展壮大,但和以色列军力相比,相差实在太悬殊。所以巴解主要采用偷袭的游击战术,而不同以军正面相对抗。后来这种游击战术逐渐变成以袭击以色列平民百姓为主的恐怖活动。长此以往,这种偷袭平民很难获得有价值的军事进展。从军事角度来讲,游击战只是军事上实力弱的一方的权宜之计。古往今来,世界上几乎从来没有通过游击战而最后取得全面军事胜利的先例。中共以前出于宣传的目的而夸大了游击战的作用。其实当年中共对日军的游击战是出于保存实力以待后来同国民党争夺天下的需要。最后三年国共内战是通过几次中国人自相残杀血流成河的“大决战”而不是“游击战”来决定天下的。

       在50~60年代的中东战争,特别是1967年的六天战争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约旦,人数曾达到1~2百万之多,几乎占约旦人口的一半。巴解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武装人员超过万人。由于这时巴解对约旦侯赛因国王的亲西方政策不满,试图反客为主取而代之。结果被侯赛因国王察觉。侯赛因国王于是先发制人,出动军队镇压,杀死巴解武装人员数千人,这就是发生在1970年著名的“黑九月事件”。这是巴解受到的第一次重创,其武装成员被约旦杀死一半以上。

 

       遭此重创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又从约旦涌入黎巴嫩。巴解又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西区和黎巴嫩南部建起不受黎巴嫩政府控制的国中之国,从而引起了黎巴嫩国内基督教派(亲以色列)和穆斯林派〔反以色列〕的矛盾和内战,导致黎巴嫩的当选总统杰马耶内被暗杀。曾被称为“中东巴黎”的贝鲁特从此饱受战火蹂躏,变得满目疮痍。巴解利用在黎巴嫩南部的基地不断用炮火袭击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平民目标,遭致以色列严重报复。最后演变为1982年以军入侵黎巴嫩的战争。巴解在黎巴嫩南部的所有基地被以军摧毁,巴解也全部被围困在贝鲁特西区。最后在联合国的调停斡旋下,所有巴解武装人员放下武器,净身离开贝鲁特,分散到几个阿拉伯国家。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总部迁往突尼斯。这是巴解受到的第二次重创。从此巴解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大为减少,转为以少数人员的恐怖袭击为主。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由于萨达姆向以色列发射了“飞毛腿”导弹,巴解就盲目地公开宣布支持萨达姆,结果萨达姆开罪的一些海湾富国一举断绝给巴解的经济援助,巴解顿时陷入困境,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是巴解受到的第三次重创。随后阿拉法特被迫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及外长佩雷斯在奥斯陆签署和平协定,走上中东和平进程之路。以色列也允许巴解总部迁往约旦河西岸的拉姆拉。1996年,以色列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交给巴解。象埃及一样,巴解通过和平手段而不是军事对抗获得了西岸和加沙的自治权。反观巴解在最强盛的时候,却寸土未得,反而和约旦军队以死相拼,死伤极为惨重。

      巴解虽然最后获得了西岸和加沙自治权,但势力逐渐衰弱。巴解难以成功有两大因素:第一是派系林立,内斗不断,互相残杀。阿拉法特本人曾多次躲过内部暗杀,对外却宣称是以色列特工干的。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确实在巴以敌对严重时计划过除掉阿拉法特。但后来以色列为了利用他走 “土地换和平” 的和平进程,就没必要对他下手了。巴勒斯坦和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是内部争斗和残杀非常激烈的。后起的“哈马斯”发展起来后竟然用武力把巴解“法塔赫”逐出了加沙地带,许多巴解成员被“哈马斯”当街处死示众。第二个因素是巴解高层专制独裁,贪污腐败非常严重。例如,在加沙和约旦和西岸的巴勒斯坦难民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阿拉法特的年轻妻子苏哈却在巴黎住豪宅开名车,每月生活费高达10万美元以上。巴解高层包括阿拉法特都在瑞士银行有巨额私人存款,这已是公开的秘密。有这样的领导,巴解事业怎能成功?

       3. 巴勒斯坦建国之梦

       巴勒斯坦地区自约2000年前耶稣时代罗马附属的犹太国因造反被罗马军团毁灭以后,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梦成真这近2000年间,这个地区没有独立国家出现,只有地中海列强轮流统治这个地区。1948年以色列的建国被基督教认为是上帝的神迹,即先知以赛亚预言的“橄榄枯枝发芽”。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中东形势,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说,巴勒斯坦的建国最佳时期是1947年联合国181号决议该地区分别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时刻。但当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缺乏有远见和号召力的领导人,而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又各怀私心,没人真正帮助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国家。

       犹太人建国的过程始于100年前奥地利犹太人记者赫尔兹的锡安主义的提出。开始尽管响应者并不多,但一些锡安主义者开始移居这里并购买土地和房产。这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所以以色列过建国并不是一开始就以军事手段和武力征服来实现的。1948年以色列的犹太人宣布接受联合国分治决议,建立以色列犹太人国家,而阿拉伯世界则全体反对并拒绝联合国决议。他们的理由是,联合国的划分不公平。就实际情况来讲,确实犹太人划得的地方是好过阿拉伯人的地方,这种划分是以实际种族已经居住的情况为参考的。犹太人花钱在巴勒斯坦地区购买土地自然会选择购买沿地中海的富庶之地,而少去购买贫瘠之地。联合国的分治建国方案的这种土地划分如同中国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很难做到让双方都满意的。另外当时西方国家主导的联合国因为这些国家犹太人的影响力和出于对二战时犹太人遭受大屠杀的同情心理,比较偏袒犹太人也是事实。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六国联军开始了对以色列的进攻。他们的公开口号是阻止犹太人建国,但并未明确提出帮助巴勒斯坦人建国。六国的真实目的是借机赶走总人口只有60万的犹太人,从而瓜分巴勒斯坦的土地为各自谋取私利。开战以后,阿方各自为战,争抢地盘,互不救援。这也是阿方以绝对优势开战但最后却输掉战争的重要原因。最后六国虽然没有军事取胜,但埃及借机夺得加沙,约旦因为有英国训练出来的外约旦军团以及有英国军官领军,军事素质较高,作战能力强,所以收获最大,占据耶路撒冷老城和约旦河西岸。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黎巴嫩空手而归。其实如果阿拉伯国家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到今天。而以色列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也不可能在几次中东战争中全部最后取胜。

       经过几次中东战争以后,阿拉伯方面意识到在军事上无法战胜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建国梦趋于渺茫。但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海湾战争的“站错队”迫使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加入中东和平进程。通过和平谈判,以色列让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加起来仍然小于1948年联合国划分的区域),巴勒斯坦建国梦出现一线曙光。但对和平进程的严重分歧使巴勒斯坦人内部原有的派系斗争加剧恶化,最后导致刀兵相见自相残杀,“哈马斯”将巴解赶出加沙。巴勒斯坦建国梦又飘渺起来。而且巴方提出的“以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首都”的建国方案又绝难被同样视耶路撒冷为神圣之城的以色列所接受,这使巴勒斯坦的建国梦更为渺茫起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我同意: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中东形势,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说,巴勒斯坦的建国最佳时期是1948年联合国决议该地区分别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时刻。" 当时见好就收,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不会出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