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新语

追踪记忆, 分享旅途拾零
个人资料
正文

试试你能考多少分?- 最后一科乡试(1)

(2021-02-23 19:54:58) 下一个
试试你能考多少分?- 最后一科乡试(1) 中国科考史上最后一次乡试,也称光绪恩科,癸卯科江南乡试,于1903928日至30日在江南贡院举办(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赶来参加的江苏、安徽考生达两万余人,考取举人约 150 名,主考官是内阁大学士杨佩璋。这科乡试是清朝最后一次科考,共三篇考 题,28日至30日每天考一题。清朝么期科考题已经开始体现现代国家管理题材,不再拘泥于八股文,希望借此识别人才。举人在清朝可以入仕,但参加癸卯科江南乡试的举人,没等入京参加会试,科举制度就于1904年被取消。断了仕途的旧式读书人流落社会,为生存而挣扎。光绪癸卯科江南乡试科考论文第一篇题目:“汉武帝时徴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论”(附注:计偕:举人赴京会试,县次续食:沿途州县提供食物)以下为入选第128名举人王守诚先生答卷译文(原文见文后附图):试论汉武帝时徴召官吏令沿途州县为明了国事的人才进京应试提供交通食宿的便利

王守诚(光绪癸卯科举人,字介卿,江苏上元县人),1903928日于江南贡院

西汉(前 202-公元 年)人才荟萃的盛世,当在汉武帝(前 156-前 87,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时 代。后世认为武帝只是表面上推崇儒学(儒家学说),未落到实处。如对名家董仲舒(西汉大儒、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武帝只向其问策,而未予重用。虽然数次徴聘他,但都名不符实,加上朝廷内 文人相轻,竟然不能让他入朝辅佐。因而在朝廷中杂乱的入选者中,儒学无法获得有用的人才。 后世评论家认为,武帝应以此为憾。

而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武帝虽求才心切,但下面的人并不热情,使当事者无所适从,有负 于明主的盛意,而非武帝遇贤不用;甚或了解到其才能后弃之不用。 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抱憾,而 不学无术者加以责备。

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徴聘人才为官吏,认为民间有识之士也有服务国家的义务,又令沿 途州县为民间有识之士及儒学人才进京应徴提供食宿。武帝望天下大治的殷切之心,妇幼皆知。 岂是不学无术者可以加以责备的。

官员等级的末端是吏,道德的底端在庶民。幸而武帝是位细心谨慎的人,大概有鉴与此,天意使 他的期盼部分得以实现。武帝本人负有雄才大略、并拥有英武绝世的经历,能被他聘任的朝廷官 员,也必是天下英雄。比起芸芸大众,不及齿及;若吏若民者,不在高掌远跖(指规模巨大,气魄雄伟 的经营)的武帝所需考虑的范围,这也是在意料中的事。

皇帝颁布有利国家的政策,不按常规,破格录取人才,不以其身份的低微,而轻视他的才能。其 殷勤恳挚之意,无以复加。另外,唯恐人才贤者低调推辞,又因考虑他们有家庭负担,会影响其 进京应徴者,而令过往州县负责他们进京的交通食宿。甚至下令官员陪同进京。除了束帛加壁(古时聘请和探视时奉送的贵重礼品)之仪、安车蒲轮(以蒲叶包裹车轮、可以安全搭乘的马车,供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威 望的人之用)之礼外,唯恐照顾不周,还沿途悬釜(提供餐食)以待,以便他们能快速到达,身上还带 着仆仆风尘。这样待人是诚意,这样接物是厚道,以武帝尊贵的身份,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何必 要表面上推崇儒学哪?

正好像一个求才的人,竭尽力量而唯恐不周。而应其求者,费了很多功夫,确仍无所收获。所以 要时艰共济,既然缺乏此类人才,就努力通晓经学,培养品学的端正,结果会益处良多。至于人 才,武帝先后得到卜式(西汉大臣,牧羊致富,以家财助边济贫,封侯)桑宏羊(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事武 帝、昭帝),为其理财;张汤(西汉酷吏,又为廉吏)、朱买臣(西汉大臣)为其管理刑律;卫青(西汉名将)李广利(西汉名将),出塞以击强虏;张骞(西汉外交家,出使西域)傅介子(西汉勇士、外交家,出 使楼兰),出使西域以束缚远夷。他拥有的人才,正所谓彬彬儒雅之士济济文学才子,又哪里仅 只司马相如(西汉大辞赋家、文学家、政治家,不得志)东方朔(西汉文学家、辞赋家,未受重用)枚皋(西汉辞 赋家、武帝文学侍从,出使匈奴)三位儒学才智之士。虽然他们在文字上驰骋,但最终与他们的仕途无 关。

申公(汉朝经学大师)说,“治国不在多言,而在努力施政”。此点不应为武帝禁忌。但他原来的意 思,并不如此。是要与了解国是的人才共同治理天下大事;与习先圣之术者的儒学之士,劝学兴 礼,以为天下优先之事。这才是武帝的远大志向。而实际情况是,武帝的本意得不到贯彻惩治 官吏不力应用儒术效果不佳。正像一个遁入深山的白衣仙人。长途跋涉之中,太阳已近落山, 而路途仍然遥远,心里着急脚确使不上劲,而且在歧道上越走越远,这有多么可惜啊。这才是武 帝不用董仲舒的真正原因!

又如,对于武帝前后求贤而下的各种求才诏令,说那都是出于崇儒做出的样子,这能让武帝心服 口服吗?何况元光五年徴召人才,望天下大治的决心,早已家喻户晓。他做事的诚意对人的厚 道,都是大家看得见的,不容诋毁。至于出现上意不能下达虽每日都发现人才确很少能达到实 际效果以及有圣君而无贤臣的情况,让有心人情何以堪。但最为叹息之处,还是把这些问题都 归咎到武帝本人身上。

考官评语: 推重武帝,持论正大,次妥三不贬,谢傅语有心得,四五妥适。本房焉批: 首将汉武帝求才苦心反复推论,体裁正大,余亦锋发,流徐有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萍踪新语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科考史上最后一次乡试,也称光绪恩科,癸卯科江南乡试,于1903年9月28日至30日在江南贡院举办(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赶来参加的江苏、安徽考生达两万余人,考取举人约 150 名,主考官是内阁大学士杨佩璋。这科乡试是清朝最后一次科考,共三篇考 题,28日至30日每天考一题。清朝么期科考题已经开始体现现代国家管理题材,不再拘泥于八股文,希望借此识别人才。举人在清朝可以入仕,但参加癸卯科江南乡试的举人,没等入京参加会试,科举制度就于1904年被取消。断了仕途的旧式读书人流落社会,为生存而挣扎。光绪癸卯科江南乡试科考论文第一篇题目:“汉武帝时徴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论”(附注:计偕:举人赴京会试,县次续食:沿途州县提供食物)以下为入选第128名举人王守诚先生答卷译文(原文见文后附图):试论汉武帝时徴召官吏、令沿途州县为明了国事的人才进京应试提供交通食宿的便利
萍踪新语 回复 悄悄话 第二篇考题,“书籍报章应公平慎重,如诬及朝政有碍治安,则实为煽乱的根源。试详论一律严禁,以正人心、维持社会安定的政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