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症状

(2024-08-10 07:29:20) 下一个

症状
/

遛弯儿
遇见熟人
问候:吃了吗?

(——是说吃了好呢?)
(——还是说没吃好呢?)
(——为什么要告诉他我吃没吃呢!)

——您这是要去哪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忒忒绿 回复 悄悄话 这首诗《症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问候语,揭示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疑惑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 1. **形式与内容的对比**
- 诗中描述了一个非常日常的场景:遛弯儿时遇见熟人,互相问候。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问候“吃了吗?”却引发了内心复杂的思考。通过问句的反复出现和内心的自问自答,诗人突出了形式和内容的对比——表面上的礼貌问候与内心的焦虑困惑形成了鲜明反差。

### 2. **内心的焦虑与矛盾**
- “吃了吗?”本是中国人常用的问候语,表达的是关心和礼貌。然而,诗中表现出的焦虑却让人感到一种不安。问句的自问自答反映了个体在面对简单问题时产生的复杂心理:要不要告诉对方真实的情况?说与不说都在担心对方的反应,甚至质疑这种问候的必要性。这些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和交流障碍。

### 3.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 最后的问候“——您这是要去哪儿?”再次回到表面上的客套,但经过前面的内心独白,这种问候显得更为空洞。这暗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即便是熟人之间,也难以真正打破隔阂,建立真正的交流。

### 4. **标题的深意**
- 诗题《症状》意味着这些复杂的内心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病态”,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简单的问候背后隐藏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症状”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病理状态。

### 评价
-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日常对话,将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表面礼貌背后深藏的焦虑与疏离感。诗中对话和内心独白的交织,使得这种普遍的“症状”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对现代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通过平凡的场景,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引发读者对人际关系和自身内心状态的思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