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7号夜里写完,大概就不会再写,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接着写点啥的念头。这会儿正在等医生过来做新一轮的核酸,刚拿了防护服,在等开工的消息,就随便写写。
一、
之前和居委会报了那几户老人家的情况,得到了会专门电话沟通的反馈,还算放心。同组的志愿者姑娘也特意来问。
7号白天,小区里发了些物资,这是4月1号之后第一次发。不过,不是按户送来,街道直接给小区发了60份(包括莴笋、土豆、萝卜、菠萝,看信息是云南来的物资),需要志愿者自己拆分,重新分配。
这一天,原本送快递的小分队也渐渐吃力,开始想办法增加人手。
当天晚上,有了要停团购的说法。属于同一个居委会的隔壁小区,发布了规范团购的通知,提出“各类物资团购层出不穷,部分团购供应商资质不明、团长身份不明,对社区整体的防控形式形成不良隐患”,需要“先备案后发团”“团长负责制”,要求了许多备案材料。
8号早上,居委会的负责人在群里说,停止团购。这一天有一点兵荒马乱的味道。新的团购暂时停止,而此前团成了的物资都还没有送到,不断有人催问。而负责帮忙的志愿者,能要到的答复也只是,单子太多了,司机现在送不过来,没法给出准确的到达时间。
8号这天,大概是做志愿者以来最忙碌最疲惫的一天。原本说是要做核酸,早上6点,居委会发消息说做抗原,要求9点半之前出结果。我们楼是封控楼,前几天收到通知让我不出门,待在家,这一天也收到消息,说能不能帮忙发楼里的抗原试剂。洗了把脸,饭也没吃,就下楼开始干活。
我们似乎始终没有建立一个清楚的抗原自测上报方式。目前做抗原都还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先发放试剂,敲门告知,要求马上检测,检测完将试剂放进回收袋,再放到自家门口,志愿者在外面看结果确认。楼里的老年人太多,虽然已经建了微信群,但很多人都无法触达,群里日常回消息的人很有限。测完拍照微信上传这种方式,可能并不合适。(何况很多人都需要狂敲门、喊几零几才会有回音。)
许多人并不会安心等着不出门。楼道里有脚步声了,就要开个门看一眼,互相通告,“来了来了”。经常能听见有的住户打开家门,站在门口隔着楼道聊天。即便通知了将结果放在门口,也有人会等志愿者来了,打开家门捏着结果让志愿者过去看。
一户户发完,一户户确认完结果,名单清理完毕。
二、
此时又来了物资。问了下居委会,暂时还没发到我们这边,要先等试剂结果点清楚再发。于是想先回去歇一下。刚走到楼梯口,一户大爷打开门:“你怎么上来了?等下要发东西的。”
他肯定也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但有那么五秒,我心里还是大喊:草,好累啊,我想歇会。
发物资,这次又要分。一个大包,里面是几种青菜,一捆黄瓜,一些杏鲍菇和一打鸡蛋。但物资也不是按户或人数分配,一层楼只有一份,需要同层的几户分。刚收到消息的时候我脑子里自动开始盘:这得怎么分,每层户数人数都不一样,会不会有冲突,怎么办,万一谁要啥又挑挑拣拣怎么办。但很快又觉得一个人没法想那么多。于是先把顶楼的送了上去,敲门说了情况,三家人都回说没事没事,放下就好,我们自己来分,不麻烦你。
下楼去拿另外楼层的物资,此时又有人跑出门,差点自己把楼下的物资拿走。赶快拦住。
另外几层的分配也都顺利,邻居们自己在门口沟通,戴着手套拿着塑料袋来处理分配的事情。此前叫住我的同一个大爷,和我住同一层,他直接说,小姑娘我们不缺,你们先拿,剩下的给我们就好。
两件事做完,脱掉防护装备(只有蓝色罩衣,没有防护服了,不过口罩手套面罩都齐全),用酒精自己消杀,回到家里已经快十一点。没吃早饭,一直爬楼外加实在不算透气的N95,啃了两块巧克力缓了缓。
吃完午饭又发了一次物资。这回是从贵州来到,有大袋的酸菜。
三、
下午和同事们视频连线,这种时候能见到大家真是好大的安慰,大家好好哦好可爱呜呜呜呜。
本想着下午、晚上还可以工作。手上正好有个很喜欢的新选题,还在啃原文书稿,琢磨选题单怎么弄。刚开工,又收到消息,晚上要再做一次抗原。(到底为什么一天之内做两次,我不理解)
于是又出门,套衣服,再来一遍。晚上楼道里光线差,感应灯时灵时不灵,全靠手机手电筒。这回也没人来帮手,一个人搞全楼,硬着头皮上了。
没想到不是个平安夜。之前“有问题”的那户,家里的女儿,腿脚不便,之前连核酸都不能出门做的,明晃晃的两条线。这回抗原显示阳性。还有一位,直接打开家门朝我走过来,手里拿着试剂往前凑:这是什么情况啊?我一直在家里的,都没出门。怎么会这样呢?
冷不丁看到浅浅的第二条杠,我脑子一懵,反应过来赶快喊你进屋进屋进屋,不要出门。
上报完结果,显示阳性的试剂无人处理,只能让他们自己拿着。(理论上应该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的,但是无人来管。)
又一次给自己消杀,疯狂喷了大半瓶酒精,回家立刻洗头洗澡,倒消毒水洗衣服。
四、
小区群里时不时有人询问团购物资的进展。有人说家里什么东西没了,有人互相帮忙,互相安慰。有孩子的家庭开始纸尿裤共享。还有手艺人提供馒头代加工服务。给一袋面粉,还你十几个大馒头,可做红糖版。
隔壁楼的小哥,拿出很久没弹的吉他,在家里对着窗户外面,自弹自唱《晴天》。群里还有人点歌。
楼上大叔看见有的小区组织阳台唱歌,也想搞一波,提议的曲目很有趣,《国际歌》《红日》,最后还是作罢,小区里老年人这么多,要被吵死啦。
聊着聊着,还有些“土生土长”的小区人开始回忆这个小区的历史。
以前这个“村”非常大,面积比现在大许多,隔壁的几个新小区,甚至河对岸的一些地方,都是这个“村”的。都是弄堂房子。某某楼盘的位置原来是学校,某某小区那一片以前是某某号。为什么我们在A路上,地图上登记的门牌地址却是B路。现在仅剩的两排楼,是原来楼层最高,最好的房子。
有人说:“小学我周边弄堂里的同学,都会到我家来做作业,看着高阳台,六楼走廊都排满了小朋友。”“隔壁爷爷奶奶都会把零食水果发给我们吃,一份新闻晚报,一个楼层传阅着看。”
五、
看到网上的很多互助文档,社区经验。觉得很棒,但也同时感觉不同地方情况差异太大,人手有限的话很难做得足够周全。
向来作息不算健康,最近倒是不得不早睡早起。等下又要核酸。今天换了新的二维码系统。
和居委说了,一会儿做核酸如果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怕是不够。要叫门,维持秩序,还要对名单。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安排,但愿有人来帮忙。
作者: 她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