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邑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纪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连载】再访广岛【101】

(2023-07-14 08:49:15) 下一个

再访广岛

 

【德】麦考·帕默  著

郎伦友  译

 

第十三章  第六节(上)

 

13.6 否定核轰炸的其他证据

 

    在本章前面介绍的各种观测结果提供了很多证据,表明没有发生核轰炸。在这里汇集这些方面的证据是为了不打乱本章主要论述的连贯性。

 

13.6.1 接近或远离轰炸中心的破坏程度

 

  正如在1.1一节所提到的,亚历山大·P·德塞维斯基注意到了,旗杆和“其他一些易碎物品”不知何故经受住了“据称每小时1 000英里的超级飓风”。这看上去确实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是否应该预期有如此强大的冲击波呢?

 

图13.2 “标称”原子弹的压力波风速

数据点根据参考文献【49】的表5.45。所显示的5级飓风的风速是为了进行比较。

Wind speed(km/h):风速(公里/小时);Distance from hypocenter(m):与轰炸中心的距离(米);Bomb blast:核弹爆炸; Hurricane category 5:5级飓风。

 

    格拉斯通【49,第135页】为“标称”原子弹给出了具体数字,即一颗当量为2万吨的原子弹,只比宣称的广岛原子弹略强。在轰炸中心附近,实际风速几乎与德塞维斯基所说的一样高——1280公里/小时,或者说是800英里/小时,是5级飓风的5倍。在距轰炸中心1公里以外的地方,其风速超过飓风的两倍;暴露在高层建筑屋顶上的木制旗杆等要经受住如此强烈的爆炸是不可能的。尽管风速确实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这个参考文献给出的“光损伤极限”是8英里——相当于13公里,即到若树住所的距离。因此“易碎物品”的幸存和若树被轰炸抛到地上的经历都不符合核轰炸的说法。(脚注22)此外,如前所述,耶稣会修道院(位于距轰炸中心4公里处)的破坏程度与若树的住所相似,这也是不符合预料的。

 

13.6.2 轰炸中心的高度

 

    据说广岛原子弹轰炸中心是根据闪光产生的阴影通过三角测量确定的。据利博【76】讲,地面上的一个参考点实际上是在万代桥,他们将它确定为在“距轰炸中心约1 000米”的位置上。在联合委员会官方报告【307】所附的高分辨率的一幅地图上,这段距离非常接近920米。最新的DS02报告把轰炸中心的海拔高度定为600米。

 

 

图13.3 万代桥上的阴影:观察结果与预期

左:人行道上栏杆的阴影。(照片来自利博【76】)右:根据官方确定的轰炸中心位置,对预期阴影的光线跟踪轨迹。

 

    图13.3显示了万代桥栏杆在人行道上投射的阴影的照片。每个栏杆的高度大约与其阴影等长。为了进行比较,该图还显示了模拟现场阴影的预期长度。(脚注23)在这里,阴影看起来比柱子的长度长一半——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距轰炸中心的地面距离大约是其高度的1.5倍。因此观测到的阴影长度与据称根据阴影推测的的轰炸中心位置不相符——轰炸中心必须位于桥梁上方更高的角度才能产生这样的阴影。

    虽然这些阴影表明轰炸中心应该比所宣称的600米要高,但是有一个观察结果表明它应该更低。若树是在廿日市家中看到的闪光,他报告说:【170,第58页】

 

    当时我注视着外面的中国山脉。就在这时,我看到一道像闪电但比闪电大得多、刺眼得多的闪光——就在最高的山峰下面,正对着我的窗户。

 

    廿日市市在轰炸中心西南的13公里处的海边上,因此接近海平面。轰炸中心上方的最高山峰位于该市距轰炸中心东北方向的2/3处,海拔682米,因此爆炸最高发生在3/5×628米处,即大约410米处——只有官方宣称的高度的2/3。(脚注24)值得注意的是,对轰炸中心的位置这个估计相当不确切——由于将轰炸中心移近万代桥就可以消除关于人行道阴影的差异——因此若树观察所推断的爆炸高度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脚注】

 

22:若树在察看邻近的损毁情况时,他感到诧异:【170,第60页】“为什么爆炸的方向与闪光的方向成直角?”

 

23:用视点光线形成的场景。光源和场地之间的地面距离:920米;光源高度600米。光源由100个“灯泡”组成,排列在一个边长135米的正方形中,接近于直径150米的球状火球的横截面积;后一个数字源于哈贝尔等人【84】的数据。

 

24:细心的读者还会考虑:地球的曲率还会使这个值再降低10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