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的魅力

道成了肉身,丰丰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魅力四射,令我折服
个人资料
正文

祂改变了我,远超我所期望的 /王湘梅(84级物理系)

(2020-12-28 12:13:57) 下一个

祂改变了我,远超我所期望的

/ 王湘梅(84级物理系)

01 证明自身的价值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我也不例外。

我的青少年时期,正赶上国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那是一个充满活力、讲求奋斗的年代,我也为自己编织过一些美丽的梦想,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

我不是一个资质特别聪明的人,但相信勤能补拙,因此我一直都非常努力和执着。凭着自身的努力,我从小学到中学都保持优异的成绩,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高考时,我考入了理想中的北大物理系。

在北大的学习生活,让我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得不令我实时调整自己的梦想。当梦想和现实不断地碰撞,雄心壮志渐渐消退后,我的内心依然有一种渴望:不虚度此生,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证明自身的价值。

1991年底,随着出国的热潮,我放弃了在北京科研单位的工作机会,随着先生来到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但我到底想要什么?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过好的生活?还是只为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自己也不清楚。

在当时的认知里,人生的价值体现在成就上,例如:高学历、好职业以及由此而来的高收入和富裕的生活。至于在家庭中担当的角色、花费的精力,不但不被认为有什么价值,反而被看作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阻碍。

02 “这个孩子有问题”

我在美国读计算机硕士时,我的儿子出生,这是我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那时我们分居两地,在不同的学校读书。我生下儿子三个月后,离开丈夫、儿子和来帮我们的婆婆,独自回到学校继续上学。等学期结束了,再飞回丈夫那里。记得当时丈夫带着6个多月大的儿子来机场接我,将儿子放在我怀里。小家伙并没有拒绝我,只是瞪着眼睛好奇地盯着我看。旁边一位美国妇女看着我们,问我:“你多久没有见到孩子了?”当我告诉她有3个多月时,我注意到她一脸的惊讶和不解。

由于两地分居,我没法照顾儿子。婆婆签证到期后,带着7个多月大的儿子回了国。等我拿到学位他再回来时,他已经19个月大了。我花了一些功夫才和儿子熟悉起来。后来,我们又有了一个女儿。像绝大多数华人父母一样,我们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们提供好的条件,希望培养他们成才。尤其是,儿子从小聪明伶俐,认识他的亲友都说应该好好培养他。我们就更不敢懈怠,给他报各种课外补习班:琴、棋、画、中文、英文写作、演讲、体育,等等,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儿子却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成为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反而出现了许多问题。他天资聪明,却个性倔犟,常坚持己见,与同学搞不好关系。他渴望有朋友,却不懂如何交友、与人相处。由于没有太多人愿意和他交往,他就常去招惹别人,结果造成更多冲突。

在偌大的校园中,他常显得形单影只,课间常坐在图书馆里,一本接一本地读里面的书。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常与人发生冲突。十岁时,竟因此开始被学校停课,并且频率越来越高。校长说这个孩子有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更断言他这样下去,根本没有办法读到中学。

03 渐渐被信仰吸引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听了一位朋友的建议:在2005年5月的一天,和丈夫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到离家不远的基督徒会堂参加教会的儿童活动。开始时,我们很不习惯教会聚会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圣经》里所记载的神迹,感觉和我以前读过的神话故事没有什么两样。

可儿子非常喜欢去教会。虽然一开始,他也常会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但这里的人不像其它地方的人那样,给他几次警告后,就拒绝他;而是对他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宽容,真心诚意地接纳他。我和丈夫为了儿子,一周要去好几次教会。

最初的3个月,我们常把孩子放在教会,自己抽空做别的事。后来碍于情面,又留下来参加了一次福音组的聚会。在那次聚会中,我们观看了冯秉诚牧师“信仰·科学·人生”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启示之光”。冯牧师一开始就提醒我们从事科研的人,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认识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能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断言其不可信,并加以拒绝。

在这一讲中,冯牧师提到大自然的井然有序。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水的反膨胀现象是为了保护水里的生物过冬。这种将大自然的规律和现象归结为出于有目的的设计使我产生很大的震撼。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这时细想一下,却显得非常合理。

这以后,我和先生自愿参加教会福音组的聚会,也有兴趣去接触以前不知道的信息,思考平时没时间顾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个人的价值、奋斗的目标、生活的态度以及人生的意义等等。

通过6个多月的学习、思考,我越来越相信天地间真有一位造物主,相信耶稣不仅真实地在历史上出现过,且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祂的死和复活有许多无可辩驳的证据。我还发现,许多我敬仰的科学巨匠和历史上的伟人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他们不仅学识丰富,且品德高尚。

即便是我身边普通的基督徒,对我们的关爱和接纳也让我非常感动。例如,教会的长老每次见到我儿子都会笑盈盈地拥抱他。儿子开始时不善于在群体中与孩子们相处,有的弟兄就会专门带着自己的儿子和他一对一地玩耍。

当我对信仰了解越多,就越被它所吸引,也越想接受它。我希望可以通过这个信仰,找到解决我儿子问题的办法。但有一个难题阻碍我迈出最后的一步——我无法接受自己是个罪人。

04 求神赦免我的罪

在教会牧者的建议下,我开始为这件事祷告,求神让我看到我的罪,好接受基督的救赎。

不出一个礼拜,神就使我在儿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罪。儿子个性倔犟,常常是让他做的他不做,不让他做的他总去做。他的行为常让我失望,再加上在学校常出状况,使我不胜其烦。

虽然在美国是不许打孩子的,我也还是忍不住打过他,并且常责备他、训斥他。后来我才意识到,怒气中的我,常是口不择言的,对他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有一天,当我又一次训斥儿子的时候,我将自己一直以来的压抑、委屈、怨恨一股脑儿都发泄在他身上。在一阵宣泄过后,我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我意识到自己的怒气太强烈,言语太尖刻伤人。我承认我的恼怒其实并不都因他而起,我把怒气发在他身上,只是因为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地方。

当儿子后来为惹我生气向我道歉时,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罪疚感,我发现他是多么得无助和可怜。他只是个十岁的孩子,他处在一个困境中,多么需要爱、需要鼓励、需要帮助!而身为母亲的我,不正应该是那位给他爱、给他鼓励、给他帮助的人吗?“母爱”之所以被人歌颂,不正是因为人总是能在自己的母亲那里得到接纳、肯定和支持吗?儿子现在出现的状况,是不是因为我平时忽略了他的需要,没有给予他及时的正确的帮助呢?

我强烈地感到自己不配作母亲。我想如果我继续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帮助他,反而会毁了他,会失去他。我诚心地祈求神赦免我的罪,救救我、救救我的儿子!

2006年5月7日,我们夫妻及我父母四人一同受浸,归入基督,开始走上了一条蒙福的路。

05 祂改变了我和儿子

生活中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多么希望神能很快改变儿子。开始时,我常在《圣经》中找相关经文让我儿子读,例如应听从父母、不轻易发怒、爱惜光阴……与他一起读经时也常针对他的问题发表评论。没想到,这样做,不但效果不好,反而使儿子不再愿意和我读经了。

信主后一年,儿子的情况仍没有明显改变,我的信心也跌到了谷底。

有一次,林三纲牧师来教会作同工培训,我没去参加,在培训快结束时,我去教会接父母回家。当我走进教会,林牧师正在讲“爱是恒久忍耐”。他说,这个“忍耐”不是别人打你一拳你不踢回一脚,而是无论“你的儿子”让你多么失望,但因为“爱”,你仍然相信他,对他有盼望,并且会满怀希望持续不断地为他祷告,永不放弃。

这一席话简直就是对我说的,不然牧师为何会突然用“儿子”来做比喻。对照牧师所说的,我对儿子的“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虽然花工夫在他的学习上面,却几乎没有花时间倾听他、了解他、关心过他的想法。因为常常关注在他的问题上,所以对他批评多,鼓励少。

神让我看到,作为母亲,我自己需要先被改变,因为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儿子说,他脾气大,是因为我的脾气大;他常发脾气,和别人打架,是因为我也常骂他、打他。

藉着神的话和圣灵的引导,我开始省察自己:为什么会常发脾气?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一直很努力,却说不清那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还是为了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拥有一个安定、没有缺乏的生活?因此,我做任何事情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有投资就想有收获,有付出就希望有回报。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态度,也影响我对身边其他亲友的态度,甚至影响我在工作中与同事和上司的关系。

神让我看到,我其实不需要像以前那样盲目地拼搏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我在祂赋予我的各种角色中看到了我在祂眼中的价值,那是为人妻子的价值,为人母亲的价值,为人女儿的价值,更是作为天父儿女的价值。我只要按照神的心意去做好我各样角色中的职分,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神也通过《圣经》教导我,“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路加福音》12:22-23)。我不应该舍本逐末,注重外表的光鲜,而忽略内在的实质。就教育孩子来说,我不应过分看重他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而更应该看重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按着神的心意行事为人,祂会供应我们生活所需用的。神不仅通过祂的话,更通过每一天亲自的带领,让我真正经历到祂的信实、慈爱和能力。祂真是一位我可以信赖的、又真又活的神。

随着对神更多的认识和信靠,我心里渐渐有了平安和喜乐,不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也不再过高地要求别人。我开始学习按照儿子原来的样子来爱他、接纳他。虽然有时还会着急、生气、还会起争执,但我们学习在神面前彼此承认错误,彼此原谅。我开始看到并欣赏他的长处,开始真心为神赐给我这个儿子而感恩,我相信他也知道我爱他并关心他。

儿子后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在教会里,和他一起长大的孩子们都说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有了很多好朋友。在学校里,他常被列在校长的全优名单上,并且以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

对于信仰,儿子有自己的体会。他高中一年级时受洗成为基督徒。当施洗的牧师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耶稣做他生命的主,一生一世跟随祂的时候,儿子回答说:“Yes, with all my heart and soul!”(是的,用我的全心和全人!)那段时间,他非常爱神。一本《圣经》被他读得破损了;唱赞美诗时,他总是站着举着手,哪怕全场只有他一个人站着;祷告时,他总是跪着,哪怕全场只有他一个人跪着。他曾立志要做宣教士,并且准备学医,去非洲宣教。

儿子去上大学后,我在他卧室的墙上看到他写的一段话:

“Praise be to the Lord, 

for He has changed me 

beyond what I have ever hoped to be. 

May His name be exalted forever and ever. 

Amen!”

(颂赞归于主,因祂改变了我,远超我所期望的。愿祂的名被高举,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06 我的盼望与守望

回顾信主13年来所走过的路,正如《圣经》所说“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诗篇》65:11)。我真的不再为生活忧虑,不再为吃穿拼命。靠着神的恩典,我不但可以坦然面对每一天的挑战,还可以参与教会服事,关心别人的需要,满怀喜乐地积极传扬神的福音,热切盼望我的亲人、朋友、以及更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能认识这位创造宇宙万物,又满有恩典慈爱的上帝,得享丰盛的生命,活出美好自由的风采。

儿子现在在读药学博士,感谢神赐给他聪明才智,使他学业顺利。然而,他读大学时,受自由思想的影响,开始对信仰产生了一些怀疑。我曾经对这种状况非常担心,后来认识到这应该是一个人属灵生命成熟所要经过的阶段。正如提摩太·凯勒(Timothy J. Keller)牧师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到: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中从来没有过怀疑,那就会像身体没有抗体一样。他需要与那些阻碍他信仰的因素经历长期艰苦的角力,才会最终在信仰上站稳脚跟。

我现在常常在神面前,满怀盼望为儿子祷告。我知道我所信的神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有的神”(《罗马书》4:17)。我相信神记得儿子在祂面前所立的志向;我相信神会带领他走过属灵的旷野,进入应许之地。我盼望儿子能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神在他身上的旨意,确定他人生的目标,并靠着爱他的神,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在他所作的事上可以荣神益人。

来吧,我们归向耶和华!

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

他打伤我们,也必缠裹。

- 何西阿书 6:1 -

- End -

作者简介:

王湘梅,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4-1988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现居美国加州。2006年于美国加州圣荷西基督徒会堂决志并受洗,现在该教会带职从事儿童、团契、以及主日学的服事。最喜爱经文:“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马书》8:2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