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网友发现“砸锅卖铁”这词屡次出现在官方文件里,有的地方还成立了“砸锅卖铁专班”,要变卖政府资产,盘活地方债务。
从号召政府“过紧日子”到“砸锅卖铁”,意思大家都懂,只是对官方这种拽狼虎狠词的习惯有点不习惯。网友对此展开了咬文爵字的热潮——既然要卖了,何不直接卖整锅,把锅砸成废铁又不算深加工,卖不出好价吧?如果表达“置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有现成词“破釜沉舟”更贴切,如果表示要过紧日子,有“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等着接盘,用“砸锅卖铁”是表错了情。砸锅卖铁表面上有一股“破罐子破摔”的机灵劲儿,但在交易成本上,为卖铁而砸锅是“脱了裤子放屁”找麻烦,是脑子短路现象。
“锅”在不久前还是个积极进取的好词,比如“补锅”是微型的女娲补天精神,“背锅”是勇于自我牺牲精神,不许“吃x的饭,砸x的锅”是提倡不忘本,“吃着碗里的看着锅了的”是永不知足精神,“有锅才有碗”舍小碗保大锅是大局意识。没想到这么昂扬向上的“锅”,突然沦落到与“砸锅卖铁”的组词了。目前炼铁业和废铁回收业都很萧条,支撑不起砸锅卖铁的功利心吧。孙立平老师说:“一个社会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現着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氛围。”当前的社会氛围造成了裤子与放屁的紧张关系,人心隔肚皮放屁隔裤子,气氛不舒畅。
在自己家砸锅卖铁、扒房卖梁、杀鸡取卵、拆墙卖砖,是四大败家子行为。如果锅是公共资源,砸别人的锅卖自己的钱,低价销赃变现,就是变相抢劫。过去说“砸锅卖铁”时都有个特定的社会氛围,就是倾其所有倾囊而出支持某项事业,强调的是支出而不是收入,词例:我不惜砸锅卖铁也要供应儿子上大学。官府发文件要“砸锅卖铁”,不是指支出,而是真要卖破烂创收。正确的造句应该是:眼看受灾群众这么困难,政府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发放救灾款项。网上流传的政府文件不是这样造句的,似乎是“卖铁”赚钱救济自己。这显示了官方的经济人本色,达则支锅熬汤兼济天下,穷则砸锅卖铁独善其身。
但仔细分析官方文件的这个用词,也能得出积极意义:砸锅是行政作为,卖铁是市场运作,要卖铁必须有市场,必须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官方都出来卖了,算是被迫承认市场的主导作用了。官方用“砸锅卖铁”这么惨烈的词,倔强又委婉地表达了对市场的臣服,好像是在牌坊重压下的卖身。既要竖牌坊又要当婊子还要很纯洁,当“既要又要还要”三件套不能兼容时,砸了牌坊出去卖是无奈的选择,不论卖身还是卖铁。“市场经济为主导”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背书。
“锅铁”说直接证明了一个常识:政府不能创造财富。以前,自以为有“优越性”加持的政府“醉死不认那壶酒钱”,要亲自创造财富,搞庞大的官营企业,设计出“天下财富尽入吾毂中”的机制,自以为非常机智,可惜钱不听话。洋人揭示政府不能创造财富的道理,东方大国不服气,以为西方政府是庸人甚至佣人把持的,当然不会创造财富,而东方大国是全职圣人加专职贤人运作的,是全心全意为那啥服务的,当然能打破西方关于政府职能的刻板定位,不但敛钱更能生钱。东大以为过去王朝死于钱难产的教训被克服了——现在有剖腹产撒。杀鸡取卵被剖腹取卵代替,再无一尸两命之险。但财富不买账,政府想主导资源配置想创造财富,只有砸锅卖铁一条路可走。官府要扮演好“嫖客”的角色,只管消费花钱,不事生产赚钱,倘若嫖客不满足于白嫖,居然把自己当鸭子要挣钱,这世界就乱套了。
如果产权明晰,政府缺钱不一定是坏事。英国“大宪章”就是因为国王打仗缺钱,被封建领主逼得“砸锅卖铁”,出让部分权力换取领主出钱纳粮。“锅”本来是国王把持的,要卖铁换钱,就逐步让度出一部分“锅”权,英国大宪章一点都不浪漫,就是“揭不开锅”的国王与“砸锅买铁”的贵族之间的交易,贵族有钱,能买得起“铁”。
如果放远眼光,东大政府的“砸锅卖铁”不仅仅局限于那点楼堂馆所和了无生机的国企,而是放权“卖”权,砸了束缚民间创造财富的权力之“锅”卖铁,把人权、私有产权一次性清仓大甩卖,打造出一个“锅铁”小宪章,民间和官府共享活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卖好了能成仙,卖歪了就是鬼,就看怎么卖吧。
2024.8.30
遇上这样的神棍政府,老百姓只好偷着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