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居斋

后疫时代应对人类面临的问题探索
正文

打笋子

(2021-01-29 08:46:15) 下一个

打笋子 

                   校园拾荒记之三

 

安营扎寨后,首个五更天,喝了清热可爱的稀饭。钟老师留下守家,我们一行七八人,摸黑高一步低一脚,沿着乡间小路上了山。

 

一个多小时后,天已亮,见到了道旁茅草有一个洞,是常年人们打笋子的入口之一。

我清点了人数,约定日照当顶,打够了大半麻袋,就必须回到路上。然后就鱼贯而入,钻进了茅草洞。

 

进得洞来,已是另一番天地,看看上方,依稀透出天光,看看地上,无任何道路可循。好在山坡虽陡,还不见悬崖,四周全是密密麻麻的不透风的毛竹。

 

人需在竹子间挤过,可见地上不时会有新鲜出土竹笋尖。我们一行人马上分头行事,消失在密密竹林里。不见人影,仅时时听见互相的吆喝,我们为防迷路走掉定下的规则。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打笋子,拨开嫩笋尖,乳白玉滴,咬在口里,清香苦涩之后,带点点回甜,对于我久饿的肚儿,美不可言。

 

接下来,出土笋子越来越多,勾引我越走越深,完全进入了一人世界,一人一心扑在笋子上。当然,时时不忘记用弯刀砍茅路,做记号,以免不小心走上不归路。

 

半晌麻布口袋装了一大半,看看天光已进正午,按约定原路退回。在山上小路上会齐小队人员,我们拖着麻袋笋子下山。

 

到了一块较平地的地方,我们中间打笋子的老手,在路边烧起一堆火,把刚打的笋子丢入火里,待笋子壳一焦,马上剥开就吃。

 

啊,那滋味,比我刚刚品尝的嫩笋芽,更上了一个境界,虽没油没盐,但清香软糯,是我终生难忘的山珍的美味。

 

晚餐不用说是笋子唱主角,队友各显其能,围绕笋子干起花儿开,笋片,笋丝,笋条,煮,炒,凉拌,红烧…..反正晚上没事,开一笋子宴正好。

 

肚子圆了,钟老师的“太阳星”,在晚饭后在田坎上散步时,又咿咿呀呀起来,心情那个之好啊,没说的。

 

进出口事业,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头两天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步步高升,每天打回几百斤高档笋子。晚餐花样也翻新,笋子好吃。可惜就是缺了油,那时每人每月的食油定量才二两左右,不可能带上山来奢华。进口有问题,吃量减少,影响上山的体力,产量就渐渐下降。

 

另一方面,笋子是高纤维物质,我们天天大量进口,出口的业务也就大大的发展了,奇怪的事情就慢慢发生了。

 

首先,我们发现钟老师的“太阳星”歌声又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在农家开敞的茅房里,嘻嘻哗哗声音。再其次,是同学们在茅房里聚会,蹬点的时间多了,次数与时剧增,大家才知道这笋子大餐的副作用。

 

渐渐我们住的堂屋,厢房窗上的糊的窗纸,被一片片揭去,糊在木板壁上的报纸也一层层撕掉 ,印象最深的是,我居然看见了底层有党国旧报纸,上面还见到孙中山先生的旧照。

 

一个礼拜的战斗很快过去,战果是五六千斤的高级竹笋,战士们却好像比上山来之前苗条白净了许多。福祸相依的事,谁也说不清。

 

回到学校,我们当然大肆吹嘘山上风光,笋子清香,笋尖味美,大概没人告诉接班的,要带多点手纸。

 

同甘共苦,我们在出口问题上的苦,他们也得更好享受,我们尖兵们,已经把住地的窗纸墙纸一扫二光了。

 

我们年轻时,学生劳动力不值钱,打一季笋子,收了好多万斤,食堂用后还剩下大半,泡在厨房外面的两个大水泥池里,结果都成了如造纸厂纸浆般的臭浆水。

 

  10/10/2015初补忆四十余年前饥荒之故事说古

   01/29/2021 腊月寒天于明媚蓝天白云下窝居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树蛙瓦凹 回复 悄悄话 打笋子一故事,先结了,下会接发校园拾荒之四。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