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难忘的一天 ——记刘达同志1984年南京行

(2024-06-24 00:05:32) 下一个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难忘的一天 ——记刘达同志1984年南京行
张腊狗(恒烈)(626)

1984年11月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人员通知我:11月29日到12月3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刘 达同志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到江苏视察;12月2日他要求安排与你见面。我很激动,因为1976年9 月,他到上海开会,本想借机经过镇江见我(当时我在镇江工作),但9月30日突然来信说,国务院通知他必须立即回 京。回京后不久又来信,才知道是“四人帮”事件影响了他的镇江行。一转眼 8 年过去了,当年的遗憾终将得以弥补,我太 高兴了。我马上写信告诉我父亲,让他安排时间到南京,因为 刘达特意关照,要见我父亲一面,了解江苏农村的情况。

刘达同志如期到达南京,考察了南京大学,与匡亚明校长见面畅谈;又去了江苏幼儿师范学校和其他几所小学。完成 考察工作后,12 月 2 日早晨 7 点半,他就与驾驶员一起到了我家楼下。我当时住夫子庙单位宿舍,驾驶员上 6 楼我家门口,告诉我刘达同志已到楼下。我没想到他这么早就来了,马 上下去,陪他去夫子庙吃早饭。夫子庙一带各种特色小吃繁多,他对汤圆、年糕、鸭油小烧饼、油炸豆腐干、鸭血粉丝 汤、豆腐涝等等都十分感兴趣。早餐后,他让驾驶员先回去, 说要在我家待一天,晚上 9 点再来接他。

我陪他漫步夫子庙,在聚星亭留影,参观瞻园(太平天 国时的东王府),边看边议,天南海北,无话不谈。例如,针对我当时与一位单位领导之间的分歧,他说,虽然你是对的,但是,有理要让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善于团结同志,对己要严,对人要宽。看到夫子庙的各种特产,他告诉我,南京有一样东西——香肚很有名,是在剁好的肉中加入 28 种配料,灌入猪小肚精制而成,类似香肠,蒸而食之,味道极好。

那天,我还邀请宣雅静老师也来与刘达见面(她在1978 年 5 月回到南京大学,任中文系总支书记。我是 1978 年 7 月调到南京的,不久,我突然想起她,就给南大人事处打了个电 话,查找宣雅静,竟然找到了!)。宣书记骑自行车赶到我家,我与刘达已从夫子庙回家。多年不见,分外亲切,有说不 完的话。老宣提到,四清期间她突然重病;刘达知道了,立即 派自己的专车把她送到医院急救,才使她转危为安。刘达认为,一个干部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刘达见我 一家四口,家居十分简陋,鼓励我要一辈子艰苦奋斗,努力工 作,清正廉洁,并当场用毛笔为我提词:“恒烈同志留念 谦虚谨慎 团结同志 努力工作 专门利人 毫不利己 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刘达 八四年十二月”(见下图)。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我们用南京盐水鸭和各种绿色素菜招待他,家常菜,他吃得分外香。最后,陆宗伟上了一个黑鱼汤,他很遗憾地说,这个汤上晚了,肚子已经饱了,我最喜 欢吃鱼了!他又说,吃鱼对人体很有好处:不缺钙,牙齿好,渔民的身体和牙齿都很好。

下午,我父亲赶到南京。两位老人曾多次通信,但是这次是第一次见面。刘达问了他很多问题:种什么庄稼?收成怎么样?每年粮食够吃吗?副业搞什么?养了几只鸡?我父亲一 一回答,说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腊狗在北京读书,家中还有五个妹妹,全家七人的口粮都称不回来[1];腊狗读书,全靠国家和政府,五年大学都没回过家,最后回家都不认识了。刘达说,你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了一个大学生,还让几个女儿读到初中,有了文化;那个年代,不要说养活六个人,就是养六头猪也不容易呀!我在镇江工作时,业余时间研究过养鸡;当时有一个新品种叫新扬州,个大味美,我推荐给父亲。父亲就养了一些,种蛋卖给孵坊,价格是普通鸡蛋的 3 倍。我父亲说,现在政策好,许世友要农民多养鸡了;以前,一家6口只准养3只鸡,多养的,民兵查到了就全给杀了,还 说你走资本主义道路!刘达夸奖了我父亲。他说,农业一定要 推广优良品种,你们农民日子好过了,我们城里人日子才好 过;全国人民过好日子,才是社会主义!我父亲杀了一只11斤重的大公鸡送给刘达,还带来了一些新鲜蔬菜。刘达同志十 分高兴地说:“明天我要带回北京去”。

简单的晚餐后,大家又聊开了。直到9点,他才提出回宾馆。大家从 6 楼摸黑下楼梯。此时,刘达及时提醒我:“张腊狗,你现在也是领导了,公用楼道要装上路灯。特别是老 人、小孩的安全很重要。有了路灯不至于跌倒。这是为群众办实事。”临走他说的一番话,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体会到,一 个干部,要做到象刘达那样,事事想着群众;我还相差很远,要继续努力。从此,我一直以他的教诲鞭策自己……

注释
[1] 编者注:“口粮都称不回来” 是领取不到口粮的意思。农村如果家里劳力不足,挣的工分不够口粮钱,所分的口粮就不能全部称回来。

来源:科大 626 博客(本书略有修订) http://keda626.blog.163.com/blog/static/9877944120125264839665/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9015 | 林菁 861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数字旋律 回复 悄悄话 阮耀钟先生那篇文章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尤其是史料翔实,对广大科大校友和科大之友(我一发小的大哥就是科大高材生)有参考价值,应该保留,之前还要另一篇科大宣传部回忆郭沫若的文章,也是极具史料价值,也应该保留。跟阮先生文章一起,两篇文章对应着看,非常有意思,:)把个别读者在两篇文章后的一些明显不妥的言论修去即可,我想个别读者不会介意的:)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科大瞬间的文章内容充实,用心感受历史片段,幽默细腻,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写作风格。细致入微地讲述人物间的情感和互动,令读者深受触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