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施一公: 中国科研现状:表面上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

(2020-10-11 17:12:47) 下一个

“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在全
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语调沉重地说道。

面对这项数据,为何施一公脸上没有一丝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



“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 5分钟左右的发言
,施一公说了3次“很担心”,让他感到担心的,是目前科研的现状和科研评价的问题。

一、在中国,想“做”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在此次会议上,施一公在参与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过去5年里,国内有效发
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了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

“如果较真一点,假设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从100增加到300,技术交易额从100变成了200
,那么单个专利交易额其实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笔账。

同时,补充根据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我国
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论文共被引用
2845.23万次,与上一个统计年度相比,增加了25.2%,连续三年排在世界第二位。虽然
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速度显著快于大多数国家,但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的7468.9
万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教育报)



这一数据折射出来的,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问题。施一公称, 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
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
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愈演愈烈。

“但这几个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文章数量、论文引用率、杂志的影响因子——都可
以人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

他表示,“各个学校、单位都办了杂志,想要提高影响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
了,影响因子自然也就高了。”

“中国这样的国家,想要把这3个指标做上去,我认为是易如反掌。”在施一公看来,
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美国没有这样的评价方式,科技实力却依然领先。

“因此,论文和科技实力是两回事,大家千万要分开。”

二、 中国科研现状:表面上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

除了论文以外,目前中国的科研现状,也让人担忧。

前段时间,某国立研究所所长也在自述中表示,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则
深藏危机。

“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
界竞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
、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原创性的理论
极少有咱们的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

“其实不只是我有这种想法。我身边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实也都做得挺顺,但当大家
在一起聊天、喝酒,到了最后比较酣畅的时候,就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产生深深的忧
虑: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

三、 中国现在的科研

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现在成为大牌科学家的这些人,恰恰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他们是最早“觉悟”的,所以走得最快,现在可能已经是院士、或者某些部门的科技负
责人了。这些大牌科学家也许在夜半醒来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也有些不妥,但是你要
是公开说,就真的是动了他的核心利益,所以这种话谁都知道,但谁也不敢说。

所以我们的科学圈里有这样一个怪异的现状:当他(她)有创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时候
,是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当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马会反过来再去做一些
真正的科学工作。但说实话,当人超过了五十岁,已经很难做出像样的成果了。

所以还是知无畏、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最容易出成果。但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人,还必须像
他(她)的老师一样这么走,因为假如你过早地去钻研真问题的话,你就会被淘汰。

所以你要想早点功成名就,也得去复制你老师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然后
在山顶上再去悟道。

所以这个事情谁也不好捅破。并且这些人现在已经占据着这样的位置,即使他半夜醒来
,心里偶尔会惊悚一下,但是他是绝不会认账的。

因此,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对于基础研究的那些引导、激励
措施,其实是在加速让科学下坠——这真的是一个灾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补充一句,急功近利也是一因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片面追求论文的数目让中国的科研论文充斥着低劣和做假,以至于每次看到来自中国的文章时都不知道是该信还是不该信,中国的科技界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要自己清理门户,鼓励科学家们用真正的科学态度去搞科研,同时让那些造假的人在科技和学术界无容身之地,不然就没有办法搞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