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乡

生活中的人、事、居、情、缘、物 总是让我有感动、有触发,抽出闲暇记下心得,也算是对自己的过往岁月有个简单交代......
正文

村前小河静静流 (第 9 章)

(2020-05-24 12:56:49) 下一个

村前小河静静流 (第 9 章)

------ 深切怀念母亲去世二十周年


(浅序:这个文章本来写于去年(2019年),当时并不想/不能记在博客里,因为前后数年里我尝试注册文学城大约有19+次,均失败.....  几天前一不小心居然注册成功了,就把以前的小豆腐块文字搬了上来……)

 

第 9 章  上善若水  润物无声


   母亲出生在花园村,成长并嫁在了花园村。我小时候也零星地听母亲讲过她过去的点滴,似乎比较不幸。但是她天生乐观,品性积极,在她的一生里总是笑呵呵地直面任何逆境和遭遇,凡事亲力亲为,非常勤快能干,给我们作儿女的树立了正直、良善、乐观、勤劳的 模范好榜样!


   母亲的娘家,也就是我的外祖父母家,是一个比较大的大家庭,虽然不是很殷实富裕的家族,但由于在七十年代初还有上面的老人(也就是我的老姥娘,我母亲的奶奶)在,所以当时老人的四个儿子的家庭和女儿家(我应该叫姑姥娘)走动还比较频繁亲近,相互之间也能有所照应。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大约是1972-1973年左右,老姥娘还健在,凡遇有大事时,大人们都聚集在老人家的跟前商量对策,满满的一大屋子人,我们小孩子只觉得很热闹。


   母亲的父母只生了我舅和小两岁的母亲,我小的时候听姥娘和母亲都不止一次讲过,外祖父在大约二十七、八岁的时候,被抽去抓了壮丁,补充到军营里打仗去了,从此竟然再也没有回来过。姥娘望穿秋水地等啊, 盼啊!一直到离世也没有等到。据说当初姥娘知道也有类似情况的壮丁 偷偷回家的,就托人打听姥爷的下落,可是得到回话说,他要继续留下来打仗,暂不想回来。我大约算了算时间轴,觉得姥爷在外面打仗时应该是在1931年的“9.18 事变”前后,俺只是始终没弄明白 姥爷为什么没有象其他人那样,偷偷地跑回家与家人团圆.....?


   姥娘辛辛苦苦拉扯着两个孩子,其中的酸楚和艰难可想而知。老人家的性格特别胆小懦弱、不擅言谈,做人本分老实,绝对是忍辱负重。因此与她另外三个妯娌、及她们各自的家庭还算是相安无事,只是日子过得很压抑、很小心。及至后来待我舅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后,舅的小家庭又都迁徙到东北吉林去讨生活了,家中就剩下了姥娘和母亲二人。这样的情况加上姥娘懦弱胆怯的秉性,平时生活中的委屈和无奈就不难想象了。记得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姥娘跟一邻居家有点过节,邻居家一大家子人兴师问罪,吓得姥娘赶紧从她的大门里面拴插上门,急慌慌地躲屋里藏起来了……


   姥娘倒是一生特别勤劳,甚至到了70多岁,自己仍不綴忙碌。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她老人家去世(1988年春节前夕)的前几年,她的院子里长年种着各类蔬菜—- 架芸豆、茄子、辣椒、西红柿、丝瓜、大葱、韭菜、向日葵 等等,都是自己从院外大水坑里 用陶瓷泥罐提水一趟趟浇灌的......在那个穷困的年月,姥娘的菜园子也给我家一大家子成人、孩子们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下长起来的,待母亲在她二十岁那年嫁给了也住花园村的父亲后,邻里乡亲的关系就更加复杂、微妙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会清楚和理解,若你生活在很多亲戚堆里且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和小盘算,那么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很是难处理得好。


   父亲的外祖父母家也是花园村,奶奶是嫁在了十多里外的安久庄。据大人们说,在父亲7-8岁时,祖父亡故,奶奶只好带着当时还是个孩子的父亲回到了娘家花园村,也在一堆亲戚周围过日子。不知道什么历史缘由,奶奶和姥娘 两个命运极其相似、而且同样“孤寡”的老人,关系并不好,根本就是不打照面的,即使两人在街上偶遇,也都并不相互理会和说话的。我不清楚这种局面是因为父母的婚姻而造就的,还是在这婚姻之前从她们年轻的时候就结下了樑子/仇结,我也无从理解。这仅仅是在农村过活、处于这种复杂关系而常常会有的纠结生活、境遇错综的一个侧面反映。


   母亲的性格跟姥娘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 180度反转的性格差异。母亲秉性刚强、正直、不惧强势、敢想敢做,而且在我们那时候的农村里算是非常 明事理、懂大节的妇女。有时候我姥娘或我们自己家里跟邻里有些瓜葛、闹是非,面对着气焰高涨的对方人群,母亲是从来没有象姥娘那样畏缩、惧怕、退让过......我有时闲来无事就会想,外祖父家的整个大家族中没有几个是有类似母亲那样刚毅秉性的人,他们大都是  犹柔寡断、犹豫不决、不擅言辞的过于老实之人。


   我常提及俺小时候日子过的清苦,事实的确如此。在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可以说是物质生活最贫困的时期,这也是当时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决定的。但是母亲很乐观,每天勤勤恳恳,忙里忙外地操此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琐碎,总跟我们兄弟姐妹们说,只要你们能健康成长,我们就有希望。并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跟我们吹风、鼓劲,母亲常常会语重心长地说,“俺从小就吃了没过上学、不识字的亏,可眼馋那些识文解字的有学问的人了”。母亲会承担起所有家务、任劳任怨地忙碌,以让我们子女们去上学读书,从来不会、也不愿意让家务事 或农田里的 耕种耽搁了我们的学业功课.....


   母亲的姥娘家是温家庄,由于母亲性格外向,凡事乐观积极,她又是那种喜欢跟人交流的秉性,所以母亲年轻的时候一定跟温家庄的同龄人度过了很多快乐无忧的美好时光。这可以从我们后来的生活中找到佐证和依据。每当母亲去赶我们当地的卞桥集,而走路要穿街过巷 途经温家庄时,一定会被遇到的大量熟人叫停聊天,有时就直接让到家里面坐一会儿再去赶集。而结果常常就是聊天聊得天昏地暗、欲说难休啊!—- 张家长,马家短,温家庄谁家的大闺女出落成这么水灵了?谁家的小伙子也长的“五大三粗”了呢!那时候非常时兴为乡亲们家的子女说媒提亲、成就良缘,母亲也喜欢乐见其成、促就美事...... 最后通常很晚才能到达集市,而就在她们闲聊说话的这个功夫,几门“亲事”的男女 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可能就单等下个赶集日来敲定男女“相亲”的吉日良辰了呢!


   由于我在家里是最小的孩子,所以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兄长、姐姐们的特别关爱和照顾,为此我特别感到幸运和幸福,也深深地感激我生命中的所有亲人们...... 至今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母亲带着5-6岁的我和比我大几岁的三姐,在漫长的深秋或寒冬的夜里,到邻居家串门聊天,回家的路上,母亲怀里抱着一个,手里领着一个,皎洁、柔和的月光将路旁、院内的槐树枝干投放在狭窄街道的小路上,留下斑驳、清晰的 倩影……

 

It's NEVER Night on the Moon! | ScienceBlogs
晚秋深夜里的月亮

 

Beyond the Weather: International Observe the Moon Night

孤影自怜 对镜梳妆的故乡的月亮

 

童年时的月亮

童年时的月亮
是我小小脑袋想象的海洋
在昏黄的油灯下
依偎在母亲温暖的膝旁
满圆的月亮,皎洁的清光
门前光凸的槐枝轻轻投放



童年时的月亮
清澈凉爽 肆意出万丈光芒
时就坐 在无灯的老屋里
静听微微秋风撕扯枯树的动响
皓月当空 时光无畅
就有了整 个宇宙用来幻想



童年时的月亮
简洁无双 在合睦的温馨里
并没有太 多思念的惆
亲在     天就在
哪管凉 秋即去    严冬就来
年少的 孩童满世界的爱



童年时的月亮
总是那么又大又圆
尽管那时的我们还不知
她就是永恒的婵娟
在短暂的有限生命里
愿普天下众人有爱相传!

 

(未完待续.......谢谢阅读,敬请斧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