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航母(1917–1918)】 开发真正的航母因前无古人,创新难度大,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一战正酣,军情紧急,也不可能重起炉灶。日德兰战败后,痛定思痛的英军改造了一艘满载23000吨,还没完工的战列巡洋舰暴怒号(Furious)。作为战列巡洋舰,暴怒号的设计十分奇葩:前后各仅有一门主炮。相比较当时英军最先进的铁公爵号战列舰(1912年入役)装备的10门343毫米/13.5英寸主炮(5座炮塔),暴怒号的主炮口径达到了不可思议的457毫米/18英寸(二战中日舰大和号的主炮才达到460毫米/18.1英寸)。由于主炮口径在设计上“大跃进”,两万吨级的舰体只能装备两门主炮。由于制造工艺,弹药研发,操炮系统都不过关,所以暴怒号在船台上就成了鸡肋。
但和铁公爵号20节稳扎稳打的航速比,暴怒号作为战列巡洋舰最高时速可飙到32节(巡洋舰普遍航速快)。母舰的高速对舰载机起降十分有利:这是因为舰载机起降时母舰需高速行驶产生逆风,逆风越强,起降所需的甲板长度越短。要成为机场让飞机起降,体态再大的军舰还是不够大,所以必须提高母舰航速。改造成航母后,暴怒号不再是鸡肋;相反,其高速的优点变得十分突出。具体改装方案是将前炮塔拆除,铺上一条49米/160英尺长的永久性跑道,下方为可载8架飞机的机库。舰体后方还保留一门原配的主炮(图9)。
图9 “半航空母舰”:暴怒号(1917年6月,第一次改装后入役),23000吨(满载),8架舰载机
[注] 注意后甲板一门单管457毫米/18英寸巨炮。无独有偶:1943年日航空战列舰伊势号和日向号保留前部舰炮,拆除后部舰炮,铺上跑道,飞机只能起飞不能降落。这和最早期的暴怒号神似(见《航母对决系列六:莱特湾》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124441.html)。
暴怒号的试验发现,飞机能起飞。但降落太难:飞行员需将飞机与母舰航行方向保持一致,将速度降到最低,等飞到舰桥前面的一刹那侧飞到跑道上空,马上降落(图10)。当时飞机没刹车,甲板上也没阻拦索。要在超短的跑道上完成这一系列惊险动作,飞行员一定要艺高人胆大,稍有闪失飞机就会冲出跑道坠毁。1917年8月两次成功的降落后,第三次降落就不幸失败,试飞员埃德温·邓宁(Edwin Dunning)中校牺牲。显然,这样的“半航空母舰”无法作战。
图10 首次在航行中的航母上降落:暴怒号(1917年8月2日)
[注] 邓宁中校驾驶的索普维特(公司)小狗式飞机(Sopwith Pup)尽管低速性能优异,要成功降落也需靠人力 (!) 拉住左右两翼下的皮圈和机尾的滑橇。
1917年11月,暴怒号再入船厂,后面的炮塔也被拆除,铺上91米/300英尺长的永久性跑道,下方加设一个机库(舰载机数量增加到16架)。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方法的确拼凑出一艘 “完整航母”。但中部的上层建筑(舰桥和烟囱)被保留,所以这还不是一艘有全通甲板的 “真正航母”。前后各有一个飞行甲板,一部升降机,前后甲板之间靠上层建筑两侧的过道连接(图11)。前甲板用于起飞。用于降落的后甲板上首次使用了阻拦索。但是母舰航行时上层建筑带来的扰流严重影响飞机降落。从暴怒号失败的教训中英军认识到:一定要发展有全通甲板 (俗称“平顶” [flat top])的真正航母。
图11 拼凑出来的“完整航空母舰”:暴怒号(1918年3月,第二次改装后再次入役),23000吨(满载),16架舰载机
[注] 注意后甲板上的充气飞艇:浓浓的一战风情。当时英军也未彻底放弃海航发展的第一条路径,对飞艇进行了大量试验。
1918年3月暴怒号完成第二次改装后再次入役。5月起,暴怒号在北海出动舰载机拦截德飞艇。7月19日,七架飞机从暴怒号起飞攻击了在同德恩(Tondern)的德飞艇基地。这是舰载机从航母甲板起飞的首次攻击行动,但战果不显著。
对多数读者来说,顾名思义:航母就是要有全通甲板。这种设计在当代司空见惯,但在100年前让一艘大型军舰无重炮武备,等于一丝不挂,铺上极其奇葩的全通甲板,让一些在海战中只能担任打酱油,跑龙套角色的小飞机起降要遇到海军内部和外部(采购预算在政府和国会手里)的极大阻力。任何创新都需要冲破阻力,航母的发展也不例外。
1918年9月,英百眼巨人号(Argus)航母服役。这艘由一艘未完成的远洋客轮改装的独特的战舰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图12)。尽管早在1912年就有有志之士向皇家海军建议建造全通甲板航母,英军循序渐进的航母发展过程(如前述)当时无法接受如此激进的方案。但在日德兰舰队决战中吃亏以后,英军开始不再固步自封,愿意加大创新步伐。
即使如此,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百眼巨人的初始设计和暴怒号第二次改装时的设计类似,拟在舰体中部保留上层建筑和烟囱(图11)。但暴怒号第二次改装造成后甲板降落困难的失败教训迫使英军大改设计方案:取消了全部上层建筑,废烟用管道从舰体后部排出。飞行甲板长167米/549英尺,宽15–21米/48–68英尺,舰载机数量达到了18架。
图12 第一艘全通甲板航母:百眼巨人号(1918年9月),16000吨(满载),18架舰载机
[注] 注意甲板前部低矮的微型驾驶室。为了操舰方便,驾驶室被设计成可上下升缩。有航空作业时可降到甲板下,这样全通飞行甲板无任何障碍。五架舰载机是索普维特(公司)的支撑者式双座战斗机(Sopwith Strutter)。
但是百眼巨人号服役太晚,无仗可打:入役两个月后德国就投降了。其主要贡献在于为航母设计和舰载机使用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这些试验表明:
(1)从全通甲板起降代表了海航的未来。比水机结构更强,体态更大,出勤率更高的陆机上舰后能装载更多的燃油和弹药,从而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大的威力。索普维特(公司)的布谷鸟式鱼雷轰炸机(Sopwith Cuckoo)是第一种专为舰载海航设计的陆机,能携带一枚454公斤/1000磅的鱼雷,是一种革命性的海战利器(图13)。1918年11月初布谷鸟上舰后,英军秣马厉兵,打算派出百眼巨人号和其它几艘航母(如暴怒号),一举出动100架以上的布谷鸟将龟缩港内的德舰队一网打尽。要不是11月中旬德国投降了,舰载鱼雷机群将港内舰队一举歼灭的壮举就不必等到1940年11月的塔兰托或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估计在1918年底或1919年初就会发生)。
图13 第一种专为舰载海航设计的带轮式起落架的陆地飞机(陆机): 布谷鸟式鱼雷轰炸机(1918年11月)
[注] 和四年前海航首次出战的法曼HF.20水机(静重360公斤,全重660公斤,图5)相比,布谷鸟陆机净重1000公斤,全重1761公斤,携带的鱼雷重454公斤(超过了法曼HF.20水机的净重)。
(2)航母上安装阻拦索是必须的。一开始百眼巨人号没安装阻拦索。设计人员认为能有167米长的全通甲板来降落飞机太“豪华”了,若降落不顺利可放心的重新拉起复飞。相比之下暴怒号用于降落的后甲板才91米长,降落不顺利的后果会是致命的:会直接撞上烟囱和上层建筑。所以暴怒号后甲板改装完成后就有阻拦索。百眼巨人号的试验表明由于舰载机体态越来越大,要安全降落没有阻拦索不行。
(3)航母上必须设置舰桥。这不是横亘在舰体中央类似暴怒号的舰桥,而是专门设计的仅在一侧(通常右侧)的狭长的上层建筑。这样不但方便舰长操舰,而且为飞行员提供一个垂直参照物(在下降过程中特别有用)。
从百眼巨人号起,航母的标配就是(1)全通甲板,(2)阻拦索,和(3)右侧舰桥。不愧是独领风骚几百年的海上强国,英国在航母和海航发展的早期绝对处于领先地位。这不光是由于皇家海军雄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资源,也是在严酷的战争中被激烈的对抗和惨重的损失(如达达尼尔和日德兰)逼出来的。日本尽管领先世界率先将海航投入实战,但1914年青岛战役后在远东称霸海上无敌手,所以没有进一步发展航母和海航的压力。美国尽管开展了最早的从战舰上起降飞机的试验,但没有趁热打铁进一步开发航母(美海航在1912年发明了飞机弹射器,对水机弹射技术很有研究)。由于美国1917年才参战,没有严重的海上挑战,所以对开发造价昂贵的航母缺乏动力。
【急起直追】一战以后,积极向上的美,日海军对英军强大的舰载机群从日趋成熟的航母腾空而起,经略海空羡慕不已。1922年,美,日海军分别迎来了第一艘航母:兰利号(Langley)和凤翔号(Hosho)。从此以后,美,日航母和海航的发展急起直追,后来居上,最终超越了英国。二战中航母之间的对决都是美,日航母之间的拼杀,没有英航母的戏份。对航母和海航在一战以后如何继续发展壮大的历史有兴趣的网友欢迎欣赏愚作《航母对决系列》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124441.html
【航母和海航的起源:全文完】
多谢战略介绍英军Argus号航母服役的故事,航母作为海军一百年左右最重要的武器装备,对战争的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我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油管上看军事题材的片子,有些做得严谨,大开眼界,尤其是太平洋系列海战和苏联卫国战争中系列攻防战役。
战略同志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