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帝 - - 一个理科生的读史札记(1)

(2020-09-17 17:53:38) 下一个

前记

 

我们这代人,在史地方面,可以算是被担搁了的一代,从来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过历史,中国史和世界史。小学适逢文革,中学,倒是开始重视学习了,但当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候高考分科,理科不用考史地,也就没有了学习历史的动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态的变化,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尤其是一些史海钩沉的文章,但这些终究是碎片化的资料和学习。于是,产生了系统学习历史的想法。互联网时代,史料,书本,视频,严肃的,娱乐的,应有尽有。从哪里开始呢?想到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希望能把本纪、世家通读一遍,并把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和想法记录下来。没有时间压力,能否坚持下来,要看是否有时久的兴趣和意志了。

 

坛里有史学底蕴深厚的坛友,望多多指正且不吝赐教。

 

 

五帝本纪

 

 五帝时代一般指从黄帝时期,到舜传禹,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建立前的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100年,近六百年。史学家对夏朝建立的年份有比较准确的估计,约公元前2070年,但对黄帝和之前的少典部落,具体是哪个年份开始,则显得信心不足。

 

太史公对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尤其是尧、舜,大加煲奖,赞美他们的疆域扩展,政务勤勉,农时历法,选贤任能,让人怀疑司马迁是不是在借颂古而叹今。

 

读完《五帝本纪》,感觉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制

五帝时代,疆域到底有多大?

远古时代人的寿命

五德和黄帝的由来

四岳是谁?

为何太史公如此推崇舜?

 

部落联盟首领

史家普遍认为五帝时代是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以有别于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个皇朝夏朝。

部落联盟是啥样子?部落联盟(confederacy of tribes)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是由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中国古代和古希腊荷马时代就存在着这种联盟。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和中国古籍记载: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炎帝黄帝等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的性质和部落相同,其最高权力机关是联盟议事会,由参加联盟的部落的酋长组成,讨论和决定有关联盟的一切重大事务。(百度百科)

远古时代的人类多凭血亲和胞属关系,群居在某一地域,慢慢形成了部落,或称为氏族部落。黄帝所在的少典氏族部落,军事上为最强,或者叫超级部落,所以才有败炎帝,杀蚩尤。其他部落有不服者,黄帝就率兵讨伐。

从黄帝始,帝舜终,太史公并未提到所谓的联盟议事会,重大政事皆由五帝决定或指派诸臣管理。如黄帝左右大监,监于万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也就是说,黄帝不仅管理本部落,还管理臣服的其他部落。到帝尧、帝舜时代,“天下”管理更为细致,分工更加明确。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管东南西北西方帝舜委二十二能人各司其职,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

其他部落必须向五帝纳献贡赋,否则会被征伐。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不享,就是不行享献之礼。这已经不是相对平等的部落联盟了。

还有,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作为利益交换,天子开始分封诸侯了。

五帝时代还没有所谓的中央集权和维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体系,所以不被称为皇朝。但已经有了特权阶层和诸侯管理,或许可以称为准皇朝时代?这样,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只是一个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过程?

 

禅让制

五帝传承图 

黄帝跳过儿子,将帝位传给了孙子高阳,即颛顼。这应该不算典型的禅让,在世袭制里,也有过皇帝传孙不传子的情况,而且还不止一次。

颛顼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远侄高辛,即帝喾,禅让就比较明显了。帝喾生下来就神灵附体,能叫出自己的名字,长大后,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颛顼看中了帝喾的德、能、智,所以把帝位传给了他。

但从帝喾到尧,并非真正意义的禅让。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也就是说,帝喾死了后,儿子挚继位,因为干得不好(也干了九年),放勋(尧)从挚手中过了帝位,但尧是怎样得到帝位的,没有说。

从尧到舜,过程比较漫长曲折,舜在尧的阴影下干了28年(20年试用期,8年摄政期),幸亏舜活着足够长,否则熬白了头是小事,累死在试用期也是可能的。尧死后,舜让了一番,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可见不是丹朱不想干,而是下面的诸侯只认舜不认丹朱。28年的辅政不是白干的,势力人脉的影响非丹朱能及。

舜让位于禹,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让。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即舜的儿子商均没有才能,舜推荐禹作天子。当然,禹也客套了一下,要让位给舜的儿子,但诸侯都拥戴禹。

以上是太史公对五帝时代帝位禅位的记述,后世的历史学家大多依此认定这一时期帝位的传承是禅让制。但也有史家提出质疑,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如果帝位真有那么大的好处,五帝真会传给远亲而不传给儿子吗?

上面的五帝传承图从《五帝本纪》的叙述整理出来的,尧的女儿要比舜高三辈,尧怎么可能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呢?是尧的女儿虽然辈份高,但年龄与舜相当,那时候的人不在乎辈份?还是太史公粗心大意弄错了?《史记》是太史公精心准备了多年后的宏篇巨著,《五帝本纪》又是开篇,按理不应该如此大意。所以,这也成为东汉班固讥讽司马迁的一个把柄。

 

五帝太古时代人的寿命

    黄帝(公元前2717 - 公元前2599年)118

    颛顼(公元前2342 - 公元前2245年)97

    帝喾(公元前2275 - 公元前2176年)99

    尧(公元前2188 - 公元前2089年)99

    舜(公元前2187 - 公元前2067年)120

平均寿命106.6岁。 

不是说原始社会人的寿命很短吗?那时候,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20岁?因为那时候,一切原生态,无污染,还是因为他们是其德嶷嶷的圣人,后世怀着美好意愿在传说中夸大?

    

五德和黄帝的由来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相生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观念说明历代王朝的更替。五德之说应该是战国时期形成的,比如,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太初元年,汉武帝颁令改制,以汉为土德。嗯,土克水。

 “黄帝的称谓(或谥号),战国时期才开始有的?

黄帝最大的功德应该是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即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

黄帝内经是否为黄帝所传,却无定论,大多数史家认为是先秦和战国时期诸多贤人的智慧结晶,也有史家认为就是黄帝所传(不是文字的传承)。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为什么才十四子得姓,其他十一子呢?

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任、荀、僖、佶、儇、衣。十四个人得到分封,分封了十二块封地。所以有十四个人得到十二个姓。为了支持这种说法,有人把得姓说成应该是得氏。说是代表获得土地和人口,建立氏族国家。因为这十四人有了姓或氏,有了传承,所以后世知道了他们。另外的十一子,没有特别的姓氏,所以后世无法了解他们。

也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比如,姫姓,从来都是姓,不是氏。

 

五帝时期,疆域到底有多大?

黄帝时代,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即东至东海之滨,西至崆峒山(今陕西平凉),南至长江沿岸,北至釜山(今河北涞水县境内)。

太史公在写本纪之前,曾实地考证过,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当然,太史公并非得到黄帝时期的什么物证,只是他同时代的老人们的传叙罢了。这时候,二千五百多年已经过去了。

颛顼时代,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幽陵,今北京一带(后世有幽州,幽都之称),交址,今越南北部,流沙,今甘肃张掖一带,蟠木,指扶桑,山名(应该不是东渡扶桑(日本)中的扶桑)。

我对颛顼时期,向南能否到达今天的越南北部存疑。远古时代,林深路峻,靠原始的交通工具,人类到底能走多远,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难以确证。太史公的这些疆域记述,多是根据在他之前的文字(如春秋,尚书,黄帝内经)和他同时代老人的传说。

要知道,既是到了二千年之后的战国时代,荆楚还被称为南蛮,即使到了西汉,长沙仍是发配谪官之偏远地区。这时候的交通道路和工具,已经运远强于五帝时代了。

个人认为,五帝时代的疆域应该不会大于秦始皇一统天下时的疆域。

 

四岳是谁?是一人,还是四个人?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可。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因为,大多数史家以此为依据,认为四岳应为四人,更确定为四方之长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但汉孔安国,宋孔平仲,明杨慎等史家均以四岳为一人。

    到底四岳是一个人,还是四个人,仍是古今争议的悬案。

 

为什么太史公如此推崇舜?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五帝本纪》虽然是讲五帝,但司马迁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讲舜,舜的不幸身世(母死,盲父娶后母,遭后母妒,盲父与弟合谋杀舜),舜在尧长达二十年的考查期间及摄政八年期间的良好表现,和在帝位三十九年的作为,最后,太史公感叹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为什么呢?

    至孝:舜父听信后母,在舜小候就想杀舜,但舜事事谨慎依顺,让舜父找不到借口。后来,舜父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两次欲谋害舜,一次是舜修补粮仓时,他们在下面放火,要烧死舜,另一次是舜在挖水井时,他们在上面填土,要活埋舜,舜两次都逃过去了。即使如此,舜却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父亲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     真可谓至诚至孝。

    大能:知人善任,用法有度,百姓和服。

    圣德: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考察舜的待妇之德,同时派了九个儿子在旁观察,非常满意舜之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海边公园 回复 悄悄话 五帝之说纯粹是神话,是后人想象出来的。全无考古根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