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西安游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白色的声音

(2022-01-19 17:22:12) 下一个

昨天,我读了2021 年 12 月 27 日出版的一期《纽约客》杂志。由此引发我对白色声音(美国纽约主流声音)的引申意和扩展意予以思考,并努力去除杂质,探求华裔美国人的声音走向。

首先,它是一本文学杂志。它主要针对纽约市正在发生的文化现象。它有几篇 10000 字的文章,很充分地表明作者的想法。

通常我不能 100% 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一般大约70%能懂。但是这期杂志较轻松,它包括更多的插图和讽刺画和填空游戏,更容易阅读。

但即便如此,当他们做了整整两页的猜猜看时,我完全迷失了。“在Doggerel House”,你要从描述中,你知道作者在描述一些古老的故事或经典书籍中描述了哪个角色。

我完全不得要领。

它肯定是提示某事或暗示某人,试图将我引至目标,但我全然无知。

我尴尬地笑了笑,玩不了这个游戏。这些页面绝对是杂志编辑为娱乐读者专门设计的,为了线上线下同欢乐。让读者快乐和享受,可惜这样的读者我做不到。

真令人汗颜!

这就是文化冲击!

顺便说一句,我读了两篇文章。

有一篇是以他经历过的有蟑螂的场景的一系列小故事,

另一篇是讲评论——迪斯尼动画原画展评述。

关键是两位作者都拥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很细腻,甚至过于细腻流于琐碎了,对生活细节过于敏感,对自我感受描述过于铺陈,太知识分子了。。。

我在中国时对同类情景很熟悉,就像《三联生活周刊》老有些知识分子的牢骚和调调,原来很喜欢也很享受,后来发现不解决现实问题的牢骚并无益处,渐渐淡然。(关键是知识分子的讽刺方式也没用,只是一种气味,用于同类人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和归属感)我对中国知识分子有关历史文化话题的有些腔调非常熟悉,但在英语文化话题中,我失语了。。。

我明知纽约客杂志锁定的受过教育群体,但他们拿着腔讲文明英语,我讲不来,听读不太明白,对我来说,那是白色的声音。在中国,我属于能讲文人语言的人,在这里(纽约)我成了讲听大众俗语的人。能屈能伸,怎样都好。。。但我对精神层面问题和现象的观注还是始终如一的。。。

在我熟练地这样说话之前,在表明我能在纽约社会中有更多话语权,更多声音之前,只能失语。。。而我诉说欲还是有的。。。

 

可这杂志属于他们。

一种文化冲击!

相对的,当我读《华尔街游报》时,专栏作家佩吉的专栏观点犀利和言辞精辟,辣笔辣文,现实主义的记者。这是文人写作并参与政论更高的层次(我很惊讶女记者下笔如剑锋)。

综上所述,我所听读到的白色声音,在各自(文化、政治)的领域起着引领作用。作为亚裔美国人移民,我们怎样能通过白色声音,或者另辟蹊径,发出自己的声音。。。前路漫漫,但总是要探索才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