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动的心

本来只是给国内亲友写点东西,不想屡屡被封,既然已写了,找个地方与同好同赏。
个人资料
正文

儿时琐忆--小孩子眼中的文革:知青故事

(2021-03-03 11:57:19) 下一个

正好泉班讲到其下乡经历,我也正好就此将一些我当时对下乡知青的所见所闻讲出来。我自然是没赶上上山下乡了,不过我大哥赶上了下乡的尾巴,另外我们院里也有几个大哥哥赶上了下乡,再加上当时也有不少下乡知青的传闻,所以我还是有很多写作素材的。

当年老毛利用完红卫兵造反后,就面临怎么处理这么多无业流民的问题。当时学校都关门了,社会根本就没有能力解决如此之多的适龄青年的就业。想想今天美国大城市里面某些社区里充满了无所事事的荷尔蒙过剩的年轻人的情景,就可以理解当时高层的担心了。尤其是这群年轻人还充满了造反精神。所以老毛就发布了一条最高指示:让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一代人的青春就埋葬在黄土之下。

其实知青的回忆录挺多,不过多数都是记载的在类似兵团或者农场这样的知青集中之地。这样的地方知青与当地农民接触较少,直接发生冲突的机会就少多了。云南那边还有不少知青越境到缅甸参加缅共游击队的。我所知道的多数知青就是下放到附近农村,一般是有一个知青点,让下乡知青居住在一起。至于我大哥去的乡下全村就只有他一个知青,基本上完全与农民打成一片了,是个特例了。

据我所知,农民普遍对下乡知青不欢迎。应该有以下原因:农民普遍耕地就少,来了知青还要分给知青一部分;还有就是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导致的冲突;另外就是知青到了乡下普遍有一种失落感及幻灭感,不管怎样,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呆在农村一辈子。所以,一般而言,知青和当地农民的关系都很紧张。当然农村的干部也许是例外,可以从这些知青手里收受贿赂,因为知青想离开农村去上大学,或者招工都需要当地干部的同意。好多女知青还要以身体为代价才能离开农村。这个好多知青文学都有讲到,我就不多说了。

我们院里有几个下乡知青。我记得我邻居老先生,就是在《宅家日记》里面回忆到的老先生,他家的大哥大姐下乡后就从来没回来过,那时他们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特别淡,也可能是他们感到自身难保所以跟子女断绝关系?我就不知详情了。但后来其实看起来他们的家庭关系也算正常,不知道当时为何如此。但另外的知青会不时回家呆几天,就会给院里的小孩讲讲乡下的经历。

这些知青在乡下最爱干的事就是偷鸡摸狗。就像前面说过的,这些下乡知青普遍对前途感到失望,所以在乡下基本上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再加上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普遍比较心齐,能够有事情时一起上。当地农民虽然人多,但都是有家有口的,不会大家一心,所以一般有冲突的时候知青都能占上风。

有一次一位大哥从乡下回来讲了一段故事。当时大家生活都不好,难得有肉吃,所以很多知青就学水浒里面的时迁晚上去干偷鸡摸狗的勾当,就是偷农民家的鸡或者狗杀来吃。如果抓不住把柄,农民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有一次偷鸡后被发现,当地农民都急了,全村上阵将知青点围了起来,将知青们很很地揍了一顿,差点放火烧了知青点。知青吃亏后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第二天去周围联络了多个知青点的知青一起再杀回村里,看见知青人多势众,村民们认怂了。从此之后,当地村民都不敢惹知青了,只能尽量将自己家的鸡鸭藏好,不让知青偷到。

从前述故事就可以看到,知青普遍在当地是不受欢迎的。我们附近来自重庆的知青很多。重庆是产业工人集聚之地,工人子弟普遍脾气比较火爆,一言不合就能动刀子,所以一听说重庆知青,大家都不愿招惹。重庆知青在当地的名声就有点像《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之后,东吴小儿听到张辽大名就不敢夜啼。反正我们附近的村镇都害怕重庆知青闹事。我们也听说了不少重庆知青的传说。据说我们市的刑警队长在郊外被重庆知青抢劫了好几次,每次都被捅了一刀,并被抢走了手枪。这哪是刑警队长,整个一个运输大队长。

最有名的还有个李十三的传说。李十三是重庆知青,我早忘了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一开始就不知道原因,反正就是这个李十三因为某种原因钻进大巴山落草为寇了。由于他经常抢劫当地干部家,当地政府调动军队及警察多次抓捕也抓不到。后来某日一女知青上山干活偶遇李十三,二人居然一见钟情。但不久之后被当地干部知晓,就打算利用女知青设一个美人计来诱捕李十三。提前将军队埋伏在四周,然后女知青在山上唱起山歌引诱李十三入网。果然李十三循声而来,但并没有落网,而是用枪声调动了围捕的军人。当大批军人追寻枪声而去时,李十三从后面出来带着女友扬长而去。这就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十三后来还活跃了一段时间。在70年代末的时候,据说李十三计划在长江三峡狭窄之处劫持客轮,要造成全国性大事件。结果消息被内部人出卖,船上预先埋伏了军人,所以劫持失败。李十三从此就生死不知,消声匿迹了。不知道是当时枪战中中枪掉进了长江,尸骨无存,还是从此之后放下屠刀,改名换姓归隐了,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上述这些都是传说,但我确实亲眼见过就在我家门口不远之处过重庆知青和当地人的大规模斗殴。我家大院出门一,两分钟就有一栋楼,我们称之为海员俱乐部。就是远洋公司船员在家休息期间聚会的地方。当时说起远洋公司的船员,大家都充满了羡慕。有一天突然有大队人马(上百人)来到海员俱乐部门口,看门的当场就被一刀放倒,然后这群重庆知青就冲进里面,见人就打。因为事出仓促,里面本来人就不多,又没有组织,马上就做鸟兽散,跑得快跑掉了,跑得慢的就被爆揍一顿,躺在地上呻吟。里面没人可揍之后,这群知青又去全城绕了一圈,到处找寻海员。后来听说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有重庆知青与海员在附近的小镇集市里发生了冲突,大概是知青吃了亏,所以纠结了大队人马报仇来了。

当然这些海员也不是善茬,听说了海员俱乐部的事情后,在家的海员都集聚到了海员俱乐部。大概也集结了近百号人马。当他们正准备出去寻找重庆知青时,重庆知青又杀回来了。当然这次双方都是有备而来,还用上了马刀和军刺,不过最主要的武器还是板砖,因为旁边正好是建筑工地。当时我们就站在楼上,看着不远处对阵双方互扔板砖,不时有人头破血流。海员俱乐部对面正好是医院,受伤的直接就抬到医院。双方混战一场之后,没有一方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是双方都在医院留下一些伤员之后停战了。重庆知青回去了,海员们也元气大伤。而最为有趣的是,这群重庆知青在整个城市里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没有任何政府机关出来干涉,就任凭双方打来打去。直到双方都走了之后半个多小时后,才有两辆公安摩托车来到现场,随便看了几眼便不了了之。

我大哥下乡的情况又不一样。当时已经是上山下乡运动的尾声了,不过当时的人又不会未卜先知。早知道肯定就不下乡了,熬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当时考虑为了以后回城方便,就专门找了比较偏远的山区,下乡知青很少。我大哥去的地方只有他一个知青,自然与当地人不会有太多的冲突。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的事,当然彼此之间一些误解肯定是有的。我哥这样的知青应该算和当地农民结合得比较好的。

大哥回来期间,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饥饿。虽说当时饥饿感是非常普遍的,像我们小时候很少能有吃饱饭的时候,饭量都不小。但是我大哥回来时的饭量还是令人诧异,可以吃下两斤挂面。在农村基本上就是辛苦干一年尚不足以维持温饱。一年的收成交完公粮之后的剩余大概可以维持10个月的生计,多数还是土豆,玉米等杂粮。其余的就得自己想办法。

不过我哥也就呆了一年多就当兵离开了。所以虽然吃了些苦,总而言之还算好。当然为了当上兵也给当地干部送了不少礼物。但实际上不久之后知青回城就完全放开了,不过当时谁也不知道后来的变化。后来某天一夜之间,数百万知青全部放下农村的一切,尽一切可能尽快赶上任何回城的交通工具往回赶,形成一道与现在每年春运相反的洪流。由此可见这些知青当年在农村实在忍耐到了人生的极限。我曾经读过一篇报告文学描述知青回城的决策过程,这里简单讲一下。

华国锋虽然在老毛尸骨未寒之时就下手逮捕了老毛遗孀,但还是继续坚持老毛的路线。他根本就没想要改变知青政策。但知青已经忍受不了了,尤其云南的北京知青。他们采用各种方式抗议,到州府,省会,甚至上京抗议。北京知青有不少人可以上达天听,所以这事引起了不少老干部的关注。于是中央派出了一个调查团去云南知青兵团调查。

本来派调查团的目的是为了安抚知青,可是调查团每到一处,知青成群结队前来控诉他们所受到的迫害,让这些老干部勃然大怒。不管怎样,好些北京知青还是能够与调查团拉上某种关系的。这些兵团知青跟我前面讲到的真正到农村的不一样,兵团是一种半军事化的编制。领导基本上是军人。这些当兵的利用手中权力索取贿赂,强奸女知青等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看到这些后辈受到如此凌辱,这些老干部于是直接跟中央通话要求严惩那些军人并立即让知青回城。当时据说枪毙了不少兵团的中层领导。经过调查团与中央多次协商后,调查团最后宣布所有知青都可以直接回城。指示一下达,所有云南的知青几天之内全部离开。云南知青一带头,别的地方的知青虽然还没有正式通知,也都全部回城了,只是除了个别与当地农民结婚生了孩子没法办理孩子户口的只好留在乡下。至此上山下乡运动正式寿终正寝。可怜一代人的青春挥洒除了给当地农民造成伤害之外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东西。

几句题外的话,前几年海外有些当年下过乡的知青组织了一个知青合唱团,好像是苏炜给他们写的歌词,叫什么“岁月甘泉”,到处演出,宣传什么青春无悔之类的。但其实这种表态多少有点伪善,从他们当年在乡下不愿多呆一天的行为就知道悔不悔了,对于甘泉他们当年似乎并没有饮之如饴,而是避之不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德州土老冒 回复 悄悄话 “岁月甘泉”这个合唱我听过,没什么感觉。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ngc2008' 的评论 :
整体而言如此。当时也是出于不知怎么安排这些年轻人。整天在城市街头晃来晃去也不行,不知会惹出多少事。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流浪北美的蚂蚁' 的评论 :
谢谢。我所看到及听说的肯定是不好的多,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如果知青好好的呆在乡下与农民同甘共苦,自然就不会去骚扰乡邻了。我们在小城里面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故事了。还有重庆知青确实喜欢惹是生非,如果是上海知青可能就好多了。
dingc2008 回复 悄悄话 上山下乡百害而无一利,百姓不满意、农民不满意、知青不满意。这种事情希望历史不会再重演!
流浪北美的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尽管道听途说的多,倒也记录了许多当年知青的故事,深为大哥哥,大姐姐们的遭遇痛心! 不过,凡事都要一分为二,不应该一棍子把知青下乡的事打死呀。各地情况不一样,还有很多地方对知青不错的呢。比如山东,本人的下乡经历还算不错,有苦涩也有香甜,我们至今仍然对那个曾经生活了几年的地方充满了回忆,还曾回到乡下去看望那些给过我们许多关心的老社员及其他们的后人。
历史就是历史,不会是一抹黑了。
石头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多谢老乡。看来重庆知青到处都有好斗的名声,看完你的博文有同感。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老乡很会讲故事。也写过一篇有关重庆知青的博文,最初几年的重大知青人见又怕又恨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974/201902/20189.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