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央视一幅经济增长图表的误导性
常乐侠
2019年9月16日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央视“数说中国”节目为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给出了如下这幅1952-2018年中国GDP变化曲线图:
图一
将电视画面转换为纯图表是这样的(下面图二与上图有些少差别,时间段为1952-2017年,但数据和曲线基本一致):
图二
两幅图表为了突出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都在图表中间画了一道纵虚线以区分改开前的平缓曲线走势和改开后的陡升曲线走势。看了上述两幅图表,读者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不言而喻:一般人看了这两幅图表,都会将建国68年的前后两段时间内经济发展做出强烈的对比:1979年(即图表中段虚纵线)之前的30年经济发展毫无起色、乏善可陈;而1979年(虚纵线)之后的经济开始起飞,八十年代加速,二十一世纪实现腾飞。这明明是以图表讨伐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缓慢,而对邓小平时代之后的经济加速发展大加讴歌的节奏啊!对于不懂经济的人而言,似乎这腾飞的GDP增长值完全拜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率提升所赐。
是图一、图二有什么错误吗?不得不说的是,这两幅图表还真没有什么错误。我为此专门查核过国家统计局建国后历年来的GDP统计数据,利用微软的Excel表格功能制作出的曲线与图二的曲线完全相同。但是,我要说用这样的图表曲线来判断新中国68年来的经济功过,具有极大的误导性或者说是错觉性,因为它轻而易举地就将建国后1949-1979三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一笔勾销。
为说明图表的误导性,我们先来看看图三:
图三
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图三,判断浅蓝色的纵向线条是平行的,你的判断答对了一半。可是再问你深蓝色的横向线条是否平行的呢?“是”或者“否”?你的回答是什么?我估计大多数人会选择“否”。非常遗憾,你的判断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你被这辐图像误导了。其实,深蓝色的横向线条也是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这幅相片(图四):
图四
你是否觉得这位女士身材十分丰满?是的,我的感觉和你一模一样。但看了下图,你会明白我们都受到了误导(图五):
图五
图三、图四和图五告诉我们,有些图像、图表具有误导性、蒙蔽性,它们令读者产生出完全错误的判断。上述图一、图二就是这种具有误导性、蒙蔽性,诱导人们得出错误结论的图表。
请容我对图一、图二做如下的解析:
根据我所查阅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建国以来历年经济发展的数据,制作出了下面的经济发展图表(图六):
图六
图中橙色曲线表示GDP增长值,68年来的上升曲线与央视出示的图表曲线毫无二致。提请留意:蓝色立柱线表示历年来的增长率。不知读者注意到了没有:蓝色的立柱线即增长率68年来都没有发生大幅变化,都是徘徊在1-1.1(左侧纵轴数字)的区间,除了一些特殊年份或高于1.1或低于1.0之外,其余年份的增长率都介于1.0-1.1的区间。如果谈经济增长只谈增长值不谈增长率,那就是耍流氓,就像你评论一场长跑只谈跑了多少距离却闭口不谈用了多少时间一样没有意义。不错,橙色曲线是与上面图一、图二相同,但是增长率并没有显示出后三十八年比前三十年速度更快。不仅没有更快,根据历年的经济数据统计,后三十八年的平均增长率还比不上前三十年的增长率。我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建国以来历年的GDP统计数字,发现以下被隐藏的事实:
1950-1979年三十年间的GDP平均增长率为:315.9%/30=10.53%
1980-2017年三十八年间的GDP平均增长率为:363.13%/38=9.556%
10.53%-9.556%=0.974%
真相是:人们口中的改开前30年GDP平均增长率比改开后的38年平均增长率还高出0.974%。
改开之后的经济增长率居然比不上改开前的经济增长率,这是真相之一。
(统计数据见链接:http://portal.digitser.cn/article-431-1.html)
今天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增长值数字固然大得惊人。可是人们会问:你没有增长率优势的支持,这增长值到底是怎么得来的?这些虚高的增长值都去了哪里?其中有多少来自于物价指数上升(成本)的哄抬?有多少来自于需要偿还的外资外企的投入?有多少来自于公共土地的出卖或出让?有多少来自于环境恶化的付出?有多少来自于前三十年经济积累、尤其是来自前三十年为工业基础奠基和农田水利工程的红利?等等等等。
四十年来的高增长值,受益于前三十年积累的红利释放、物价指数的哄抬、外资外企的进入和土地变卖的收入,这就是真相之二。
为了让读者进一步清楚了解上述图一、图二隐藏的真相,我还根据如下的两组数据制作了两幅图表以飨读者。
第一组数据,剔除了前三十年的增长率比后三十八年的增长率还高的事实,将增长率完全固定在10%上。我们来看看图表会出现什么样的曲线:
图七
我们从图七可知,即使增长率完全不变,增长值也会趋于越来越高。它只与时间轴的长短即积累有关,完全不是拜增长率提升所赐。就像一个继承了祖上富有产业的富二代,只要他不败家,即使他安于守业不再创业,日子也会过得滋滋润润,财富也会积累得越来越多一个道理。将增长值不断提高归功于自己,还转弯抹角地去刻意贬低自己艰苦创业的祖先,这就颇有些像一个不屑子孙或泼皮无赖的所作所为了。
如果图六还不足以说明图一、图二的误导性,那么我们还可以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用如下第二组数据来验证其谬误。图二以1952年的GDP为起点来衬托2018年的GDP增长值曲线的腾飞,时间长度为66年。下图以1979年的GDP为起点,时间延申到2045年为止,时间长度同样为66年。我们假定这66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事实上根据目前已经过去的1979-2020年的平均增长率,根本不可能达到年10%的增长率),让我们来看看增长值的曲线是什么样子:
图八
很清楚,假如GDP增长值以1979年为基数1的话,而且假设其间的增长率达到了非常理想的10%高速发展,那么1979-2009这三十年间的增长值看起来同样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到了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才开始起步,第三个十年才开始加速,第四个十年才真正起飞。我很好奇:如果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那时的人们看了这幅图表,会不会也对1979-2009这三十年的人们报以鄙夷的目光,责问为什么在他们手上的这三十年发展得如此缓慢、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怠懈经济?看到二十多年后的人们对今天一代人的指责,你会不会心生愤愤不平之感?如果你会,那么也请你不要对建国初的三十年诸多挑剔、横加指责,认为那是“不抓经济”、“不懂经济”的三十年吧!
足够长的时间轴是三十年后GDP开始起飞的奥秘。没有1949-1979年这三十年的经济基础作为奠基,1979-2009这三十年(如图七)简直就是相形见拙。这是真相之三。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人大开会期间披露了中国目前尚有6亿人口的可支配月收入仅为1000元。1000元是个什么概念?今天的1000元再怎么估算,也不会比1976年时的50元更多吧?那时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月收入50元,在城市里可以不失体面地养活一家三口,在农村大概就属于高收入群体了。可是今天的1000元在城市能够养活几口人?在农村又能够养活几口人?有些媒体宣称,2017年的人均收入在扣除物价指数之后,比1979年之前的人均收入提高了23倍。照这些媒体的算法,请问今天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凭着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不失体面地养活69(3 X 23)个人吗?笑话!能够体面地养活3个人就谢天谢地了!
既然今天的1000元尚且不如当年的50元更有价值,去侈谈今天的GDP高过当年GDP的多少倍还有任何意义吗?不错,1979年之前的中国在经济生活方面还相当贫穷,这个事实必须承认。那时,整个社会都相对平等,政府高官比普通民众也好不到哪里去。原因在于为了实现工业积累,必须要有一整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付出。1949-1979这三十年社会的贫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暂时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结果,是国家后来实现腾飞必须经历的积累阶段,是改开后社会生产力蓄势迸发的原因,吃苦受穷的责任完全由那一时代全社会共同承担,完全无可厚非。今天社会的贫穷,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之后因为分配机制的缺陷所造成,具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特征,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出现了如下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有人富可敌国,一方面有人难揭锅盖,一方面有人坐享其成猪笼入水,一方面有人劳作终日无以养家,一方面有人朱门酒肉臭,一方面有人路有冻死骨,一方面有人贪腐数亿资产,一方面有人被迫弃学谋生……。生活在贫富悬殊的当下,我们扪心自问:人们到底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前三十年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开国先贤们?今天的改开成就,真的普惠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了吗?如果受惠于改开红利的只是社会一部分人群,那么刻意拔高改开成就的虚线就无异于自欺欺人。这是真相之四。
经过以上四个真相的解析,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于建国初三十年的经济成就和那一代人的付出和努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么?!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1949年那一代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三十年后的1979年这一代人面临的是什么经济基础?想想前后三十年两个天差地别完全不可对比的经济基础,今天拿来强作做对比已经是丢人现眼的事了;如果还要极力以贬低前人来抬高自己,那还是人干的事吗?
我真心希望今天的中国人,真真正正地挺起腰杆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哪怕未能创新,至少别丢失了守业。当人们在消费着前人积累下来的祖产时,千万不要再做辱骂祖宗的事了!
以娱乐业为例,古代在大家都饿肚子时是不存在歌妓的。
后来生产发展了,有剩余物质了,有多余的粮食养活非物质生产行业的人了,才出现了歌妓。
歌妓也劳动,但出产的是娱乐,不是物质,而是换取其它行业生产的物质的剩余部分。
当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快是慢时,如果只看物质生产,这个剩余物质部分被计入一次,符合事实;如果不仅看物质生产,而且也包括娱乐业,就重复计入了剩余物质部分。
如果一个社会的非物质生产行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不大,重复计入带来的虚高不会太多。但是,后四十年的非物质生产行业占比低吗?
当然,有可能某些非物质生产行业不是赚本国人的钱,而是赚外国人的钱,那这部分就不是重复计入。但是,华晨宇、蔡徐坤的票房收入里面有外国人的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