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衣衫褴褛的植物学家

植物学家写的科普、时评、游记、散文
个人资料
feit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可怕的研究结果:新冠病毒耐热性究竟有多强?

(2020-04-26 10:26:25) 下一个

早在今年的1月30号,笔者曾根据当时发现的萨斯病毒和新冠病毒间的姐妹群关系(sister relationship),并根据生物学上的系统发育的保守性原则(phylogenetic conservatism),在笔者的第四篇关于新冠病毒的博客“美国植物学家:从萨斯病毒的轨迹,看武汉冠状病毒的走势”中预测,“萨斯病毒和新冠病毒有相近的亲缘关系,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冠病毒会像萨斯病毒一样,会随着气温的升高,会沿着同样/至少类似的正态分布的生活轨迹生、老、病、死”。

之后,也有学者进行了类似的预测: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的升高,新冠病毒会像萨斯病毒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武汉病毒所的石正丽教授就曾在2月份说过,随着气温的升高,新冠病毒的生理、生化活性会进一步降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川普同志刚开始也相信气温升高的魔力。

但实际情况是,虽然现在北半球的气温比去年12月、今年1月、2月时,升高了不少,但新冠病毒似乎现在在北半球“杀得正酣”。尤其不好理解的是,在进入秋天的南半球,当地气温不低(比如,巴西圣保罗今天的最高气温摄氏27度),但新冠病毒依然没有显示出“倦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昨天为止,巴西有49492人确诊,3313人死亡。离巴西不远或比邻的厄瓜多尔、秘鲁、智利的确诊病例都已过万。考虑到这些国家人口都不大,这些过万的新冠病例数字不低;如果这些国家的检测灵敏度有如美国的,确诊病例会增加多少?

前几天,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Aix-Marseille University)教授查雷尔(Remi Charrel)率领研究团队发现,将2支装有新冠病毒的试管加热至60℃、并持续1小时,发现试管内仍有部分病毒能继续复制。他们将新冠病毒加热至92℃,并持续加热15分钟才能令两支试管内的病毒完全失去感染力。

另外,有中国学者发现,新冠病毒在摄氏40℃,平均湿度为60%的环境下仍可存活。这可解释热带地区的新冠疫情,比如到4月25号截止,新加坡确诊了12075例,马来西亚5691例,澳大利亚6687例,这些热带国家的确诊数字都不低,特别是考虑到他们较小的人口数量。

看来,新冠病毒似乎不怕高温?但是一直没有相关的系统性研究,探讨新冠病毒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估计,世界上没有多少实验室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全世界的P4实验室也就几十个而已。

最近,终于有一篇迄今最权威、最系统的相关研究发表。这篇论文由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烈文(Leo L M Poon)团队,其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Microbe》上。他们发表的还不是一篇全文(full article),而只是一个一页的通讯(Correspondence)。这篇论文发表了近3个礼拜,也没见“好事者”跟进解读,尽管他们谈论的是这么重要的话题——新冠的耐热性。可见,发表成通讯的论文,不一定受到读者的重视。

但这确是一篇研究新冠病毒的重要的文献,尽管只有一页印刷版面,而且其重要的表格还只能在网络版的附件上(还不够格正式发表在印刷面的论文中)。估计,花心思去下载他们的这个附件的读者,又少了很多人。

在这项研究中,潘烈文团队把装有等浓度新冠病毒的很多容器,分别在摄氏4度、22度、37度、56度和70度的情况下,分别放置1分钟、4分钟、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1天、2天、4天、7天和14天后,分别测病毒的效价(viral titre,viral load, viral burden, viral titer)。

病毒效价是指,单位体积病毒悬液中的感染单位的数目(IU/ml)。能够引起宿主产生特异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被称为1个感染单位。病毒效价越高,单位体积中的病毒的感染单位就越多,毒性就越强。

他们发现,新冠病毒在摄氏4度时,14天之后,其病毒效价基本无损(从6.51减到6.04);在摄氏22度时(比如晚春、仲秋的气温),1天之后,其病毒效价基本无损(从6.53减到6.26);在摄氏37度时(很多地方的夏天最高温、热带通常的气温),6小时之后,其病毒效价减弱很小(从6.57减到5.99);在摄氏56度时(超出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天然气温),10分钟之后,其病毒效价仍然保持一半以上(从6.65减到3.84);在摄氏70度时,1分钟之后,其病毒效价仍保持80%左右(从6.57减到5.34)。

这是可怕的发现!在摄氏37度的高温下,6小时之后,新冠病毒的效价(毒性)仍然保持着92%。这太可怕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天然高温(温泉除外),在几小时之内,基本奈何不了新冠病毒!

难怪,新冠病毒在现在处于秋天的南半球、在热带地区,依然能“得心应手”、“攻城拔寨”!

笔者1月份在那篇博客中预测,新冠病毒应该怕高温。现在笔者知道,原来新冠病毒和萨斯病毒根本就不是姐妹群关系。以前文献中报道的姐妹群关系,是因为取样太小。实际上,新冠病毒和萨斯的亲缘关系较远,虽然它们同属于一个亚属(subgenus)。这可以解释,为啥新冠这么不像萨斯!

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1. 期待着随着气温的升高,新冠病毒就会消失的朋友,赶快死了这条心!
  2. 新冠疫情可能在今年秋天前,不会绝迹;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的日子,还会伴随我们好一阵子。
  3. 疫苗的开发,意义更加重大;可以肯定,疫苗出来前,新冠还不会消失。
  4. 如果你的新冠感染源自蔬菜、水果上的病毒,别指望4度冷藏能杀死新冠;相反,新冠最喜欢摄氏4度。


近期原创之“美国的故事”系列(关注公众号后,可查看):
2020/01/15:《泰国印象:记植物学家的野外探险》
2020/01/09:《这里的初冬,竟然如此美丽!》
2020/01/02:《毒品走私?在美国-墨西哥交界水域,我们发现惊天秘密!》
2019/12/27:《墨西哥:乘潜艇(submarine)探索加勒比海》
2019/12/25:《闪游伯利兹:这个很少有机会了解的国度!》
2019/12/20:《洪都拉斯:罗阿坦岛(Roatán)上无所求》
2019/12/18:《加勒比海上的游轮:资本主义在此腐朽、堕落着。。。》
2019/12/16:《梦碎音乐之都——新奥尔良(New Orleans)》
2019/12/07:《游美国的“女士州”: 孟菲斯令我向往》
2019/11/29:《火鸡、土耳其和感恩节:为什么“火鸡”和“土耳其”的英语都叫turkey?》
2019/11/25:《游巴布勒公园:揭秘美国密苏里“州立公园之父”》
2019/11/22:《这个公园,世上唯一:半小时内近距离观赏成群的野牛、麋鹿。。。》
2019/11/19:《密苏里的少林传奇:记麒师傅武馆和刘隼艺校庆典》
2019/11/14:《美国也有“盲人摸象”?游密苏里的大象石公园》
2019/11/11:《密苏里的九寨沟:游姜森峡谷(Johnson's Shut-Ins)》
2019/11/09:《深秋100景:这里的秋色算不算世界上最美?》
2019/11/07:《“救命树”的故事:重游密苏里的泡菜泉公园》
2019/11/03:《赏红叶,救美人:去森林公园赏秋路上的奇遇》
2019/10/28:《嗨在金秋:记圣村的K歌耙蹄》
2019/10/22:《“细嗅蔷薇”:寻找沼泽蔷薇,见识美国农村》
2019/10/11:《到密苏里欧沙克Ozark,寻找恩额曼瓶尔小草》
2019/10/05:《《彝族舞曲》:仍记得圣村去年那场音乐会。。。》》
2019/09/30:《在圣村参观“蒋未未”的艺术展》
2019/09/23:《参观伊利诺伊州一所社区大学,让我震惊不已。。。》
2019/09/09:《圣村“巴蜀同乡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feit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丝' 的评论 : 谢谢大咖!
feit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6ba6' 的评论 : 但萨斯病毒好像怕高温
feit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武胜' 的评论 : 可能开始时的病毒量不同吧
三丝 回复 悄悄话 才注意到楼主是做植物学的。这里从事病毒学的太少了。
三丝 回复 悄悄话 在液体中,加热56度半小时6百万的病毒颗粒就完全失活了。
三丝 回复 悄悄话 titer 的单位是以log,所以 “10分钟之后,其病毒效价仍然保持一半以上(从6.65减到3.84)” 应该是降低了10^2.81, 125倍.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那实验表格中70°时平均5分钟就U(undetected?)了,岂不与92°下还能存活更久矛盾?
6ba6 回复 悄悄话 这个是医学101常识吧,越是简单的核酸类,越是耐高温啦。生物实验课说要灭生物孢子都要120度高温高压,还有试管接种都要酒精灯烧瓶口呢。
feit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ece1007' 的评论 : 应该是自然的病毒
feite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otpepper' 的评论 : 可能是一种适应性进化。我写过一篇有点相关的文章。欢迎指正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798/202004/16817.html
cece1007 回复 悄悄话 应该是人造的,自然病毒变异几次后早就很弱了
hotpepper 回复 悄悄话 病毒加热到摄氏92°还能活很久?难道蛋白不凝固吗?是不是假新闻?什么样的机理才可能让病毒这么耐热?
对于我这个“理工男”来说病毒在92°生存是不可思议的。
feiteng 回复 悄悄话 应该不是
西风-西风 回复 悄悄话 这病毒是人共造出来的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