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学诗要从诗里学

(2020-06-24 06:45:01) 下一个

有人说按现在的标准,很多唐宋元明清的诗没有遵守格律要求。 这话恐怕是说反了。 因为

那些诗本身就是标准。当代的所谓“标准”,只有遵循唐宋元明清诗的份。如果用来反套,那

是误入歧途。

我的观点:和唐诗比, “当今律绝之标准” 啥子都不是,“当今”就是玩笑。唐诗本身就是标准,别的别瞎扯了。学诗要从诗里学,诗里有什么就学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被毛朝糟蹋的不成样子了。今人在诗作能力和成就上,望唐宋元明清的人,那是不会及项背的。跟着学就不错了,别不知深浅,不自量力,蚍蜉撼树,指点古人,说古人不合规律了。

偶然看到下面的论述,甚合吾意,copy 如下。

这位王先生在书里还说:“仄韵七绝颇为罕见,这里不举例了。” 这不是笑话吗?多了不敢说,几千首还是有的。本人编的小册子 【仄韵七言绝句格式分类】就选收了三百多首。五绝仄韵的诗就更多了。

下面文字的出处:

http://m.sc1618.com/shici/48896.html


自近体诗在唐代繁荣以来,做诗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本功,从入塾时开始就训练做诗的技能。
近体诗的规则也就通过口耳传授代代传承下来。
从前的读书人,没有会不会做诗的问题,只有做得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古时候没有系统阐述诗律的著作传世。
到满清末年废科举,至民国更兴学校,转为新式学堂教育,学生对诗之律则日益陌生了。
本朝以马上得天下,不重文教,于传统文化更敝屣之,到文革之年,文化几乎已呈断统状态。
很多人对流传下来的唐宋诗词虽心慕之,于诗词之规则则不甚了然。
王力教授早年即著有《汉语诗律学》,意图建立汉语诗歌诗律体系。
鼎革以来,又陆续出版《诗词格律》及《诗词格律十讲》诸书,对普及诗律起了重大作用。
后两本普及型的小册子更是风靡于世。
这对于使人们得以避免写作不讲音律的旧诗之病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这个功劳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物极必反,有一利必有一弊焉。
《诗词格律》的流行至今已显出它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唯格律是尚的流弊。
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王力教授,但王力教授的诗律体系的一些缺陷,也确实与这种流弊具有一定的关系。
王力教授是一位语言学家。
他研究汉语诗律,主要是从语言角度进行的。
对于汉语诗歌的文学传统方面,王教授极少涉及。
这种研究本来就是片面的。
因为诗律从来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离开了诗人们的实践,单纯归纳所谓诗律,是很难切中肯綮的。
王力《诗词格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各种体裁等量齐观。
无论五言、七言,也无论绝句、律诗,都是从同一公式推导出来的。
而所谓律句,实际上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声音和谐的句式。
因此它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公式化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平平平仄仄”有一个运用同样普遍的格式是“平平仄平仄”。
这两个句式具有同等的功效。
它们都是诗人们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律句。
但在《诗词格律》里,由于后一个句子不符合王氏公式,被王力归为“拗句”,被解释成第三字拗而用第四字救。
这显然只能看成是臆说。
对于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在平仄上的差异,王力的理论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
因为那只能从文学史绝句的发展中去理解。
再比如,绝句与律诗相比,格律较为灵活。
即拿对仗来说,对律诗,它是格律,对绝句则只是修辞手段。
再说平仄,绝句也远较律诗灵活,押仄声韵的绝句也较仄韵律诗多得多。
可是王力竟然把仄韵绝句归为古体。
事实上历代都把律诗和绝句并称为近体诗。
王力为了把他的诗律学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扼杀了诗律的多样化元素。
对于一些不符合王氏公式的诗律,王力一概加以否定。
而他否定的理由不外乎当时格律未严,律体没有定型之类。
王力研究诗律,却没有大量阅读古人诗词,而是借助清人的论述。
中国古人对此类问题,一般都不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只存只言片语,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只有大量阅读、深入了解古人实践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
可是王力却没有做这种基础性的工作。
举个例子来说,王力称在唐代律诗中“绝对找不到孤平的例子”,后来改口说只找到两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拗律(臂悬两角弓),实际上只有一个(百岁老翁不种田),可又不是律诗。
实际上,《全唐诗》律诗中的孤平例子,并非没有。
比如杜甫的“夜深露气清”,刘长卿的“五陵远客归”都是。
这表明王力并没有仔细阅读《全唐诗》。
王力把不符合他的公式的句子都视为出律。
但实际上,近体诗的格律远不是王力所规定的那么死板。
像“故人西辞黄鹤楼”、“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这样的律句,在王力看来都是“出律”。
这正是机械论者的观点,不符合历代对律诗的判断。
王力有一个法宝,凡是不利于他的证据,他都以当时律诗未定型来解释。
譬如失粘的律诗,从唐以来不乏名篇佳作,怎么可能是由于律诗体未定型所致?再如崔颢的《黄鹤楼》诗被后人评为“唐人七律之首”,可它却不符合王力的诗律。
王力的解释还是当时律体未定。
不知律诗到底在什么时候才定型,王力教授究竟考证过没有?崔颢是盛唐诗人,他的许多律诗都是完全使用律句,却没有一首获得这首的声誉。
在律诗已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年代,居然会有律诗还未定型的怪事。
这能够叫人信服吗?杜甫是盛唐律诗的代表作家,却有不少失粘及“出律”(按王力的诗律)的律诗,王力依然声称这是唐初格律未严。
那么,宋代仍有失粘的近体诗,是否到宋代近体诗仍未定型呢? 王力承袭赵执信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
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而实际上,仄平仄仄仄的句子历来并不鲜见。
《唐诗三百首》80首五言律诗中就有3例。
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被王力说成是“例外”,即不合律。
可是《唐诗三百首》80首五律中竟有5句是用了“仄平仄平仄”的句式。
例外多到这样的程度还能叫例外吗?脍炙人口,被选为私塾课本的名篇,居然是出律的律诗。
那么这让塾师如何教学,让学生如何学诗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