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围棋

(2022-07-04 09:25:05) 下一个

 

  我是一名水平很差的围棋爱好者,这个状态已经保持了很多年。

  我初识围棋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某日与堂兄对决象棋,屡屡获胜,让他产生了错觉,认为我有下围棋的才华,便手把手教我。堂兄大我整整一轮,大学毕业没多久,象棋菜鸡一只,但围棋棋力妥妥的业三业四,不用多久他就带我入门,吃子打劫,死活数目,盘角曲四刀把五都教了个全。可惜我并不是下围棋的料,平日里也无人陪我练习,棋力提升太慢,没多久便被他放弃了。

  尽管如此,一旦入了门,围棋的好玩也就牢牢种在脑子里了。说来也怪,我那时的水平,连初级死活也应付不了,但愣是喜欢看电视比赛直播,一看就是好久,搞得我爸都摸不透深浅。当初正是上世纪90年代,聂卫平传奇的余晖下,央视对围棋的投入上不遗余力。凡遇大赛,每天都有挂盘讲解,考虑到那时的电视尚不如今天的电脑普及,其规格之高,其后这些年难忘其背。我还记得,受条件所限,当年的直播里,讲解员手持的都是纸质的棋谱,经常出现两位将棋嘉宾不得不合力寻找下一手在哪的情况。但恰恰是这样,遇到棋局终末,读秒之际,便平添了几分紧张。尤其是官子收束,半目胜负之时,偏偏棋谱中断,于是讲解员只好和观众一起等待,直到屏幕边工作人员把传真机上刚刚收到的棋谱递过来,第一时间摆到盘上,纤毫之间的胜负,亿万观众的悲喜,系于一刹那,那是围棋现场直播的魅力所在。

  围棋本身算得上是个少众游戏,尤其是在那些年。尽管联众等平台在2000年即推出了线上对弈平台,但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而言,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和素未谋面的网友下一盘棋绝对是不可理喻的。尽管如此,不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我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围棋爱好者,每逢大赛都尽可能观战。

  按普遍的分类,围棋当属竞技体育。但与其它真正的体育项目不同,围棋的身上似乎总有所谓求道的光环,这一光环甚至比其他棋类,如象棋和国际象棋,程度更甚,至于桥牌扑克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是其简单的规则和海量变化背后,给人的那种视觉上的美感。这并不是说象棋就不美——象棋的问题在于,开局的模式化太强,即使有那么点阵型上的美感,人也很容易审美疲劳。而围棋则不同,开局空空如也的棋盘,即像浩瀚宇宙,也如漫漫人生,每下一手有偶然也有必然,其中无穷无尽的变化,不曾有人能够全部参透。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逻辑上最优的那一手经常带有强烈的冲击力——比如“丁四”、“刀把五”的杀法,乃至“点方”那样的手段,棋形就有朴素的美感,至于更为复杂的棋形,乃至一些著名的妙手,其妙处则如美酒,让人沉醉不已。类比来说,就如同麦克斯韦方程组,即使是不太懂物理的人,第一眼看到,直觉上就是对的,因为的确太漂亮了。

  恐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围棋棋手,在“技”的层面之上,身上往往有一种类似艺术家的气质,所谓“艺”也。而且,这种气质是高度风格化的——所谓棋风,有的厚重,有的灵活,有的力量十足,有的也足具弹性,进退自如,“技艺”的组合,我们称之为棋才。

  尽管有所谓美感和艺术家气质的加持,但围棋本身却是极端残酷的,只论胜负,鲜有和棋。这一点,不必是专业棋手,即便菜鸟如我,娱乐对局,体会亦深。尤其是一盘好局,自觉崇山峻岭,妙手迭出,不想一招不慎,大龙愤死,满盘皆输,其后悔懊恼,非一般情况可比。在痛定思痛,经历无数次卸载围棋App(却又装回)后,我觉得围棋胜负的要命之处在于,不仅是双方算路(也就是“技”)的比拼,更是风格的对抗。而这个风格,往小了说是棋风,往大了讲完全可以上升到人格,这几乎就成了关乎个人荣辱的一件事了。我平日里最讨厌的,是那种酷爱实地,小富即安,先捞后洗的风格。在我大大方方让出角地换取外势,一头扎进我苦心经营的大空中,烧杀抢掠扬长而去,是我最痛苦的输棋经历。所以,每当棋局开始,眼见对方低头铺地板,即便素未平生,心里一股怒火和鄙夷便不自觉冒出来,之后的发展和战斗就很难不带个人情绪了。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职业棋手赢棋或输棋后的那些看似不寻常的表现——他们的胜负往往还和收入和生计有关。

  也更是因为如此,我特别敬佩那些在经历了大胜负后,还能淡定地与对手研究,一同探讨得失出入的棋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16年应氏杯的决赛,朴廷桓在决胜局负于唐韦星,最终以2:3总比分告负,第二次折戟应氏杯决赛(第一次是四年前爆冷输给当时才17岁的范廷玉)。我本人绝非朴廷桓的粉丝,加上他是韩国棋手,败在中国棋手手下,我自然是开心的。不过新闻报道里赛后晚宴的一张照片却让我记忆犹新:在大多数嘉宾都离开圆桌四处敬酒之时,比赛的冠亚军,唐韦星和朴廷桓却并排坐在一起,一同对着手机讨论比赛棋谱(当时还没有AI,所以只是两人复盘),二人的专注和背景里的觥筹交错几乎成了两个世界。我觉得,如果有人问起,围棋和其他竞技体育有何不同,而又限制不能用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的话,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答案。在任何其他竞技体育中,你都见不到一场巨大的胜负之后,对手两方还能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讨论技术和比赛过程的得失,更看不到他们一起研究新的更好的选择。在这一刻,围棋中的对手双方是超越胜负的,他们都把自己看作是求道者,面临全知全能的围棋上帝,苦苦寻找最佳的下法,可能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求道吧。应氏杯四年一届,冠军奖金40万美元(亚军10万),是世界围棋大赛中的最高规格比赛。我一直保留着这张照片,也特意放在这篇博客里。

  我喜欢的棋手有很多,上一代中国棋手中最喜欢的当属古力九段,他棋风开阔,算路悠远,力大无穷。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时间是08~12年,古力的黄金岁月。尤以09年LG杯决赛百潭寺一战记忆犹新,当时天气突变,北国寒冬,皑皑白雪下,古力连下两城战胜李世石九段,也开启了之后近10年间中国棋手连夺LG杯的时代。

  但若论全部的棋手,我最喜欢的当属李世石九段。尽管与古力并肩同为那个时代最好的两个棋手,但我一直觉得,李世石似乎更让人敬佩和喜欢一些。这当然不是因为李世石赢下了与古力的“十番棋”,生涯拿下14个世界冠军(超过古力的8个),而是李世石身上,和他的棋中,所体现出的那种自我、不羁和潇洒。从出道到巅峰,再到隐退、与韩国棋院的抗争,再回归,力战人工智能(Alphago),到最终退休,人们眼中看到的始终都是那个棋如利刃,为人谦和而坚定的飞禽岛少年。

  李世石在2019年的年末宣布退役,大家意料之中,消息传来,似乎围棋界也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如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叱咤风云的故事终究有落幕的一天,留下的传奇,和那些棋谱一道,终究成为了历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