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道英语”的学习热潮与误区近来,我发现无论在中国网站还是美国网站,都流行起一些“教地道英语”的节目。这类节目并不系统教授英语语法或词汇,而是采取“每日一句”“英语怎么说”等形式,向观众传授一句句地道口语。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尤其受到在美华人或新移民的欢迎。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法坚持上正式的免费英语课[
阅读全文]
不同味道的诗。布罗茨基是美国籍俄国人。一九七二年被苏联逐出境,展转来到美国。一九八六年因其诗歌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在Drake大学上文学课时读过他的诗。他有篇中国题材的诗《明氏书信》其中有一节,写的十分中国。俗活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惜回家之行並不取决于那双足。比千里还多千万里,尤其是从零起。一千里,两千里一一千意味着再也无缘重返故[
阅读全文]
纽约春天的气息
三月的哈德逊河仍带着冬日的阴郁,
像旧报纸上的消息,迟迟不愿散去。
枝头的鸟雀还未决定离开,
仿佛它们也在等一个确切的答案。
第五大道的风比昨天更温和了一点,
行人的步伐仍然匆忙,
但偶尔有人驻足,抬头,
望向某个刚绽开的樱花瓣。
中央公园的长椅终于迎回旧日的恋人,
他们的影子在青草上交叠,摇晃,
遠处高[
阅读全文]
Yousaid:请评我写的小文:王老爷子今年都七十拐弯了,突然心血来潮要减肥,他儿子给他找了几个运动减肥的视频,发在他手机上由他选。他选来选去选中了一个美女教练员录制的一套减肥操,跟着她学习的是一排胖大妈,广告词说这套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坚持一个月定有奇效。王老爷子觉的这个教练健美,浑身散发着活力,而动作又不过于激烈,很适合老年人,於是每天[
阅读全文]
中国人的生日
今天有人提起过生日的事,一位老爷子感叹,他的生日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出生日期。这话其实很有道理。
对于出生在旧社会的那一代中国人来说,生日并不一定是精确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过去人们阴历、阳历混用,有时用农历,有时用公历,时间一久,许多人自己都搞不清到底是哪一天。等到上学登记时,往往只能凭印象随意填写。其次,在[
阅读全文]
春晚应问问deepseek怎么办
春晚己过,不在有人谈论它,我觉得今年春晚办的还可以。有记者採访过一些路人,请他们发表对春晚的看法。有一位北京老爷子说,今年春晚肯定比明年的要好,他反話正着说也见识了北京人的幽默。
总的来讲今年听到对春晚说好話的比较多,而且都集中在两个看点,一个是高科技的大量植入,使舞台怖景美伦美幻,时有让人进入仙境的感觉,[
阅读全文]
《笠翁对韵》
五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常利用早自习時间,在黑板上抄些順口的句子叫我们读,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江对河,绿对红。雨伯对雷公”。过了七十年,我刚刚发現这些琅琅上口的句子来自《笠翁对韵》这本书。現在这本书的版本很多,有的还有现代语的注释。
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本中國古代兒童學習創作詩歌的实用[
阅读全文]
老外有时听不懂中国話是有原因的。中国话不单看字面意思,还要看语境及语调。表揚一个人能干,可以说“你真行”,指责一个人也可以说:都十点了,还懒在被窩里,你真行!还有些話,意思难说的清,但绝对用不错。一个孩子不学好,常给家里惹事,他爹说,“我说过你多少次了,你不听,你的事我不管了,你好自为之吧!”如果一个孩子考上北大了,你说前[
阅读全文]
拆讀王安石的「元日」
春節漸至,年味漸遠,這是不爭的事實,偶讀王安石的「元日」不覺又回到了童年。寫春節的詩不少,被專家認為最有年味的一首應該就是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紅曈曈地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都[
阅读全文]
我所喜歡的一位作家高星說八十年代他還年輕,「那時後泡妞不會唱「冰涼的小手」都不好使。」我查了一下當時確有這麼一首歌,又是單曲又是歌劇永嘆調,那是義大利的作品,怎麼傳到中國後人人都會唱了?八六年我還在國內,我沒聽過。名人是否有言過其實的地方不得而知,不過他出的書賣得很好。在同一篇作品裡他還借別人之口,溜出兩句順口溜「字背不能怪社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