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1940年期间,父亲先是在重庆李氏大家族开设的药栈“协盛全”落脚暂住,然后去找寻工作谋生。当时,全国各地有100多万人先后涌入重庆,僧多粥少谋职十分不易。在人生地疏的情况下,幸得“河南旅渝同乡会”的帮助,不久找到从上海迁至重庆的“中国公学”的工作。大约一年后重庆协盛全因经营不善倒闭。好在当时父亲已独立谋生,并不依靠这个药栈生意过活。
河南旅渝同乡会的组织者,均为河南的“头面人物”。其第一任会长为张钫,常务理事包括张钫、胡石青、孟剑涛、郑振宇、张仲鲁5人。张钫系辛亥革命元老、北洋略威上将军,蒋介石也要恭敬地称他为“学长”。胡石青是河南的博学鸿儒,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爱国忧民,在河南创办了福中矿务专门学校,还历任东北大学、天津法商学院等学校的教授,又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焦作中原煤矿公司总经理、河南通志总纂、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胡石青在河南旅渝同乡会作为常务理事还兼任了下属的救济委员会主席。主要任务是救济河南旅渝失业失学的青年及难民。张仲鲁于1918年赴美留学,1923年回国,曾任焦作福中矿务大学校长、河南大学教务长。著名学人冯友兰当时是同乡会的理事。由于父亲和胡石青、张仲鲁有师生之缘,胡石青又曾担任过中国公学的校长,故而父亲得到河南同乡会的帮助顺利进入中国公学任职。
“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始创于1906年的上海,含大学部与中学部。其著名学子有胡适、冯友兰、吴晗、何其芳、吴健雄等人。1915年,中国公学筹创人之一的王敬芳当上河南焦作煤矿开采商福中公司总经理,他从公司开矿利润中每年拿出二万元赞助中国公学,公学得以解决经费短缺问题继续开办,由梁启超任中国公学董事长。1928年4月起,胡适担任过两年中国公学校长。梁启超、胡石清等都曾任过此校校长。1937年中国公学在重庆开设中学部,到1940年因经费不济而停办。1949年春中国公学董事会决定复校,选址在重庆市,恢复了文、法、商学院,招生500余人。1951年,中国公学和正阳学院合并,改名为重庆财经学院,今为西南财经大学。由上述可知,中国公学和王敬芳、胡石清以及福中煤矿公司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父亲在重庆期间,我2岁到4岁。妹妹静川于1940年年初诞生,因出生在重庆(简称“渝”),故她的小名为“渝”。这段时期留在我记忆中的仅有两件事:一是家里租住在重庆郊区农村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抬头可以看见屋瓦和房梁,有一天突然看见房梁上缠着一条大蛇,吓得我大哭大喊起来。另一件事是有一天父亲回到家里,愁眉苦脸地对妈妈说:“学校垮台了”(中国公学停办)!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意味着父亲失去工作,家庭生计顿时断绝。我那时尚小,还不体会父母的艰难,但父亲说“垮台”两字时的愁苦表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