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五味食物比原鲜食物更利于寿康
=====================
事实上,关于中国不同菜系的口味差异,以及哪一种菜系逼格最高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息过。比如一直认为川菜重麻重辣,但却不知道这只是川菜之一部分,而非全部。比如粤菜最提倡食品的原汁原味。比如淮扬菜由于经常被用于国宴,于是被认为逼格最高,等等。我们本文不争论别的问题,就探索一个问题:是不是不使用任何酸甜苦辣咸的调味品,不使用任何作料的原汁、原味、原鲜的饮食,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最健康的呢?至少,我在查阅《黄帝内经》后,认为绝对不是。
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段经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五味无论哪一种口味太过都不好,但也没有主张说不要五味,彻底祛除五味,彻底消灭五味,追求彻底的清淡,才会健康。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前文所讲的,对五味应该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原则才对。
还有,从上文《素问·生气通天论》主张“谨和五味”,就可以看出,《内经》并不主张什么“原鲜原味”,而是主张要“谨和五味”。既然是这样,做菜的时候,使用各种作料,各种酸甜苦辣咸的调味品,本身就属于《内经》主张“谨和五味”的原则的。不使用这一原则,反而追求食材原鲜原味的,并非《内经》主张的健康原则。不然《素问·生气通天论》为什么这样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所以,遇到具体的问题,要认真研究,不能听那些为了抬升自己逼格而整天瞎忽悠的人胡说八道。记住,《内经》是主张食材要调和酸甜苦辣咸之五味的,《内经》并没有主张不用作料,也没有主张不用酸甜苦辣咸的复合味,也没有主张食材最好原鲜原味,《内经》更没有主张消灭五味并且推崇“清淡”,《内经》只是主张“五味适中不过”。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考证,不要看到什么人名气大,说几句话,你立即就当真了。
从《内经》上述经文可知,能够谨慎正确调和使用酸、甜、苦、辣、咸五味之调味品的食材,更利于健康长寿,而并非杜绝五味追求清淡追求不用调味品的原味食材更利于健康长寿。经文为证,此不赘述。
另外说几句题外话:粤菜是因为衣冠南渡,由秦人带去南粤的菜肴口味,连粤语本身都是秦语的遗存。闽南菜则是因为衣冠南渡,由河南人传入闽南和台湾的菜肴口味,连河洛语系的闽南语,都是河南传入闽南的。淮扬菜的来源比较复杂,历史上江浙地区,既有原生土著,又有部分衣冠南渡传入的居民,还有唐朝时期从朝鲜半岛移民过来的居民的饮食习惯,又有北宋南迁杭州时,由中原河南带入江南的饮食习惯。包括今天的吴语中,以上海话为例,很多发音和福建台湾的闽南语发音相近,为什么?因为吴语受河洛语影响大啊。河洛语,不仅仅影响到闽南和台湾,也影响到江浙方言。再后来,随着湖广填四川、湖广填陕南,闽粤的一些饮食口味习惯,又回传到川渝、陕南。整个中国的几大菜系,都随着历史人文的各种时空变迁,不断的互相融合,并且互相影响对方。很多人对自己的祖宗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但是对于自高自大贬低其他菜系、贬低其他口味倒是很看重。
吉祥果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