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发自吉祥果论坛原创文章《精致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脱》

(2022-10-02 09:22:13) 下一个

精致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利他,精致的利他主义者往往利己,这世界的黑白颠倒中到底什么才是真理,需要极致深刻的慧眼才能彻底看透。肤浅地呼喊利他的,不一定是什么好人,深刻地提倡剥夺他人的,也不一定是坏人。小偷偷了你巨款,你可能更长寿,善人施了你大富,你可能早死,财神不给你钞票,你可能道业成就,财神给了你钞票,你可能道业崩塌,能量分配的辩证关系如此。圆满懂得上面这句话,你才刚刚步入“布施波罗蜜”的门槛,而我们大约九成的人,讲了一辈子的大乘佛法,知见吹得比天高,却连这点入门的见识都没有。切记:大乘是一种精神气象,但基础佛理不能不懂装懂地用大乘的名义来伪饰,不然的话,你口口声声做的是利他的大乘事业,但有可能实际上杀死他人的就是你,毒害他人的还是你。我没有影射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某些专家观点的主观动机,但话讲完之后,我发现客观上讲,我还确实是影射了。利他和为人民服务都没有错,但应该以人民得实际利益的结果为价值取向,而不应该以为人民的名义为价值取向。

(《吉祥语录》2022.10.02)

 

以下是 极乐花 于 2022-10-2 23:41 论坛留言

终不为他作恶业使,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菩萨施众生,是以众生实际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目标导向的。
若菩萨施以众生火、毒、刀、酒等恶物,则增助了众生作恶因缘,众生因行恶事则其堕落,
从实际利益、根本利益来讲是有损于众生的,故菩萨不施众生恶物)
=====================
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
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
何以故,有净心故。
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
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
菩萨终不以此施人;
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
亦不施之,是亦名施。
何以故,以净心故。
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所以者何,
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
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
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
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
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
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若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
先以软语慰喻,
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
设其肯者,
终不施与怨家、恶人、
罗剎恶鬼、旃陀罗种。
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
终不施与暴恶之人。
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
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菩萨善戒经》


菩萨为众生长远根本利益行以下诸事:
1.断其命,因其欲杀诸贤圣德,恐其恶成堕入地狱,长苦无间痛不可言,故断其命不令恶成免除长苦
2.废黜官宰之位,因其在位不谋其事,暴恶成性,欺压百姓,苦不敢言,日恶猛增,恐其堕入地狱,长苦无间痛不可言,菩萨则废其位不令恶成免除长苦
3.夺其非物,因其偷盗僧伽之物,执为己有。纵情受用,故菩萨夺取其物,勿令其用,恐其恶成,无间长苦痛不可言。

4.废其所主。因僧财归于僧用,佛塔财归于佛塔用,若有众生不识此理,财物乱用,据为己有,菩萨恐其长远受苦,故废其所主,财归其主
=========================

《瑜伽师地论》: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于诸善品速疾受学。于诸恶品速疾除断。菩萨皆能遂其所愿。
(菩萨满众生愿是以众生长远根本利益为目标导向的,众生需断恶修善,菩萨方满其愿,从长远根本利益来讲,是有利于众生的)
=========================
《瑜伽师地论》
云何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谓诸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等十资身具。
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及诸沙门婆罗门等。广说如前。乃至若能受持净戒。如是我当随汝所欲施饮食等诸资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
如是菩萨若见有情来求种种田事宅事。诸阛阓事。王事域事。财事谷事。或有来求诸工业处及诸明处。或有来求共为朋友。或有来求共结婚媾。或有来求共作邑会。或有来求助营事业。
菩萨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施汝田宅广说乃至助营事业。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有诸愆犯或被举讼。或作种种不饶益事为他所拘。将欲刑缚断截。挝打毁辱。迫胁驱摈流移。或他所执欲捶缚卖。
菩萨尔时随能随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脱斯难。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遭遇种种王贼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恶名诸怖畏等。
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令免斯畏。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欲所爱会求非爱离。
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遂汝所愿。令所爱会及非爱离。
又诸菩萨若见有情为疾所苦。
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救汝病苦令得安乐。
彼诸有情既为菩萨如是立要。于诸善品速疾受学。于诸恶品速疾除断。菩萨皆能遂其所愿。
当知是名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瑜伽师地论》

 

菩萨施众生财物是以众生长远根本利益为目标导向的,若菩萨施财,众生因此放逸修善、沉溺五欲不欲解脱、依财势欺人损恼众生,菩萨不施,恐其堕落不利解脱。
=====================
论曰。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增上质多。增上般若。功德圆满。于诸财位得大自在。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此中有颂。
  见业障现前  积集损恼故
  现有诸有情  不感菩萨施
  释曰。今当显说。由是因缘菩萨虽有财位自在而不施他。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言。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虽于财位无重业障。而彼若得财位圆满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宁彼现法少时贫贱。勿彼来生多时贫贱。故不施彼所有财位。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生死心便现在前。求欲出离。若得富贵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思惟。宁彼贫贱厌离生死心常现前。勿彼富贵受乐放逸。不厌生死不起善法。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当施彼满足财位。即便放逸积集种种恶不善业。故不施彼所有财位。如有颂言。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彼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众苦器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者。谓诸菩萨见彼有情若得富贵。即便损恼无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财位。作是念言。宁彼一身受贫贱苦。勿令损恼余多有情。复以伽他摄如是义故说见业障现前等。其文易了无烦重释。《摄大乘论释》
 

此案列中,主观意识的利他与客观结果的利他是相统一的
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此大悲导师在主观意识中,是冒着要堕恶趣受地狱恶苦的后果,而作出杀此恶人拯救五百菩萨性命的行为,可以说作此利他行为在主观意识上是以利他为方向而进行考虑的,非以利己为方向进行考虑的。
【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在客观结果上,五百菩萨得免杀害性命得保,恶人因其命丧恶行则止,因此得以免除千万劫地狱恶苦,在客观结果上来讲不管是五百菩萨还是恶人都是获利的。
【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不管在主观意识上还是客观结果上来说都是利他的,因此大悲导师得以超越百千劫生死难,因利他故反利于己,可知利他者即是自利。

===========================

佛复告智胜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世遇燃灯佛,时有五百贾人,为求珍宝入于大海。善男子,时贾人中有一恶人,多怀奸伪,常行恶业,初无悔心,善知兵法,恒为寇贼,夺他财物以为产业。状如贾人共诸贾人同载一船,时彼恶人如是思惟:‘此诸贾人大得珍宝,我今当杀此诸贾人,取其珍宝还阎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杀诸人。善男子,尔时有人名曰大悲,于彼众中作大导师。时彼导师于夜梦中,见海鬼神来作是言:汝此众中有一恶人,如是相貌,恒为寇贼劫他财物。彼人今生如是恶心:“我当杀此五百人已,取其财物还阎浮提.”若此恶人得遂本心杀五百人者,作大恶逆业。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菩萨。若此恶人杀诸菩萨,以此业缘障碍罪故,一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恶人于其中间常在地狱。汝为导师可作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彼五百菩萨亦复可得全其身命。’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五百菩萨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说是事也。尔时待风余有七日,当还阎浮提;七日过已,如是思惟:‘更无方便,唯有除此一恶人者,尔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复作是念:‘若我向余人说,此五百人当生恶心;生恶心已杀此恶人,彼诸人等当堕恶道。’善男子,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护五百人故害此恶人。’是时导师,即以[矛+赞]矛刺杀恶人,令诸贾人安隐得还至阎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导师,则我身是也;五百贾人,此贤劫中五百菩萨是也,当于此劫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当知,勿谓菩萨有如是障碍业报,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即时是菩萨方便力也。《大宝积经》


利己乐即是利他乐。知利他乐即是利己乐。
====================

世间众生为己乐故。于生死中身心疲劳。菩萨心得休息悲心作饶益。他生死中除对治法更无有乐。菩萨除利益他更无有乐。菩萨得作利他欢喜乐。知利他者即是自利。舍自己利爱利他乐。知利己乐即是利他乐。知利他乐即是利己乐。知利他乐时即自己乐故。人有上中下。愚人者见他得乐心生苦恼。中人者己自苦时知苦。上人者见他乐时心生快乐。见他苦时如自己苦。菩萨四摄法中与他同利。云何同利。他苦则苦他乐则乐。是名同利。悲心平等无有他想。菩萨与众生同苦同乐。菩萨自己身特生苦恼。何以故。不能救众生苦故。不观过去不观未来。随众生意作灭苦对治。菩萨自意亦如他意。世间众生与他利乐还望返报。菩萨与他利乐不望其报。菩萨虽悲心平等爱一切众生。然于怨憎中倍与利乐。于怨憎边与利乐时心中欢喜。如舍身命时欢喜者名为平等。若不如是名不平等。于怨憎中倍与利乐者名称悲心所作。菩萨于一切众生等生悲心。然于恶行众生倍生怜愍。譬如大富长者唯有一子爱念之心彻于骨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有恶子不欲父得胜己事者是名背恩。一切怨憎众生于菩萨所同一味恶。菩萨于怨憎人生同一味悲心。世间众生得报恩者生其欢喜。若菩萨于怨憎人所与其利乐。心生欢喜倍过于是。世间众生若骂时他不还报便大欢喜。菩萨得他骂时心大欢喜。有爱心者于三界中悉皆普遍。菩萨悲心亦普遍三界。菩萨悲地狱众生不如悲爱着三界愚痴众生。众生乐于己乐为无量大苦之所系缚。菩萨为利他乐故为无量大苦之所系缚。一切众生皆同一事。皆欲离苦得乐。与他利乐为胜有为。利向己者亦是悲因亦是喜因。为利向他者见之生于悲喜。自为己利所以生悲。见其得乐所以欢喜。四无量心者内心欲修缘。四摄法者为众生利乐名为最胜。修四无量者能与世法及出世法。因世法出世法及四无量心都是同一境界。何以故。同一利益众生。同得一无上菩提果故。悲者能利他。智者能舍。不生希有心。不生高下心。《大丈夫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