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发自吉祥果原创文章《心念、命运、转定业 》

(2021-07-04 14:52:05) 下一个

心念、命运、转定业

《大智度论》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精进者,现世即改命)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小利!
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    
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    
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根、力,余处则无。如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譬如无明使,遍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大智度论》

心念决定命运:

 

《法句经双要品》:“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佛说骂意经》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大智度论》 如调达出佛身血,只域亦出佛身血,虽同出血,心异故,一人得罪,一人得福。如画作佛像,一人以不好故坏,一人以恶心故破。以心不同故,一人得福,一人得罪。


因缘果报,真实不虚: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 
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法句经》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
——《华严经.入法界品》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涅盘经·遗教品》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大宝积经》

 

苦修多年,命运不好转、贫穷、病不好转,原因?--因为你所修和所求,是驴唇不对马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9c0.html

 

 

《优婆塞戒经》“定业”与“不定业”的界定标准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优婆塞戒经》


注:那么,如何转定业呢?依照上述定业标准,反其道行之,即是转定业方法:
(一)常常精进忏悔过去一切身口意恶业
(恶业必须忏悔、善业绝不可悔,若悔善业,福德顿消除,悔何种业,即消何种业)
(二)念念专注思维善法,令一切恶法无法在心中扎根,
(三)厌离一切恶法,不对恶法生起喜乐之心。
(四)不得发恶毒誓愿行持恶法。比如有人发愿:若不杀尔,誓不为人。或者发愿:愿当牛做马来还债。或者发愿:愿意生生世世如何如何。这就成为定业。没有这种誓愿,则难以形成定业。
(五)不得随喜一切恶业恶法,随喜何种业,此种业因种子,容易生发,渐成定业。
(恶法不得随喜,善法必须随喜:随喜恶法,则恶业增长,随喜善法,福德增长!)

 

 

佛经集萃:修何法门不必承受无始以来恶果报应?-至诚忏悔、造佛像,大随求陀罗尼

 一、至心发露忏悔可以不受恶果:
《分别善恶报应经》:佛言:复云何业而不得果?所修恶业回心发露。省悟前非思惟嫌厌。心念口言作意专注重重忏悔。此业虽作而不受果。善业亦然。
-------从这段经文看,至心发露忏悔可以不受恶果。 


二、“塑造佛像”可以不受恶果: 
《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言:弥勒若有众生宿造恶业。当受种种诸苦恼事。所谓枷锁杻械。打骂烧炙。剥皮拔发。反系高悬。乃至或被分解支节。若发信心造佛形像。如是苦报皆悉不受。若寇贼侵扰城邑破坏。恶星变怪饥馑疾疫。如是之处不生其中。若言生者斯则妄说。
《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言:佛言。弥勒。如汝所言。当知此人亦复如是。由造像故。彼诸恶业永尽无余。所应受报皆不复受。弥勒。业有三种。一者现受。二者生受。三者后受。此三种业中一一皆有定与不定。若人信心造佛形像。唯现定业少分容受余皆不受。

《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言:佛告波斯匿王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大王分别解说。大王。我于往世为求菩提。以众宝栴檀彩画等事而作佛像。过此会中人天之数。以斯福故虽在生死未尽诸惑。然所受身坚如金刚不可损坏。大王。我念过去于无量劫生死之中。造佛形像。尔时尚有贪嗔等无量烦恼而共想应。然未曾于一念之间以罪业故有四大不调及恶鬼神诸少病苦。所须之物莫不充备。况我于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有如是不如意事? 
《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言:诸佛功德一切声闻辟支佛。于其名字亦不能知。是故若有净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业障莫不除灭。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拔众生一切苦恼。


三、修持“大随求陀罗尼”,可以不受恶果,即便定业恶果,也不受报
由称陀罗尼,诸魅悉坏灭,娑謇嗢未那,毕舍拏吉儞,

猛恶吸精气,常害有情类,彼皆悉殄灭,由随求灭德,
他敌皆灭坏,所作剧厌祷,咒诅法无效,定业不受报!
----出自《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日日诵持者。得大聪慧威力大勤勇辩才成就。一切罪障定受业报悉皆消灭。
----出自《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改造命运的关键,在于改善自心!改善起心动念!
1、《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诸业心为本。”
3、《华严经·净行品》:“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于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4、《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5、《法句经 双要品》:“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6、《楞严经》卷1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7、《五苦章句经》云:“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8、《佛说骂意经》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
 
9、《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10、《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1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12、《佛说十善业道经》说: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13、《优婆塞戒经·业品》说:“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又说:“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
 
14、《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少时修善。能灭无量恶业重罪。人修十善。亦复如是。须臾之功。能灭无量恶业重罪。
 
15、《大乘起信论》云:“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心灭则种种法灭”。
16、《百法论》云:“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
 
17、《心法念处经》: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心行,能生种种诸果。
 
18、《占察善恶业报经》: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19、《大般涅槃经》: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达摩破相论》。


 

 

 

 

佛经集萃:祛除嗔恚心之方法集锦:
(一)《十善业道经》离杀生者,能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余略)
(二)《楞严经》戒吃五辛,能减少嗔恚 
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三)《分别善恶报应经》:戒酒能减少嗔恚
复次,饮酒三十六过。其过云何?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
 五,增长嗔恚。

(四)做佛法法布施可以灭除嗔恚
《发觉净心经》法布施的四十种广大功德:
 
尔时,世尊复告弥勒菩萨言:“善男子,法施有二十功德,不求果报,不著利养及与名闻,而为说法。何等二十? (1)得正忆念, (2)得胜妙趣,(3)得好正意,(4)得强志力,(5)得多智慧,(6)觉悟出世般若波罗蜜,(7)当得少欲,
(8)当灭嗔恚, 
(五)在佛寺塔庙“供灯”,得身口意三业清净、善友清净,不起嗔心:
舍利弗。云何意业清净。于他所有珍宝资财。不起贪着。不起嗔心。远离害心。又离邪见无诸恶见。舍利弗。远离是等。是名意业清净。
,,,,,,,(省略)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支提施灯明已。得如是等四种清净。
----------《佛说施灯功德经》
(六)《法华经》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可以灭除嗔恚(其余佛号同理):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七)修念佛三昧,可以除嗔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大智度论》 


 
 因为欢喜心可以让大家广结善缘,随喜心可以让大家增益福报! 
《金光明最胜王经》:随喜功德! 
善男子。如是隨喜當得無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斷煩惱成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常以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為供養。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隨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養功德。有數有量。不攝一切諸功德故。隨喜功德無量無數。能攝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長勝善根者。應修如是隨喜功德。若有女人。願轉女身為男子者。亦應修習隨喜功德。 

----------------------------------------------------
《佛说菩萨本行经》为何施多而果少,施少而果大? 在于心念、对象不同。

何谓施多而获报小? 
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 
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
所施虽多而获报小。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小。 

何谓施小而获大福?
 
所施虽小欢喜与。净洁心与。恭敬与。不望报与。 
所施之人复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门四道应正见者。 
所施虽小获报弘大。犹如良田所种虽小收实甚多。 
----------《佛说菩萨本行经》


佛经论著依据: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利益!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


复次,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持兵终身,智勇不足,卒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功盖天下。(注:大心者,即菩提心也!)
-----------《大智度论》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华严经》

 

若欲摄取一切福德。当发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摄在发菩提心中。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摄在发菩提心中!
尔时世尊告千世界主那罗延。菩萨。那罗延。无有菩萨发于无上正真道心而不随是集一切福德三昧者。何以故。一切福德无有不入初发心中。那罗延。犹如江河一切诸流无有不入大海中者。如是那罗延。所有福德若施戒修。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摄在发菩提心中。是故那罗延。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集一切诸福德者。当发无上正真道心。那罗延。犹如宝山。所谓须弥。目真邻陀摩诃目真邻陀。轮围山大轮围山。及诸余山药木丛林。村邑聚落大小诸城。阎浮提弗婆提瞿耶尼郁单越。诸四天下。及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日月星宿若日月蚀。一切皆摄三千大千世界之内。乃至百亿四天下皆悉在中。
    如是那罗延。所有一切诸凡夫福。若学人福无学人福。若菩萨福若如来福。一切皆摄在于菩萨初发心中。是故那罗延。若欲摄取一切福德。当发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罗延。若四天下一切众生。悉具转轮大王福德。若有初发大乘道心。福德智慧殊胜于彼。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大方便佛报恩经》世尊于宿世中,曾堕地狱,因发菩提心,速升天界(菩提心灭罪殊胜)
我于尔时堕在火车地狱中。共两人并挽火车。牛头阿傍在车上坐。缄脣切齿。张目吹火。口眼耳鼻烟炎俱起。身体殊大。臂脚盘结。其色赤黑。手执铁杖随而鞭之。我时苦痛努力挽车。力励前进。时我徒伴劣弱少力。劣弱在后。是时牛头阿傍以铁叉刺腹。铁杖鞭背。血出沐浴随体而流。其人苦痛高声大唤苦痛难忍。或称父母。或称妻子。虽作如是唱唤无益于己。我时见是受大苦恼心生哀愍。因慈心生故发菩提心。为此众罪人故。劝请牛头阿傍。此罪人者甚可怜愍。小复加哀垂慈怜愍。牛头阿傍闻已心生瞋恚。寻以铁叉前刺我颈。寻时命终。即得脱于火车地狱百劫中罪。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脱火车地狱之罪。
(故此可知,发菩提心是灭罪最迅速之法)

-----------《大方便佛报恩经》
 
 
《贤愚经》世尊往昔,堕地狱中,慈心发愿代受,他人恶报,当即超升忉利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礼敬问讯。佛以慈心。慰喻抚恤。汝等住彼。得无苦耶。慈心矜笃。极怀怜愍。阿难见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审世尊。发如是心。为远近耶。佛告阿难。若欲知之。当为汝说。过去久远。不可称计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狱。卒驱之。使挽铁车。剥取其皮。用作车鞅。复以铁棒。打令奔走。东西驰骋。无有休息。时彼一人。筋力鲜薄。狱卒逼之。躃地便起。疲极困乏。绝死复苏。彼共对者。见其困苦。兴发慈心。怜愍此人。顾白狱卒。唯愿听我躬代是人。独挽此车。狱卒嗔恚。以棒打之。应时即死。生忉利天。阿难当知。尔时狱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尔时。于彼地狱受罪之时。初发如是慈矜之心。于一切人。未曾退舍。至于今日。故乐修行慈愍一切。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贤愚经》(六三)佛始起慈心缘品第五十六(丹本为六十三) 
 
 
《法句譬喻经》故事:善恶果报(改命)一念间-----慎之, 慎之 
        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着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于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切众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听闻微妙的法要,而远离邪魔蛊惑及一切恶法,并守持五戒,不造作恶业,以此消除一切灾难。」 
        佛陀说:「真是有善根的国王啊!能够用智慧整治国政,为人民种下未来的善因,并引导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之后,国王便亲自准备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到来。接着,佛陀和随行的弟子们便来到设宴的街道,接受国王的供养。待用完斋,佛陀升座为国王及子民们,宣说佛法。 
        此时聚集听法者众多,恰好有二商人路过,一人听了佛陀的开示,便很欢喜地说:「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随弟子们犹如忠臣般地随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使国君这样恭敬地供养!佛陀是这样地尊贵,我也应该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而另一商人却起了慢心,而说道:「这国王可真是愚痴!拥有如此大的财富、权势和地位,为何要对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头牛,其随行弟子犹如牛车,牛拖着牛车南北奔波,居无定所,身上又一无所有,这有什么好值得如此尊崇与追随的!」 
        随后两人一同离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凉亭休息并喝起酒来,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对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与欢喜心,感得龙天护法的护佑;而心起恶念的商人,却招感地狱里的众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烧,因而神智不清跌到凉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队车路过,而惨遭碾毙。同行的商人见状,怕回国时,国人会误以为是他因贪朋友之财,而行不义的手段,只好离开本国转往他国流浪。 
此时,该国国王驾崩,并留下预言:「将有一卑微的人来到我国,如果他将是继承王位的人,我这匹神马便会向他屈膝下跪。」之后,大臣们便带着神马找寻未来的国王。刚好此一商人来到此国,神马见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舐舔他的脚,所有的臣子便很高兴地,认定此商人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新王,于是请他回王宫继承王位。 
        成为国王之后,商人心想:「这一生并没有做什么善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福报?想必是因听闻佛陀的教诲,获其慈悲庇佑所致。」便与群臣出发前往舍卫国请教佛陀,以释疑惑。佛陀为他开示:「当年波斯匿王在供养三宝时,你所生起的念头是至诚的恭敬心,因此种下未来成为国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伙伴,心起骄慢,因而种下了恶念的种子,所以感得车祸之因。这一切的因缘果报,无非是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龙鬼神所能左右的!」于是佛陀说偈:「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行。」佛陀说完偈语,国王及臣子们明白了心是善恶源之本,欢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第一:双要品第九

《大悲经》心念改变命运:魔王波旬随喜佛涅槃,堕落地狱;净信佛法,当即超升三十三天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9ab.html

 
对如法修行者来说,不顺未必是坏事,重罪轻受经典依据: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
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得无垢女经》 
除恶菩萨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众生有恶业行应受报者,彼见法故现世轻受。”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若彼复能经一日夜。受持斋戒诵此咒心。所作罪业现世轻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所住之处人非人等不能损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
或转重恶现世轻受 
《佛藏经》 
教离杀生舍其杀业。于佛法中而得出家无有障碍。得出家已近善知识得沙门果。是人现世轻受罪报。不障圣道得免三涂。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若复此人由先恶业。财命色力内外所资悉皆短乏。所求不遂亲爱别离。国土荒残王贼衰难。由此经力现身轻受。
或暂头痛或得恶衣恶食。或遭骂詈及余毁辱。往诸业障即自消除。 
《大宝积经》 
  时,无垢施女谓离恶趣菩萨:“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诣舍卫城,愿令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如来说业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业可速断耶?若可断者,则违如来所说;若不知云何而能轻受速断?若能断者,于无主法中汝则是主,若能断者亦当能不断。” 
  离恶趣菩萨答无垢施女言:“我以愿力故能令轻受速断。” 
  离恶趣菩萨,作是念言:“我当令舍卫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 

《菩萨善戒经》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狱报人中轻受。 

《佛说大乘智印经》
复次弥勒。若诸菩萨于往昔中。造不善业应堕恶道。于彼未来末世之中法欲灭时。闻是法门。好乐受持。以是因缘。或以病苦怖畏交煎。先世罪业即得除灭。诸根不具。受诸苦恼。生邪见家。颛愚聚会。生下贱家。为人所使。生贫穷家。衣食歉乏。生悭贪家。不能拯济。若有所说。人不信受。王法所加。怨敌会遇。亲知厌弃。心多忧恼。慈悲法会。而多障阻。纵欲说法。人不乐闻。所欲资生。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看视人。不逢惠施。贫穷亲附。豪富弃捐。或被恶人来相娆乱。憎嫉残害。所修善法。不能增长。或于梦中。见诸恶相。以是轻微诸苦逼迫。先世罪业即得消灭。 

《不空罥索咒经》
彼人若能一日一夜断食诵此心咒。彼人重罪现世轻受。或一日间得寒热病。或复二日或复三日或复四日。或复七日得寒热病。或复眼痛或得耳痛。或唇齿疼痛或舌腭疼痛。或复心痛或复腹痛。或膝痛或胁痛腰脊肋痛。或患支节疼痛或得痔病。或大小便利不通或下痢。或患手足或头。痛或患疮癣或患白癞大癞甘疮疱疮反华疮恶毒疮月食疮。或得羊癫诸鬼病等。或值咒咀野道种种言说。或为他作而反着之。或为已作而更着之。或被枷禁系在牢狱或被他打或被他杀。或他期克骂詈毁辱或被诽谤。世尊我今略说。或值身口意业逼切。或夜得恶梦。以现受故彼等恶业悉得除灭。 
《僧伽吒经》不可以身受众苦,所以在梦中代为消业  
    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云何初发意菩提萨埵而见梦也?”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善男子,初发意菩提萨埵,于其梦中多见怖畏。何以故?
净一切业,不可以身而受众苦,以是罪故,梦见怖畏。” 
  药上白佛言:“世尊,初发心菩提萨埵,梦中见何等怖?”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善男子,其人梦见炽然火聚,彼菩提萨埵应作是念:‘以此火聚,烧我一切烦恼。’药上,是名第一梦见怖畏。又见水流垢浊不净,彼初发心菩提萨埵应作是念:‘漂我一切结缚烦恼。’药上,是名初发心菩提萨埵第二梦见大怖畏也。” 
  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见何怖畏?”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于其梦中自见剃发。药上,菩提萨埵见已不应恐怖。何以故?应作是念:‘剃贪嗔痴堕六道生。’善男子,如是菩提萨埵不堕地狱,不堕畜生,不堕饿鬼,不堕龙中,不堕天中。药上,初发心菩提萨埵,惟生清净佛国土中。” 
  佛告药上:“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诸菩提萨埵,心愿菩提,以发心故,得众多人毁辱打骂。药上,于彼但应为其说法:‘菩提萨埵不应起于嗔恚之心。
 -------《僧伽吒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鸠摩罗什译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译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
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受持《金刚经》,做恶梦、生病、被辱骂殴打、甚至死亡,表示宿罪消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
功德施菩萨造;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奉诏译 
经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如是等。
 
受持此经方致成佛。反被轻贱。其故者何。
 
经曰。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如来品说。若复有人受持此经。乃至演说。是人现世。或作恶梦。或遭重疾。或被驱逼强使远行。骂辱鞭打。乃至殒命。所有恶业咸得消除。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戒贤大师弘扬大乘佛法,因此重报轻受:
   
白话简意: 
     
玄奘法师到达印度那烂陀寺时,戒贤大师已经年过百岁,他即是那烂陀寺的主持,也是当时印度大乘佛教的最高权威,德高望重,备受尊崇;当他听说玄奘来自东土大唐,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随后,戒贤大师命弟子佛陀跋陀罗说出其悲痛感叹之因缘:
    三年前,戒贤长老身患怪病,痛苦万分。虽然他修行了那么长时间,但仍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想要自杀了却残生。当天晚上,他就梦到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告诉他:“你在久远劫前,当过许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长久受苦,但因你这一世弘扬大乘教法,利益了无数众生,所以,地狱大苦报转变成了目前的人间小病苦,你最好还是继续忍受。再过三年,有位大唐僧人会来此拜你为师,求受佛法。你若将佛法传授给他,身体就会康复。”后来,玄奘得受法要之后,他的病痛果然消除了。


以下是原文,一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出《续高僧传》,前者详述,后者略述,不过大意趋同,或因《续高僧传》在后,撰者参详前者,略其意而述之:

法藏令广敷床座命法师及诸僧坐。坐讫问法师从何处来。报曰。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闻已啼泣。唤弟子佛陀跋陀罗(唐言觉贤)。即法藏之侄也。年七十余博通经论善于言谈。法藏语曰。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觉贤闻已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和上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厌恶此身欲不食取尽。于夜中梦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形貌端正仪服轻明。来问和上曰。汝欲弃此身耶。经云。说身有苦不说厌离于身。汝于过去曾作国王。多惚众生故招此报。今宜观省宿愆至诚忏悔。于苦安忍勤宣经论。自当销灭。直尔厌身。苦终不尽。和上闻已至诚礼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语和上曰。汝识不。此是观自在菩萨。又指银色曰。此是慈氏菩萨。和上即礼拜慈氏问曰。戒贤常愿生于尊处。不知得不。报曰。汝广传正法后当得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萨。我等见汝空欲舍身不为利益。故来劝汝当依我语显扬正法瑜伽论等遍及未闻。汝身即渐安隐勿忧不差。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待教之。法藏闻已。礼拜报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见。自尔已来和上所苦瘳除。僧众闻者莫不称叹希有。法师得亲承斯记悲喜不能自胜。更礼谢曰。若如所说。玄奘当尽力听习。愿尊慈悲摄受诲教。法藏又问。法师汝在路几年。答三年。既与昔梦符同。种种诲喻令法师欢喜。以申师弟之情。言讫辞出。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三

贤以税物成立寺庙。奘礼赞讫。并命令坐。问从何来。答从支那国来欲学瑜伽等论。闻已啼泣。召弟子觉贤说己旧事。贤曰。和上三年前。患困如刀刺。欲不食而死。梦金色人曰。汝勿厌身。往作国王多害物命。当自悔责。何得自尽。有支那僧来此学问。已在道中。三年应至。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灭。吾是曼殊室利。故来相劝。和上今损。正法藏问。在路几时。奘曰。出三年矣。既与梦同。悲喜交集。礼谢讫。
-------《续高僧传》卷第四
 



对于不如法学佛者,越学越倒霉,原因如下: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又不六斋,杀生趣手。
不敬佛经,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
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般涅槃经》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
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

-----《大般涅槃经》

因果观:自己被辱骂,思维自己以前辱骂他人,故有此果,因果不虚,坦然受之;
灭罪观:既然是因果,必然是罪业,既然被人辱骂,受此业报,业报受完,自然不受,坦然受之;
忍辱观:被人辱骂,正好修忍辱,《维摩诘所说经》说,娑婆世界比十方佛净土殊胜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此处有辱,故而能修忍辱!
 
 《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当下造业,亦可改运)

我复当言:‘仁者,如其不能,何因缘故受是苦行?仁者当知,定有过去业,现在因缘。是故我言,因烦恼生业,因业受报。
仁者当知,一切众生有过去业,有现在因。众生虽有过去寿业,要赖现在饮食因缘。
仁者,若说众生受苦受乐定由过去本业因缘,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为王除怨,以是因缘多得财宝,因是财宝受现在乐,如是之人现作乐因,现受乐报。譬如有人杀王爱子,以是因缘丧失身命,
如是之人现作苦因,现受苦报。
仁者,一切众生现在因于四大时节土地人民受苦受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
--------《大盘涅槃经》卷四十
 
 
 
何谓定业、不定业?如何转定业?如何转重报为轻受,轻报不受? 
论据一切悔不悔业定不定业。非胜心闻大乘法至诚恳励。如来生怨等。故瑜伽说。不业定中悔所损转业。名为不定。故未悔前别名定业。若已悔者名不定业。以经为正。以经就论。论说四业。定不定报。法门定故。所言悔损名不定者。不定业中有此悔故。由此处处皆言作业受果决定。诸佛神力所不能转。三乘通义。经说总灭唯大乘用。理亦无违。然依前说。但言作业受果决定。自不悔者神力不排。不说自悔而定受报。任意通取。涅槃经云。智者重业名不定故。若入圣已。及闻正法而自悔心业报不转。一切众生无得圣者。后师说言。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定业甚少。故得入圣。非排定业。令其不定方得入圣。若定业成不定。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二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  

善男子。业有二种。定以不定。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二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一切诸业不名决定。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众生若作一种二种乃至种种。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后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谓作业已定当得报。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果报虽定时节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
------------《优婆塞戒经》
 
 
嗔心、脾气大,脾气暴躁,也是一种业果
无量生世以来,我们曾经:
杀生,令动物生嗔心
偷盗,令被偷盗者生嗔心
邪淫,令别人眷属生嗔心,
喝酒,令自己和他人嗔心
妄语骗人,令别人生嗔心
。。。。。。。
乃至无始劫来  我们做了无数损害众生的事情  令无数众生生起嗔心
也等于布施众生嗔心 
因为布施了这么多嗔心  所以  我们得到的果报  也是嗔心重  脾气大
因果就是,你布施给众生什么,你自己就得到什么。
对治嗔心  最基础的方法首先是持戒  不造作恶业   然后是拜忏 忏悔以前恶业
在这个基础上  再谈其他对治嗔心的方法  才会有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7b2.html

现在佛法  
大多都讲 财布施得财富   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到寿命
讲的都是正面的
却不晓得
负面的东西  也是布施得来
布施淫欲   得到淫欲增长的果报
布施嗔心 得嗔心增长的果报
,,,
其他种种,皆复如是!

吉祥果 (2013-10-08 09:26:16)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e93t.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