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发自公众号 “水解诸相” 原创文章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2020-06-15 14:24:26) 下一个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大约二十年前,我哥大学毕业想留在广州工作,可是父母不同意。母亲劝说我哥回家乡工作的时候,说出了一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来形容他。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当时觉得很有意味,但是并不懂它的深层含义。

我哥听了母亲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很服气。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毕竟清楚自己的情况。他的身体从小到大都不好,一个月总有那么一周处于感冒状态;感冒好了之后通常不是口腔溃疡,就是牙齿痛,又要折磨上一周左右的时间。总之一个月里面有半个月耗在病痛上,下个月病情又会如期而至,身体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舒服。

我哥在广州读大学那几年,不少让母亲心疼。一般他每周都会跟家里通一次电话报平安、聊家常。当母亲在电话里听到我哥哪里又不舒服了,放下电话之后心里就会难受,眼睛泛红,欲泪又止。可是家里还得照顾,路途遥远,母亲不可能去广州照顾他,很多担心忧虑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或许是再也不愿意过这种异地挂念担心的日子,在我哥毕业之际,母亲当然要求他回家乡工作,至少可以天天照顾他。我哥也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外面难以打拼,恐怕钱没赚到,命还不保,所以他没有做出太多抵抗就听从了母亲。

我哥在家乡工作收入不错,积累了多年之后,想转型从事养殖业。当时我父母都坚决反对,理由很充分:第一,养殖业跟杀生有关,父母是信佛的,当然不能接受;第二,养殖业得在乡下找地来做,我家住城里,我哥如果在乡下发生什么事,父母帮不过来,哪怕只是刮风下雨也让父母担心,总不如在城里工作天天能见面好;第三,我哥那薄弱的身体哪能打理得了一个养殖场?

我哥多次跟母亲谈话,母亲都不同意。我又听到母亲说出了那一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母亲分析说,只要一个人有福报,不管做哪一行都可以发财,既然如此,何必非得要从事养殖业呢?那么多行业,为什么就不能挑一个干净轻松的来做呢?

可是这一次,我哥根本听不进去。他的情绪很大,觉得母亲挡住了他的财路。他本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这会对话心里急了,最后居然抛了一句“为什么弟做什么你都同意,我做什么你都不同意”。这话把母亲气上头了。母亲从来都坚持对待我们兄弟俩是公平的,没有偏爱;我哥这么一说,她当然觉得委屈难受。

在我家,父母跟我是信佛的,哥是不信的。多年来,我哥对我们信佛敬而远之。我曾经很努力跟他沟通,介绍佛法,无奈他的善根就差一点,听不进去。后来我放弃了,凡是与佛有关的事,我都不会再拉他了。

从我哥反常的言行来看,这次很明显属于时运低迷,同时受到冤亲债主附体影响。看着母亲又担心、又生气,我决定出手。我安慰母亲不要难过,把哥的情况分析了一下,要解决问题,关键不在于劝说,而是要处理掉他身上的冤亲债主,帮他补充运气。母亲听从我的建议,我就去准备了一些供品。连续几天晚上趁我哥不在家,我和母亲一起在家里的佛堂,由我来主持给他做了几次法事。

除了做法事,我叫母亲在我哥面前什么劝说的话都别提,母亲就真的没再劝他。这样平静地过了几天之后,我哥的状态就不同了。有一天,他跟母亲说想明白了,确实不应该去做养殖业,弊大于利。母亲这才松了一口气。

那次的事之后,我哥想问题、做事情都很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从中也体会到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痛苦往往来自不切实际的想法,总想着去做一些自己福报支撑不起来的事,人当然就痛苦啊!这正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回顾历史,很多名人也跳不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个坑。在中国璀璨的诗坛上,曾经活跃过很多明星一般的人物,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李白长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杜甫抚胸:“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苦闷:“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陆游悲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些诗句无一不是表达着一个中心思想——“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大概是古今都难免的事,但是从逻辑上来说,怀才不遇的前提是自己觉得有才啊!如果不觉得自己有才,何来怀才不遇呢?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个人所看重的东西正是对他最致命的东西。当一个人看重自己有“才”,痛苦就要开始了。

“才”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人永远都会高估它;而职位和待遇则是客观的东西,层次非常明确。主观的“才”和客观的职位和待遇进行搭配,永远都配不上。因此,这些诗人怀才不遇基本可以说是定局,他们再有才也逃不过“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套路。

我在人生很年轻的时候就看清了这个套路,所以多年以来不管别人怎么赞美或者肯定,自己始终没觉得自己有才。按照传统八字来解读,我的八字属于多才多艺的命格,然而知道这个信息,我只是付诸一笑。

我很喜欢《中庸》里面的一句话: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我觉得“素位而行,不愿其外”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很多次,亲友推荐一些高职位和待遇的工作给我,都被我婉转拒绝了。他们只看到利,而我要考虑弊。他们为我没抓住“机遇”感到可惜,我压根没把这事放心里。我很清楚自己命中的福报目前去到哪个层次。凡是命里福报支撑不起的职位和待遇,表面看起来再好,最终对人也是弊大于利。只有一个人的福报跟职位和待遇匹配,一个人才会过得安稳快乐。

我认识一个中学副校长,我曾经多次跟别人提过,他的命就是适合做副职,不适合当正职,如果做了正职,肯定会出事。有一次我从别人口中得知,他也曾经这么讲过自己命里只适宜做副职。这么看来,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然而没过几年,他居然主动争取做了一个中学的正校长。我一听说这消息,心里感慨:名利真是一个迷人的东西。他学识不错,人品端正,多年来勤勤恳恳工作,大有口碑。离退休都没几年了,本可功成身退,想不到最后还是没抵住名利的束缚。后来不出所料,他上任一年,所在的学校频频出事,就被调下来了。名气受损,晚节欠美。

试想一下,中华大地十四亿人,什么才华的人没有呢?才华真的不算稀罕!不管真有才,还是自认为有才,这么多人汲汲进取,然而最后成功者有几人呢?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大部分人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前不久两会后的记者会上,总理说了一句真话“全国大概有六亿人月收入在一千元左右”。此言一出,全国哗然,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而,总理在这么正式的场合当然不会说假话,这就是我国真真实实的情况。绝大部分人只不过在为生存而生活,确实是“命比纸薄”。

更可怕的事情是,“心比天高”之人恰恰是最不承认自己“心比天高”的。作为一个懂看相的人,很多人在我面前一站,他的福报和智慧基本情况我心里就有底,八九不离十。而我发现太多人高估了自己,总想做一些自己福报支撑不起来的事,总想获得多大的名成利就。你可以仰望星空,但为何你不脚踏实地呢?

一些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跟我说他们的心理预期收入是月入七八千,那些月入四五千的工作根本不放眼里。我听完之后反问一句,你的大学是211吗,是985吗?他摇摇头。那我跟你说一下,211和985重点大学毕业生在广州、深圳的平均待遇才每个月六七千左右,你凭什么这么高要求?还一直抱怨怀才不遇!马云当年尚且去肯德基面试,你能吗?

预设不要高,安心工作,从低层往上晋升,慢慢改善人生,反而过得越来越有冲劲。如果一开始就预设很高,只会处处碰壁,最后心里难受,反而过得越来越颓废。

不要被成功人士的光环闪坏了眼睛,亮昏了头脑,然后激发了自己“心比天高”。

今天成功人士站在讲台上口沫横飞,意气风发,我敢说没有一个人在当年没成功之前就已经预想到自己一定会成功,全部都是被命运推着走,只不过命中福报大,最后机缘巧合地成功了。在他们没有成功之前,也曾为生活疲于奔命,也曾失落绝望。那时候的他们,哪里有那么多“心比天高”?

我当年也曾经傻傻地看了不少成功学的书,最后发现其实所有人的成功都没有固定的套路,想跟着学两招都有点难。甚至这个成功人士说的经验跟那个成功人士说的刚好相反,但是他们却都成功了。这个现象怎么解释呢?最后,我发现佛说的才最真实,而且对每个人普遍适用,就四个字“消业修福”。

至于一个人的命究竟是不是比纸薄?其实不用去算命,不用去追究;只管“消业修福”,持之以恒,静待花开即可。

一个人从上海开车去北京,如果加的油不够用,车技再好都不可能开得到;一枚火箭要飞离地球,如果加的燃料不够用,不管起飞的时候前劲多么有力,上升一段高度之后,后劲不足还是得掉下来。能量行不行是一个非常客观的问题,永远放在我考虑问题的第一位。福报就是能量,消业是为了扫清福报表达的障碍,修福是为了增加福报的储量,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如果福报不够用,一味“心比天高”,不管多么努力拼搏,最后一切得失无非是命中本有。如果本来是“命比纸薄”之人,哪怕能力再好也会处处受阻,怀才不遇。相反,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消除业障,好好修集福报,再笨的人,再无能的人,老老实实干上五年以上,每天坚持不懈,猪都会飞。

愿看到今天积极消业修福的你,愿看到明天成功而兼济天下的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