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恩情终生难忘
多年前,我在Good Friday (耶稣受难日)飞抵柏林。时差未倒,周六一早就被带到一位在一所大学教中文的朋友家帮忙调饺子馅,包水饺(因为我丈夫告诉人家我很会做水饺)。
这是一堂民俗风情课。我调好两种馅:韭菜木耳虾仁;白菜青葱猪肉。又指导学员怎么和面。
学员涵盖老中青,共十几个人。
在学员们集中在客厅,有说有笑地包饺子时,我在厨房里烧水,准备煮饺子。虽然是早春四月,我却忙的满头大汗。偶尔学员们有问题,我都是用英语简单回答。在我一边煮饺子,一边将灶台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时候,我有注意到一位 貌似友善的老者默默无言地注视着我。
由于当时不会说德语,虽然主人曾将其学生们一一介绍给我,我几乎没有记住任何一个人。从反馈的讯息来看,他们对我的工作表现十分满意,那位教书的朋友也觉得给她“挣了面子" (哈哈)。
当初,我的丈夫拿的是德国政府奖学金,该奖学金提供大约两千马克用于配偶的语言学习。学校自选。有的文化学校如歌德学院经常组织游玩,只够学2个月。我选的是一所语言学校,可以学10个月。
周日在家收拾卫生。当时租的是一个两居室的位于第二层的老公寓。第二天一大早,先乘公共汽车,再换地铁到语言学校上课。
班里有十几个学生,我比他们起码年长12岁。他们对我真的很尊重和喜欢。我让我的丈夫给我们/他们拍了不少漂亮照片,并加印送给他们每人一份。
我学习很刻苦努力,记录并整理出来六本笔记。为了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在每天乘汽车换地铁的行程中熟记了一本3万字的《德汉小字典》。
尽管学习很努力,单词量应该足够。但是,半年以后,突然发现我“张不开嘴“-这是作为语言初学者之大忌。因为下课回家后,我面对的是电视,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场景的语言交流与反应,德语学习遇到了瓶颈。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那位曾注意观察我的人打电话给我,希望我们可以结伴学习中德双语。
此后的半年,每周三下午,我会准时到她家里。她总是备好茶水饮料点心,我们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参观展览会,逛博物馆。半年之间间,我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飞快,发音也很地道。
在课堂教学和这位好心女士的帮助下,加上我自己的刻苦自励,在一年之内,我就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并申请到了理想的专业。
其实,在我们见面的第三次我就发现,她纯粹是为帮助我提高德语的听说能力,因为她本人都能读《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庆祝她她70大寿的宴席上,我和我的丈夫是“座上宾“。我也使出全身解数,做了满满一大一大桌美味佳肴,专门请她到我的家里吃过饭。
在离开柏林时,我们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告别,并相约再见(无论在哪里)。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找到再见面的机会。
原本计划好的是女儿的毕业之旅,来一趟欧洲行(重点在德国),以便拜访一下老朋友,重游故地。
哪曾想过,来了个“绵绵无期“的大流行,打乱了我们所有既定的完美计划。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所幸的是:人还在,终相见。
这本图集是我丈夫博士毕业时,他的著名导师送的。里面有导师,同事们及其朋友们写下的祝福的话和个人签名。
祝读友们周末愉快,阖家安康!
夏荷冰语
(XiaHeBingYu)
2021年8月7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