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客

对信仰、生活及历史的认识与感悟
正文

那年我们十九岁

(2020-06-04 11:20:15) 下一个

——谨以此文纪念马兆骏先生!


......
经过风霜和磨练
如今谁也无法再改变
还记得我们一起许下心愿
那年我们十九岁

随着时间的变迁
是否应该勇敢的面对
别再用一些安慰自己的谎言
再次欺骗你自己

......

这是马兆骏先生所作《那年我们十九岁》副歌中的一段,
分享给所有经历八九创伤的同龄人。

马爷的众多佳作,《那年我们十九岁》是我最喜欢的一首。
我喜欢它不是因为怀旧,
不是始自近年;
而是始自敏感年之后,
不再意气风发、
极为迷惘的年代。

每次听到副歌中这段合唱,
总是感慨万千。
感谢那时有这首歌陪伴!

马兆骏先生1959年5月6日出生于台北。
1977年,和洪光达合作发表了第一首歌曲《七月凉山》。
同年创作《微风往事》歌词,后由洪光达谱曲。这首歌郑怡演唱的版本可能是最好的——“谁令我感动,远离伤痛”。
1979年,服兵役期间创作了《风中的早晨》,洪光达填词;马爷时年20岁。王新莲和马宜中女声二重唱将这首歌演绎到极致,称得上华语歌曲的巅峰之作。

1984年,25岁的马兆骏忍受不了唱片公司的压榨,选择逃离、流浪,回归后写下《我要的不多》。
这是五音不全的笔者年轻时最爱唱的一首歌。
马爷说:"我要的真的不多,对我来说,吃鲍鱼和吃萝卜没什么区别。"
1987年,马兆骏推出首张个人专辑《我要的不多》。

90年代初,大陆有发行马爷的专辑《马兆骏精选集》,
笔者花费¥10+买下盒带。
这在当时对于一个穷学生是笔“巨款”。

这张专辑除了《我要的不多》和《那年我们十九岁》,
还收录有不少马爷的靓歌:比如前面提到的《风中的早晨》和《微风往事》;黄仲昆唱过的《无人的海边》、杨庆煌的《会有那么一天》。
记不太清有没有《散场电影》和《爱像什么》。

不过这张专辑有一首歌让笔者颇为失望,就是在民歌历史中非常出名的《木棉道》。
笔者最初听的《木棉道》是杨林的版本,系重新编曲的,比马爷的原版更为通俗上口。
但按笔者太太的话说:杨林版少了些清纯,多了些迪厅风情。

马爷曾在大陆几乎家喻户晓的歌曲《心雨》则不在此列。
毛宁和杨钰莹将原本民歌风格的《心雨》彻底商业化。
然确实比李碧华的原版要动听。

1989年,背井离乡去台湾的马爷父亲突然去世。处于事业巅峰的马爷受此打击,开始酗酒、吸毒,再次流浪。之后自悔、复出。
1996年,马爷又再逃离、流浪。
1998年,马兆骏先生和郭美珒女士成婚。
1999年,马爷婚姻陷入严重危机。
投资建立的音乐教室和所有器材也在"921"台中大地震中毁于一旦,负债上千万。
马爷因此付不出贷款、房子面临被拍卖。
想跳楼自杀一了百了。

碰巧有人请他去教会帮忙调整音箱,
马爷一生从此改变。
1999年,马兆骏先生和妻子同时受洗成为基督徒。
马爷生活自此走上正轨。也开始恢复创作。
但没有再回娱乐圈,而是给他所在的教会写歌,并积极参加社会慈善。
马爷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边弹吉它一边带着一帮孩子唱赞美诗。

一天晚上马爷开车上山,孩子们害怕,他指着天上的星星对孩子们说:“你们看,神让这些星星照耀我们,这是神在看顾我们。“
回家后马爷写下《发光如星》,在歌中他想告诉孩子们:
有一天爸爸妈妈会离开这个世界,离开孩子们,
但是爸爸妈妈会变成天上发光闪耀的星星,
照耀着孩子们回家的路。

在天父眼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孩子!

2007年2月23日,马爷心脏病突发病逝,享年 48 岁。

智慧的人必发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但以理书》(12:3)

《发光如星》
满天星星都在对我微笑,为我每个夜空闪耀;
温暖我心使我全灵明亮,引我行在回家路上;
我不害怕无论路多崎岖,知道不远梦要实现;
我不孤独因主爱不渝,再不久黎明要显在眼前;
求主使我也能发光如星,直到显在父的国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