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客

The Sight, The Sounds, The People
Head Out On The Road With Me
个人资料
正文

伦敦国家美术馆:寻找艺术的记忆

(2025-08-13 16:19:09) 下一个

记得谁说过: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也就厌倦了生活。是的,伦敦是一个离开后会想念的地方,时间越久,愈加想念。那座城市,特别是那些美术馆博物馆,是那么让人想念。

对一个繁荣的先进社会而言,都会高度重视建立公共博物馆,让公众拥有和接触世界级艺术。西方现代社会的审美体系以教堂一博物馆为基础构成,特点是公共开放。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于1683年面向大众开放,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和第一家大学博物馆。十九世纪伦敦一批新的博物馆建成,包括国家美术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大英是人类文明的顶级百科全书,热衷时尚设计的去V&A一定不会失望,国家美术馆是欧洲名画的收藏宝库,想了解英国的绘画艺术则是Tate Britain,而二十世纪以后现代及前卫艺术,尽在如烟囱一般的Tate Modern。爱上博物馆,爱上伦敦,一如既往,无需理由。

十九世纪英国尽管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英国绘画始终与欧洲脱节,也没有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的公共艺术博物馆,这种情况让大英帝国略显尴尬。欧洲国家的大型公共博物馆如卢浮宫、普拉多、荷兰国立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等,一般都是将皇家的艺术收藏品国有化形成,而英国国家美术馆并非以皇家藏品为基础,可以说是由国家出资创立的公共美术馆。首先由英国政府购买一位英国银行家亦是艺术品收藏家安格斯坦(Angerstein)的38幅私藏开始,这第一批绘画成为国家美术馆建立之初的核心。随后其他收藏家纷纷效仿,将自己的收藏或卖或慷慨捐赠进行补充。通过收购、捐赠、遗赠,收藏量倍增。200年历史,美术馆如今拥有藏品超过2600件,发展成一个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国家级美术馆。

十四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纪的荷兰,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是人类艺术蓬勃发展的伟大时期,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创造了无数经典。乔托、贝利尼、波提切尼、文艺复兴三杰、卡拉瓦乔、委罗内塞、提香、丁托列托、鲁本斯、伦勃朗、勃鲁盖尔等等,是他们拯救了人类文明,在他们与欧洲人的共同努力下,冲破禁锢,使欧洲从黑暗愚昧的中世纪走向了关怀尊重、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观。伟大的艺术不能只属于个体,至少在精神上不能,创建国家美术馆的宗旨,就是与所有人分享艺术,用绘画将人们齐聚,为那些没有能力私人收藏艺术品的人,以及所有社会阶层都能享受和学习艺术。

以绘画为主的国家美术馆只有两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有东西南北四翼,提香、拉斐尔、委罗内塞、鲁本斯等古典大师的作品组成了美术馆的创始展品。两千件藏品按年代展出,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二十世纪初,跨越欧洲艺术七百年,作品包括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弗兰德斯画派、法国印象派和英国本土绘画,以这样的布展来反映和塑造西方艺术的经典和发展脉络。波提切尼的维纳斯,提香的酒神,维米尔的音乐,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本桥,霍贝玛的林荫道,德国的霍尔拜因,从荷兰远道而来的Arnolfini夫妇.......总算都看见了,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名画宝库,质量与卢浮宫的水平相当,足以与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相媲美。

美术馆收藏了大量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但是文艺复兴的绘画精华大多数都在意大利本土,像宗教壁画一类主要集中在梵蒂冈和大教堂。因为中世纪罗马教皇是欧洲最大的财主,当时许多一流的艺术家都受顾于罗马教廷,比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卡拉瓦乔等,加上重建永恒之城的共同愿望,罗马有足够的财力委托购买大量高水平艺术品,正是这些大量的订单促使艺术家们持续不断地创作,为此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拉斐尔作品《Portrait of Pope Julius II》——古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赞助人,得益于他的慷慨委托,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甚至多位艺术家提供机遇。比起其他画家,教皇更厚爱拉斐尔,委托他为梵蒂冈创作壁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完美的反应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教皇去世后,教皇的肖像画在罗马人??民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展出,影响巨大,并成为此后教会肖像画的典范。

拉斐尔从家乡来到艺术中心佛罗伦萨,学习研究达芬奇的构图,同时受到米开朗基罗人物雕塑的影响,发展出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号称圣母画家的拉斐尔创作了近四十幅圣母作品,有许多被奉为典范,他描绘的圣母都秀美典雅,散发着人性之光,总是身着红袍外披蓝斗蓬,手总是轻柔地环绕着孩子,充满慈爱,守护着他免遭将至之灾。

拉斐尔作品《The Madonna of the Pinks》与达芬奇的《贝诺瓦圣母》(Benois Madonna)十分相像,三角形构图,冷峻的色彩、巧妙的光线、人物表情及衣饰,无不体现出达芬奇的风格,与达芬奇一样,拉斐尔这幅圣母没有用传统的红蓝颜色而是以古典和谐的棕色系展现圣母温和柔美的形象,画面场景充盈着浓浓的母爱,温馨感人。

拉斐尔总是以温柔理想的画面,抚慰人们敏感脆弱的心灵。《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中即将被处死的公主扭动的姿势展现了拉斐尔蜿蜒优雅的笔触,优美的曲线令人联想起维纳斯雕像(类似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画面背景一派田园风光,刻画出一种雕塑般的神圣,让作品有一种永恒意味。拉斐尔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的唯美,他一直主导着欧洲绘画的学院派传统,后来英国还产生了前拉斐尔派的艺术流派,主要是反对矫饰风格主义,主张回归文艺复兴以人为本,注重细节色彩的艺术风格。

拉斐尔少年成名,才气最盛,可惜英年早逝。

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波提切尼(Botticelli)的绘画生涯从创作佛罗伦萨的教堂壁画开始,以优美的圣母圣子和祭坛画闻名,特别是他的《三博士来朝》与众不同(收藏在Uffizi),艺术史学家瓦萨里(Vasari)认为是波提切尼的巅峰之作。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不仅有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也留下了波提切尼的壁画。波堤切尼也许无法与文艺复兴三杰相比,但他在巅峰时期为美第奇家族创作的神话题材作品《春》、《维纳斯的诞生》和《Venus and Mars》,堪称他一生中最杰出的创作,柔和婉转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极富韵味和美感,相信看过的人都会喜欢。后来的艺术家纷纷效仿,于是各种各样的维纳斯诞生了,知名的应属收藏于卢浮宫的法国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的《维纳斯的诞生》,同样唯美典雅。

波提切尼的《Venus and Mars》是美术馆的经典收藏,色彩缤纷,妙趣横生,观者如潮不输Uffizi的《春》和《维纳斯诞生》。佛罗伦萨的统治家族美第奇是波提切尼也是米开朗基罗等画家的最主要赞助人,热衷古典艺术的洛伦佐,特别推崇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父,波提切尼为其家族创作了许多古希腊神话作品。

波提切尼作品《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体现了早期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绘画的无尽细节。以波提切尼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重视线条和结构,在叙事故事的同时将三个场景在画中统一。                                                    

波堤切尼的肖像作品《Portrait of a Young Man》。除了宗教画和美第奇家族的委托,波提切利还创作了很多肖像画。

文艺复兴时期,以耶稣降临、天使报喜、三博士来朝、最后的晚餐、圣殇等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多得数不清,多数人对这类作品皆可明白不感困惑,主要是这些创作多由出钱定件者(如教会宫廷或富人)提出委托要求、风格尺幅,艺术家在此范围内发挥技巧来达到定件要求,即以自己的技法来表现别人的思想而不能自由表达自我情绪,其表现手法以具像为主,颇似教科书或连环画,观者的喜好取决于艺术家的技法。达芬奇常常喜欢画他所见,因此遭遇过几次退货而拒付工钱,所以达芬奇有许多未完成作品。

波提切尼和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师从同一位老师韦罗基奥,后来达芬奇受米兰公爵斯福扎的邀请前往米兰,成为公爵的宫廷画师和工程师。达芬奇在米兰的十八年是其创作的高峰时期,最大的成功就是《最后的晚餐》。《The Virgin of the Rocks》亦是达芬奇在米兰时的委托订单,为教堂的一间礼拜堂创作的祭坛画,先后两个版本,遭到拒付酬劳的未完成版收藏于卢浮宫,后来重画的则来到英国国家美术馆。两个版本几乎完全相同,仔细看也有不同之处。

总觉得达芬奇的人物都有一种蒙娜丽莎般的迷离神态,当然达芬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不仅仅只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幅小版画,画中人物形象就像他的雕塑一样有型。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于一身的米开朗基罗是公认的天才艺术家,已无需赘述。

如果肖像艺术从未出现,欧洲的文化风貌会是怎样?出于某些原因,欧洲人产生了描绘人物面庞的愿望和需求。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为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创作的肖像画,雕刻般的半身像栩栩如生,总督的礼服帽子画得十分精细,在清澈的背景中闪耀着金属的光泽。贝利尼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之父和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父亲和姐夫都是画家,尤其是他姐夫曼特尼亚(Mantegna)是意大利北部帕多瓦画派的杰出代表,贝利尼早年受他影响很大。贝利尼一生都在威尼斯生活,创作了许多宗教祭坛画,他开创的自然光描绘使其作品画面有着明朗宁静的氛围和人文情怀。

《Madonna of the Meadow》——贝利尼以温柔优雅的圣母像和祭坛画闻名,他在宗教画中融入世俗情感,在人物背景中描绘美丽风景来增强画面意境,让人感觉并非纯粹描绘圣母圣子,而是以圣母为主的优美风景绘画。画中静止的圣母与周围的风景形成鲜明对比,清澈的光线,云朵形态各异,有的稀疏飘渺,有的蓬松饱满,阴影交织,画面正中的圣母以最昂贵的金青色突出形象。

《The Agony in the Garden》是贝利尼模仿姐夫曼特尼亚的同名绘画,是威尼斯绘画里第一幅宗教题材的风景画,风景背景为画面增添了真实的气氛,贝利尼对光线对风景变化的影响非常敏感。当蛋彩向油画转变时,贝利尼丰润的色彩运用赋予画面柔和的质地与温暖的色调。

与上面贝利尼的相比,曼特尼亚的这幅作品因为还是蛋彩画,所以色彩不如贝利尼的鲜亮,画面背景显得比较平。

以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崇尚自然主义,擅长色彩表达。贝利尼的祭坛画就充满了色彩,鲜艳的颜色形成完美的构图。富于幻想的风景背景和卓越的色彩运用,得到了提香的进一步推动。提香在宗教画之外大胆运用金青色来表现色彩鲜明的爱情和生活的愉悦,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表现的就是这种欢快而令人神往的理想画面。

提香作品《Bacchus and Ariadne》是美术馆的经典收藏,展现了提香精湛的色彩技艺,以最纯净、最鲜艳的颜色描绘两人一见钟情的瞬间,两人目光回眸对视的姿态在之前的画中很少见。这是提香受一位公爵委托而创作的,其他三幅类似主题的《Diana and Actaeon》,《Diana and Callisto》和《The Death of Actaeon》都收藏于国家美术馆。

提香展厅,左边的《Diana and Actaeon》是美术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长期以来备受赞誉。

《Diana and Callisto》是《Diana and Actaeon》的姊妹作,之前一直归西班牙王室所有,后来几经周转被英国购买而成为美术馆的首批展品。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因各个城邦的经济与政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画派,其中佛罗伦萨画派集中了最多的艺术家,此外还有以罗马、威尼斯、米兰、锡耶纳等地为中心的风格流派,各有特色。威尼斯画派的流光溢彩,与文艺复兴庄严崇高的人文关怀稍有不同,比意大利其他画派更多一点幻想,一点感性的神秘与浪漫,一点世俗的欢悦明朗,一点色彩的炫耀。威尼斯是威尼斯画派的大本营,主要收藏都集中在威尼斯的学院美术馆、总督府和教堂。

提香曾在贝利尼的工作室学习,之后便在威尼斯开启了他的独立创作生涯,同辈艺术家中无人能与其匹敌。提香不仅以肖像画得名,同时还擅长描绘各种世俗题材,但是真正让提香享有盛誉,并奠定他在威尼斯的成功地位的,是他接受委托创作的宗教祭坛画,最知名的莫过于他为威尼斯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教堂创作的大幅祭坛画《圣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成为威尼斯祭坛画的标志。去威尼斯的时候也是专门去看了。

国家美术馆收藏的提香作品以神话故事和肖像为多,少有一些宗教画。《The Death of Actaeon》是提香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诗歌系列作品之一,从文艺复兴开始,画家将人性观念注入画面,借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或诗歌为创作主题,所画人物高雅仿古,画面光影都有了美感。

提香《The Virgin suckling the Infant Christ》的色彩笔触与上面《阿克泰翁之死》极为相似,银色的和谐与细柔的笔触,是提香晚年作品的特征。

提香的宗教祭坛画,色泽鲜艳浓烈,身着金青色的圣母十分悦目,金青色也被用于表现天空,让画面更有神圣意义。

委罗内塞(Veronese)是提香的学生,他们与丁托列托并称威尼斯画派三杰。委罗内塞最擅长描绘宗教神话历史等叙事场景,场面豪华人物众多色彩富丽,很受贵族豪门的欢迎。收藏于卢浮宫的《加纳的婚礼》(就在《蒙娜丽莎》隔壁)是委罗内塞的巨幅油画,也是卢浮宫里最大的一幅画,令人印象深刻。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和总督宫里收藏的委罗内塞作品几乎都是大画幅。国家美术馆的这幅小尺寸《The Rape of Europa》应该是其同名(藏于威斯尼总督宫)作品的缩小版,因为一般委托作品,都是要先画一个草稿,然后才开始创作完整的最终版。                          

意大利画家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作品《The Raising of Lazarus》。皮翁博生于威尼斯,后移居罗马,在威尼斯受贝利尼影响,在罗马师从米开朗基罗,其作品有威尼斯画派的鲜艳色彩,又有罗马画派的表现力,经常与拉斐尔竞争。皮翁博在罗马获得大量的委托订单,使其成为在拉斐尔去世后罗马最重要的画家。由他创作,米开朗基罗参与设计的这幅大型祭坛画是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第一幅画作。

皮翁博肖像画《Portrait of a Lady》,很有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表现,起初以为是提香的。

洛托肖像作品《Portrait of a Woman inspired by Lucretia》——洛托(Lorenzo Lotto)是意大利的杰出画家之一,他专注于肖像画和宗教题材(几乎所有的意大利画家都以宗教为主),在意大利时看到很多他的作品。洛托早期深受贝利尼的影响,很有威尼斯画派的艺术风格,由于无法与提香相比,洛托主要在威尼斯以外的意大利各地创作。

布龙齐诺(Bronzino)的肖像作品《Portrait of a Young Man》精致时尚,有意思的是粉色帷幕后的雕像,据说是酒神巴克斯。以肖像画著称的布龙齐诺是十六世纪中期佛罗伦萨的杰出画家,他受米开朗基罗影响很大,也曾服务于美第奇家族,为科西莫公爵一家创作了许多肖像画。

十七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芒渐渐退去,艺术大师群星陨落,意大利绘画稍显暗淡,先后出现了样式主义(非常短暂)和巴洛克艺术。生于文艺复兴晚期的卡拉瓦乔(Caravaggio)进入人们的视野,卡拉瓦乔独特的个性和天生的绘画天赋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风格。卡拉瓦乔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意大利画家,他是以明暗对比法雕刻的传奇,他的画不是完美,而是真实,是震憾。

卡拉瓦乔受委托创作的作品《The Supper at Emmaus》是美术馆收藏的三幅卡拉瓦乔作品之一,他描绘的耶稣圣人就跟普通人一样。

《Salome receives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宗教题材在卡拉瓦乔笔下往往变成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风俗画。2025年3月到7月,罗马举办了一场“卡拉瓦乔2025”的展览,以纪念这位文艺复兴大师,而自己刚好在意大利,于是去看了展览和分散在意大利各处的卡拉瓦乔画作,差不多是他作品的三分之二,这种巧遇真是难求的幸事。

《The Boy bitten by a Lizard》是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那时他还没有委托订单,所以创作了许多世俗画和静物画,比如捧水果的男孩、音乐家、玩扑克牌、琵琶演奏者等等,卡拉瓦乔的人物与同时期的肖像画风格迥然不同,正是这些独特的原创受到收藏家的欢迎,使卡拉瓦乔脱颖而出,赢得了包括红衣主教在内的众多赞助人的关注,由此开始接受订单创作宗教祭坛画,迅速声名鹊起。

十七世纪,新的荷兰共和国是欧洲最繁荣最富裕的国家,凭借海上交通的优势领导着几乎整个欧洲的贸易、科学和艺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新的绘画风潮渐渐取代传统的宗教历史绘画,推动了弗兰德斯绘画的飞跃发展,成就了辉煌的北方文艺复兴。

凡艾克(Van Eyck)作品《The Arnolfini Portrait》可以说是美术馆乃至世界上最著名最引人入胜的画作,镇馆之宝之一。凡艾克是早期弗兰德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北方后哥特式绘画的创始人和北方文艺复兴名声显赫的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他的《根特祭坛画Ghent Altarpiece》。凡艾克是油画的发明人,他首创了用油作为调和介质(以前介质多用蛋清)的颜料制作技艺。得益于油画颜料的发明使用,使这幅作品成为早期油画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凡艾克的油画技法和色彩运用。

《Portrait of a Man》被认为是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一幅私人半身肖像画,也被认为是凡艾克的自画像。画中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顶艳丽的红色帽子,褶皱处的深色阴影与明亮高光的强烈对比是凡艾克的典型风格。他画有多幅类似这种帽子的肖像画,据说这是十五世纪流行的男士头饰。

巴洛克是十七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始于16世纪末,盛于是17世纪,衰于18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以华美的色彩,激烈的动态与强烈的明暗对比风靡整个欧洲,特别受到教会、宫廷贵族的喜爱,教会或皇室都会重金聘请著名画家创作大幅宗教画来装饰教堂或宫廷。

弗兰德斯画派最杰出的巴洛克画家鲁本斯,学画之初即受到尼德兰艺术和意大利绘画的影响,受提香、米开朗基罗和卡拉瓦乔的影响最甚,创造出集前辈大师艺术之大成的新巴洛克风格。鲁本斯的巴洛克绘画可以代表十七世纪的整个西欧绘画,场面宏大,气势奔放,色彩丰富饱满,对比鲜明,线条流动旋转,构图复杂,细节丰富,人物造型充满动感,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                                        

富丽堂皇、华美热烈的画面呈现出精美的巴洛克动感,同时也很虚幻。

肖像画是人物灵魂和外貌的永恒见证,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常常美化人物,因为外表能够反映内在美。其实在美术馆,一切都是关于人类的,人类的挣扎爱恨屠杀忏悔谎言哭泣。在各种艺术流派中,独具风味的人物肖像画始终是艺术家描绘的第一主题,众多大师的笔下涌现出不少杰出的肖像作品。               

鲁本斯除了那些旋转流动的经典巴洛克作品,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富有创新精神的肖像画家,而晚年的鲁本斯开始喜欢描绘家乡夕阳西下时安详的风景。《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是鲁本斯为妻子的妹妹画的,黑色帽子衬托着她的大眼睛,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出生于安特卫普的凡戴克(Van Dyck)是英格兰国王的首席宫廷画家,为王室创作了许多肖像画,温莎城堡里挂满了凡戴克的宫廷肖像。凡戴克曾是鲁本斯的学生和助手,后离开到意大利和伦敦发展。凡戴克是继鲁本斯之后最重要的弗兰德斯画家,年轻时受鲁本斯影响,在意大利又受提香的影响,在伦敦深受国王查理一世的青睐,受封骑士,被认为是英国画家。凡戴克擅长宗教和神话题材,在英国成为宫廷画家后,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他的肖像画为英国肖像画树立了标准,影响和推动了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是英国肖像学校的创始人。

凡戴克作品《Equestrian Portrait of Charles I》,他为查理一世画过几幅肖像,这幅是最大的。

凡戴克早期在安特卫普创作的肖像作品,比较随意,与老师鲁本斯和后来在英国创作的贵族肖像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色彩艳丽,服饰华丽等。

为英国贵族创作的肖像画,闪闪发光的丝绸颜色与鲁本斯的巴洛克华丽风格相似。凡戴克如今最为人铭记的是他优雅的宫廷肖像。

黄金时代的另一位巨匠伦勃朗是荷兰画派知名的肖像画大师,特别以集体肖像画著称。伦勃朗继承卡拉瓦乔开创的戏剧光影明暗对照的画法,脸上光线是他最拿手的绝技,被人称为室内光影大师。他运用酷似舞台灯光的明暗对照突出人与环境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用质感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用神态刻画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受中产阶级喜爱的肖像画,在伦勃朗笔下,利用蜡烛或油灯的光亮,自然的把光影与色彩结合起来,使作品简洁现实,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伦勃朗作品《A Woman bathing in a Stream》,画面温柔亲切,柔和的光线洒在身上,浅浅的倒影泛起一层光泽,很让人喜欢。

伦勃朗第一任妻子的肖像画,擅用棕色系的伦勃朗用浅黄色来描绘女性的温柔气质,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为画面增添了诗意。

伦勃朗的许多肖像画类似证件照,正襟危坐,严肃有时呆板,也许可能是客户要求如此。在英国美术馆看到的这一组个个形象生动,画面优雅。

伦勃朗展厅,穿过门就是凡戴克展厅。国家美术馆收藏了最多的鲁本斯和伦勃朗画作,除了众多的人物肖像,也有大场景作品。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Velazquez)《The Rokeby Venus》,是他唯一一幅现存的女性裸体画。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教权强大,创作题材受限,很少有对女性裸体的描绘,戈雅的《裸体的玛哈》曾引起很多异议。但是那时,关于维纳斯的画作广受欢迎,是很多艺术家尤其是意大利画家喜欢的创作主题,委拉斯开兹也呈现了这幅令人赞叹的维纳斯作品。据说西班牙国王的一位大臣私藏了这幅画和戈雅的两幅玛哈,想必是整个西班牙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裸体画收藏者之一。        

收藏于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DORIA PAMPHILI GALLERY)的《Pope Innocent X》是委拉斯贵兹最著名的肖像画,也是欧洲绘画史上最卓越的现实主义肖像名作之一。肖像画总是以像不像为主,委拉斯贵兹笔下的教皇连教皇自己都说画得太像了。

德国画家霍尔拜因作品《The Ambassadors》。霍尔拜因(Hans Holbein)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他最大成就是肖像画,画面中可以看出他对细节描绘非常详细真实,对物体的描绘一丝不苟。罗丹曾说:他没有佛罗伦萨画派的温婉,色彩没有威尼斯画派的明艳,但在荷尔拜因的线条和色彩中,有一种或许在别的画家那里所找不到的力量——庄严和内在的意义。

另一位德国画家老卢卡斯作品《Two Electors of Saxony》是一幅双联画。卢卡斯父子都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老卢卡斯是以肖像闻名的宫廷画家。                         

《Italian Woman》是法国巴比松画家柯罗的肖像作品,之前看到他的作品基本都是风景画,很少人知道柯罗在人物肖像画上也有着相当高的造诣,他画过多幅身着传统服饰的女性肖像。记得曾在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看过一个柯罗肖像作品的小型展览。

《Madame Moitessier Seated》是安格尔的订单作品,据说花了12年才完成。安格尔是法国人体肖像艺术大师,他连续数年沉浸在古典画的气氛中,创作的人体线条美妙绝伦。

肖像画中的艺术家自画像,因独特的个性而凸现价值。记得在佛罗伦萨Uffizi美术馆里,有好几间展厅里挂满了自画像,几乎都是知名画家。许多艺术大师的自画像里,掩藏着他们最隐秘的渴望、痛苦和恐惧,记录着他们一生中的许多细节。伦勃朗是典型的自画像狂,他年少成名,自画像里总是面色红润,身着华美衣袍,生气勃勃。后来失去赞助人的支持,生活一落千丈,陷入贫困,自画像里的他也渐渐变得臃肿疲惫。曾经如此意气风发的大师最终经不起岁月的侵蚀,变成一个饱经苦难的老人,似乎暗示了人生的真相。与伦勃朗相比,鲁本斯的自画像很少,只留下了四幅,而伦勃朗大约有四十幅。鲁本斯唯一一幅留在安特卫普的自画像是故居博物馆收藏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另外三幅自画像分别藏于佛罗伦萨、维也纳和英国皇家收藏。印象派画家中,梵高也是疯狂画自己,所以自画像特别多,不同的发型,戴不同的帽子,摆不同的Pose,有时穿着西装扎着蝴蝶结,打扮得像个绅士,没有一丝生活中窘迫的样子。

伦勃朗留下了近八十幅自画像,包括素描、蚀刻和油画,远超其他任何艺术家。翻阅这位艺术家的自画像,从快照到细致刻画的坚韧造型,从素描、蚀刻版画到油画。伦勃朗34岁的自画像,身着皮草姿态自信,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而到63岁,伦勃朗真实再现了自己衰老的面容,没有了年轻时的骄傲自信,只是一位慈祥真实的老人家。伦勃朗在去世前画了三幅自画像,这是其中之一,此刻的伦勃朗正在面对死亡的临近。                          

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亦是荷兰的肖像大师,与伦勃朗、维米尔合称荷兰黄金时代三杰。哈尔斯主要生活在哈勒姆,为当地民团、医院和和哈勒姆市民创作了许多群像、肖像和风俗画。在荷兰哈勒姆有其个人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杰作。当时国家美术馆正在准备哈尔斯的个人展览。           

在群星闪耀的男性画家中,美术馆亦有几位引人瞩目的女艺术家。意大利最著名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就是其中一位。真蒂莱斯基的父亲是著名的风格主义画家,卡拉瓦乔的追随者,他从真蒂莱斯基小时候就带着他一起作画。在那个女画家十分少见的年代,真蒂莱斯基率先创作历史及宗教画,和父亲一样,她深受卡拉瓦乔影响,学习卡拉瓦乔的强烈戏剧性和明暗对比法,创作的作品明显有卡拉瓦乔的影子,也与她过往的经历有关。

真蒂莱斯基自画像《Self Portrait as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一看就令人联想到卡拉瓦乔,看她的自画像会让人立刻喜欢上她。在温莎城堡的王室画廊里看过一幅她的自画像非常好看,可惜不让拍照,当时还奇怪为什么王室会有这样的收藏,可见真蒂莱斯基是位非常成功的女艺术家。

《Self Portrait in a Straw Hat》是另一位来自法国的女画家勒布伦(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的自画像,她是十八世纪后期法国杰出的女画家,作品在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曾在巴黎的博物馆看过她的画作,洛可可风格的细致娇柔,更倾向新古典主义。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勒布伦生于美术世家,长相出众,天生的绘画天赋,笔下多为温柔细腻的女性肖像,她特别受玛丽皇后的青睐,是凡尔赛宫的御用画家之一,为皇后画过二三十幅肖像画。在Uffizi美术馆的艺术家自画像展室里有一幅她最美的自画像,很打动人心。

城市因艺术的存在更显美好,国家美术馆十七世纪的其它绘画,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绘画以及英国本土绘画将于下篇另写。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