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荷兰也许不会有太多直接从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深刻印象。的确只占据北方小小一角的荷兰在欧洲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几乎没有泛起过涟漪。荷兰因其英文读音又称为尼德兰,历史记录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尼德兰是罗马帝国的边疆地区,罗马军团沿莱茵河设防,抵御日耳曼人的入侵。后来尼德兰并入查理大帝的法兰克王国,中世纪封建时期,被划分成诸多贵族领地和大主教区,后来又被西班牙和法国统治。
与欧洲帝国专制不同,荷兰教权强王权弱,公民和贵族的地方自治有悠久传统,同时荷兰拒绝宗教统一,保持教派多样性,比欧洲天主教国家有更大的宗教宽容。这些都孕育了荷兰人追求自由和取于冒险的精神。在北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荷兰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革命运动,结果是北方七省联合自治。荷兰共和国的诞生成为荷兰现代崛起的开端,自此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被称为“黄金时代”的经济繁荣,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西方美术史上有完整发展脉络的,一个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南方画派(包括后来的法国绘画)。法国在大革命君主制度崩溃,思想自由,受启蒙运动影响,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相继产生,法国绘画迅速发展,成为继意大利南方绘画之后的法国画派。另一个则是继承了十五、十六世纪的尼德兰绘画艺术,以法兰德斯为中心,于十七世纪发展起来与意大利南方绘画相对的北方荷兰画派。
荷兰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1800年始建于海牙,几年后迁至阿姆斯特丹,1815年正式成为荷兰的国家博物馆。哥特和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让其成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之一,进入世界十大博物馆之列。博物馆包括四个楼层八十个展厅,收藏了荷兰自中世纪以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荷兰的历史和艺术发展史。藏品包括中世纪、荷兰文艺复兴、荷兰浪漫主义、荷兰印象派、海牙画派、法兰德斯画派等,重要作品则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艺术。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一个巨大的文化实体,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广度、深度、类别、级别在荷兰都是首屈一指的。荷兰国家博物馆当之无愧成为荷兰的文化形象、社会角色和国家荣耀。
伦勃朗是弗拉芒画派知名的肖像画大师,作品《夜巡》是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去时该画正在维修但仍正常展出,只是将作品前移,在背后搭起架子,展厅部分兼了工作间,而观者如潮之场景并不输卢浮宫《蒙娜丽莎》。此画真名是《民团领袖》,据说当年发现此画时,表面覆盖灰尘疑似夜间景象,遂臆造讹传为《夜巡》。《夜巡》是伦勃朗为荷兰贵族所画的群像。画面中的人物神色各异,形态生动,就好像是用相机定格了一个瞬间,人们在那瞬间的动作都被鲜活地记录下来。伦勃朗没有墨守成规,把贵族一字排开,而是将发号施令的贵族放在中心,其他人物在两边排开,用旗帜、枪管和长矛分隔出方向,使画面乱中有序。
《夜巡》以两位军官为中心,其他人则处在不同的层次上,用阴影和光线的交替变化使画面产生动感,然而这幅代表他艺术巅峰的不朽杰作竟被退回,由此导致他下半生潦倒贫困。画中人物是阿姆斯特丹民防团的领导人,民团是当时荷兰承担本地防务的武装组织,由本地工商行会出钱维持,类似中国古时地方乡丁团练。富商们轮流担任民团领导,所以每逢换届,新领导必请著名画家绘一幅集体肖像,这一届新班子请伦勃朗大师执笔。伦勃朗接了此单,所得润笔费买了如今以其故居名义收钱展出的房子,可见此画当时就价格不菲。不过作品完成后引发争讼,似乎是伦大师觉得历届常委班子的集体出镜过于教条到了夸张,应该有所创新才对。于是将过往的影棚摆拍变成舞台剧照,人们站位改变令透视关系变化,连小狗和邻家女孩都被塞进画面,甚至出现自己在当中露个脸的希区柯克画风。这种代顾客做上帝的创意因违反传统习惯而导致此画被藏家冷落,还引发了客户不悦起了纠纷。不过这也说明当时画家的主要市场已经由教廷皇室转为商人中产,资本主义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艺术价值。
面对面的两群——伦勃朗巨幅名作《夜巡》前攒动的人头
荷兰画家范德赫尔斯特的集体肖像画《第八区民兵连》,巨幅画面几乎占满了整面墙。《夜巡》之前的集体照画作,通常站位相对集中,人物光线均衡,突出了领导,也没有忘记小卒。
肖像画家Cornelis Ketel的《船长和中尉的连队》描绘的是阿姆斯特丹市的武装民兵卫队的 13 名军官集体照
范德赫尔斯特《庆祝明斯特条约的弩手公会宴会》,明斯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与西班牙的战争结束,队长们握手表示和平。
伦勃朗作品《The Syndics》描绘的是一群阿姆斯物丹布商行会的官员。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然而《夜巡》之后伦勃朗被告,事业受到重大挫折,一度遭遇经济困难,阿姆斯特丹的精英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找他。基于以前的名声,许多年后伦勃朗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接到创作一幅集体照的邀请——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委托他画一幅群像。也许是吸取了当年的教训,画中人物占位平均,人人脸上有光,场景生动,此画被称作集体肖像画的最后一幅杰作。
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夜巡》小幅,可能因为大幅总是围着一圈人,侧边墙上有小幅可以让人细看。另外电影《Night Watching》详细讲述了《夜巡》的创作过程。
荷兰画派的肖像画主体以官员、医生、商人等为主,同时还包括一些有影响的群体如民团、行会等,这类团体肖像无论从布局还是构图都不断创新,画面越来越生动有趣。荷兰巴洛克绘画颇具特色的主题是大型团体肖像,尤其是市民和民兵行会的肖像。十七世纪荷兰各地民团领袖集体出镜的油画作品不只是伦勃朗的《夜巡》,这一类写实的集体肖像在当时的肖像画作品中属于尺寸最大,创作周期最长从而价格也最昂贵的一类,所以一般也出自名家之手。哈尔斯也曾画过六幅大尺寸的民团集体肖像画,藏于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的哈尔斯博物馆。
伦勃朗继承卡拉瓦乔光影明暗对照的画法,脸上光线是他最拿手的绝技,被人称为室内光影大师。他运用酷似舞台灯光的明暗对照突出人与环境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用质感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用神态刻画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受中产阶级喜爱的肖像画,在伦勃朗的笔下,利用蜡烛或油灯的光亮,自然的把光影与色彩结合起来,使作品简洁现实,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伦勃朗《Rembrandt’s Son Titus in a Monk’s Habit》,安静内敛的画面中是他十九岁的儿子穿着修道士的衣服。
伦勃朗《犹太新娘》,色彩鲜艳,画面温柔。
伦勃朗的布光法,被许多人当成学习摄影的必知。
《Jeremiah Lamenting the Destruction of Jerusalem》,疲惫苍老的头枕在手上,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画面效果。
《Old Woman Reading》,光线来自老人的身后,而最亮的部分落在书页和手上。
《Man in Oriental Clothing》,男人的头饰和一半脸像是被一个聚光灯照亮,伦勃朗出色的光影表现。
《Still Life with Peacocks》
伦勃朗《The Holy Family at Night》,以黑暗绘成光明。
伦勃朗一生都是室内作画,只画了几幅风景作品,大多靠想像组合。
伦勃朗《Landscape with stone bridge》,无论景物是否存在,但光线依然是神奇的。
伦勃朗55岁自画像——曾看过一则小新闻:荷兰一名绝症患者最后的愿望是在荷兰国立博物馆欣赏伦勃朗的画作,结果医护人员将病人连病床推进博物馆,就在这幅伦勃朗自画像前,此生的最后一次。
右边小幅是伦勃朗二十岁时的自画像, 尽管年轻,对光线的运用却十分独到。画中光线掠过右脸,一半笼罩在阴影中,卷曲凌乱的头发,不经意地凝视着。伦勃朗一生创作了大量自画像,与梵高一样,这些自画像让人们了解他在各个时期的内心世界。
伦勃朗的同乡朋友杨·利文斯所画《伦勃朗肖像》。利文斯曾与伦勃朗在故乡莱顿共同经营一个画室,他们在一起工作了五年,可以看出这幅小画利文斯模仿了伦勃朗的用光和明暗强烈的风格。后来利文斯去欧洲其他地方,在安特卫普看到鲁本斯的作品后,风格转向巴洛克。
利文斯的肖像作品
荷兰国家博物馆内至今仍在使用的图书馆,这是荷兰最大的研究艺术史的图书馆。
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早期是工人阶级居住区。现在这里散落一群各类博物馆,是各国游客趋之若骛的地方。有名的如国家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和市立博物馆。同样在博物馆广场的MOCO博物馆以现当代艺术为主,吸引着众多的年轻观众,当时正好有一个展览,每天路过都排着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