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历史基金会里记载的美军第31团级作战队(北极熊团)
https://armyhistory.org/31st-infantry-regiment/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文,我只把该团和志愿军的作战简单摘录于下:
11 月下旬,第 31 步兵团参加了长津湖周边的行动,该团由麦克莱恩上校指挥。第 31 团战斗队包括3个步兵营、1个 野战炮兵营、1个 坦克连。志愿军在 11 月 27 日夜间悄无声息地赶到,并以压倒性的优势袭击了特遣队。第 3营和炮兵营的两个炮兵连被赶出了初始位置。费斯中校带领的第 1营也遭到了袭击,但由于海军陆战队战斗机的空中支援,部队坚守阵地。 坦克连的一支救援部队试图到达被围困的步兵营,但遭到中国军队的伏击并被击退。
11 月 29 日午夜左右,中国军队再次发起进攻,团长麦克莱恩重伤。第1营的营长费思中校接管了这支特遣队。接到撤退命令后,特遣队开始向南前往下碣隅里的海军陆战队防线,卡车上载着 600 多名伤员。沿途遇到阻击,包括许多伤员在内的特遣队试图冲出中国阵地,因此伤亡惨重。临时团长费思身受重伤,死后被追授荣誉勋章。
在中国军队持续攻击下,特遣队很快瓦解,残余部队冒险进入冰冻的水库,并于 12 月 1 日至 2 日夜间抵达下碣隅里海军陆战队。总共约有 1,000 名特遣队士兵到达友军防线,但只有不到 400 人被认为适合执勤。特遣队的幸存者随后被重组为临时营,并于 12 月 6 日至 10 日参加了第 1 海军陆战师在兴南海岸的突围。
在长津湖战役期间,第 3营最初的 50 名军官和 1,000 名士兵中,只有两名军官和 100 名士兵到达了海岸。由于他们在长津湖的行动,海军陆战队可能没有在水库西侧被切断和歼灭,海军向第 3营和第 31 团的其他部队颁发了总统单位嘉奖。
我分析一下该团的战斗损失,美军一个营大概1000人,一个炮兵营大概500-600人,一个坦克连大概100-150人,所以第31团的兵力大概3700人。
战斗结束后,大概剩下1000人,其中只有400适合执勤,伤亡人数为3300人,占90%(其实不止,因为400人中有轻伤的)。
其中第3营损失最严重,50名军官和1000名士兵,只剩下2名军官和100名士兵。
至于“北极熊团”的团旗,该文章也提了一下,不过不是在长津湖,而是在日本进攻菲律宾的时候:
4 月 9 日,巴丹半岛的美军和菲律宾部队向日军投降,第 31 步兵团的残余人员乘坐炮艇逃到科雷希多岛,带着团旗和珍贵的上海碗。第 31 步兵团的两名上尉将上海碗和杯子放在防水盒里埋在马林塔山上,并在 5 月 6 日科雷希多岛沦陷之前烧毁了旗帜。
可以看出,美军并不是对团旗无所谓。
“北极熊团”损失惨重,团长和两个临时团长都牺牲了,团旗被志愿军缴获,实物现在就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上面说的整个团只有1000人逃回,应该不包括后来找回的和被志愿军释放的。维基上的数据不太准确,所以没有引用,但是维基上记载了另外一些情况。
费斯中校于11月29日在麦克莱恩团长失踪后接任指挥官,率部固守阵地2天并成功阻挡解放军强大的第80师、第81师,此一壮举的一大功臣之一是史坦福德上尉优异地指引海陆航空兵40架飞机强大火力进行空中支援(史坦福德上尉此役后获得银星勋章),如无海陆航空兵的支援,第31团级作战队早已被志愿军第80师、第81师猛烈攻击击溃。
说明如果没有40架美机强大的空中支援,“北极熊团”可能真的要全歼了。
维基上也记载了“北极熊团”最后的溃败,也证实了有些美军是被志愿军释放的。
随着夜色的到来,海陆航空兵的掩护也到达了尾声。志愿军的攻击也逐渐大胆,甚至已迫近了卡车车队。第31团级作战队开始瓦解。几乎所有军官已经阵亡或是重伤。志愿军再度发起新一波的攻击,志愿军242团1营蜂拥而至卡车旁,并对着卡车投入白磷弹处决卡车内手无寸铁的伤兵,身负重伤的费斯中校(第二名团长)被志愿军以步枪击中当场阵亡。联合国军第31步兵团第3营营部执行官哈维·史多姆少校身为最后一位指挥官(第三名团长),尝试组织反击,但身中数枪后阵亡。至此费斯特遣队已全面溃散,幸存的殿后部队抛下了卡车车队各自逃命,越过冰冻的湖面逃向联合国军防线,部分投降美军在缴械后被志愿军释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80师于1998年改编为摩托化步兵第80旅,该部队的徽章上有一个“北极熊”,可见其将此战的胜利为部队历史上最高的军事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