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 zhuangxin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 [1]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馆筹建委员会特聘外籍专家。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
正文

布达拉宫救火记

(2019-08-03 00:10:13) 下一个

奔跑的人群,裴庄欣 2016年, 布面油画,160*200cm

我60岁


西藏革命展览馆是离布达拉宫最近的国家事业单位,我住馆内最后一排藏式土胚房,背面是一条通往布达拉宫的泥土路。

黄昏已经深了,我听到墙后传来一阵很大的叫喊声,完全不像平常朝佛人群经过发处的喜悦喧嚷,或偶尔醉酒、小治安事件引起的骚动——叫喊很快变成惊呼。我冲到小院中,立即见到布达拉宫右侧顶部冒着一股浓烟,中间还夹着明火。我从院里墙角一堆杂物上爬到房顶,顺着后面一间藏式厕所,很容易就下到路上,离布达拉宫不过200米。途中,看见旁边的一些老人们在抬头合掌念经,有不少人拿着各种盛水容器朝上面冲。

 


1972年,我在昌都当汽车修理工,随车队第一次到拉萨
那时,我16岁

从布宫最底层台阶到德阳夏平台大门,因当时并没专人管理,我常在此画画拍照。从平台再往上,是比较杂乱的土木结构楼梯,殿内己全部停电,彻底的黑暗中,人们用酥油灯,或举手电筒,帮着照明,互相推挤往上;昏暗中,我伸手寻找和抓紧前面一切固定的物体,确定可靠后,才一步步朝上爬。

水洒得到处都是,木梯因而变得很滑。狭窄的楼梯空间本就通风不佳,此刻,除供灯的酥油烟外,木材和绸缎布料燃烧,在闷热高温中散发呛人的烟雾,极差的视线,几乎无法前进。终于到达顶楼时,似乎还有人跪下躺在一边,沉重喘息和咳嗽声不绝于耳。



德阳夏平台上主殿楼梯的朝佛人群,1989年  裴庄欣
纸本手稿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火灾现场叫强巴佛堂。 或许因为事发突然,顶楼的人并不多,也没有人来组织,靠着众人自发排队传递着水具。黑影和浓烟中,佛堂顶层一部分已烧垮。下方墙上,隐约可见绘有宗教故事画面,最近处的明亮火焰正以极快速度吞噬着一米多长、金银汁书写的经卷。

我挤到靠外墙人少的那组递水行列,前面的青年疯狂地把水泼洒向下面火阵。浓烟随着风改变方向,大家也在烧烤般的幅射热中不停挪动位置。
 

                     从小院背后路边仰望布达拉宫,1985年
裴庄欣 摄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周围所有空间里都发出尖叫或纳喊声:就在眼前,慢镜头一般,经堂顶层最后部分缓缓地倒了下去,随之滑下大量泥土石块压灭了主要火源,整个殿堂大坑像爆发的火山口,掀起大量火星及灰烬,翻滚着冲向夜空,之后,又顺着整个布达拉宫的正面高墙,左右蔓延和降落下来,渐渐沉入漆黑的下方……

现场出现一阵不可思议的宁静。那么大的倒塌面积,竟然没有人受伤或掉下去,奇迹一般。炭火微光中,我看到,众人的脸反转为黑炭灰色的底片。

 

红色的场景,裴庄欣
纸本色粉笔手稿 1997年

 

群山脚下,圣城河谷的地平线上仍有稀疏的灯光闪烁。或许此刻,整座拉萨城的人都无眠地望着这里。深夜的高原风声中,我仿佛听到那些金顶群和飞檐里又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经咏、法号和铜铃声。

离我很近的墙角,一座近2米高的经幢基座木架也被引燃,连镏金铜皮都裂开了条大缝,里面装填的经书冒出火焰,在夜空中特别扎眼。

见此状况,我顺手摸到一根木棒,试着爬上了不算太窄的墙头跪下,将一只手用湿布垫在滚烫的铜皮上,把身体先稳住,另一只手伸出棍子,把铜皮缝隙的火苗压息,又把己经露出、着火的经卷挑到外头。下面立即伸出了几双手,牢牢地稳定住我的腿脚,木水桶也递上来了……

后来,我发现全身都被一道奇怪的白光照射着,是电视台的人上来了 , 
同时我听见展览馆同事阿龙熟悉的声音: 小裴,你要当心啊!

 

老城的记忆,裴庄欣
布面油画  2014年

 

很快,穿消防服人也冲到了我身边,他们迅速打开折叠式金属梯,顶住这座随时可能倒塌的经幢。专业消防水龙头也接了上来,压力当然不够,但能流出的水,已足够把现场废墟堆里的余火扑灭。

月光把布达拉宫照得如白昼。不知到了几点,我终于疲惫地走出了德阳夏的木头大门,下面石头台阶两边已站满持枪的军人,其中有位命令我举起双手,在湿透、贴身的衣服上摸了一阵,还问我腰上绑着什么,又冷又饿,一句四川话下意识出现在嘴边,忍不住“问候”了对方。

大约一个月后,馆里有人跑到后面小院,叫我去政工办公室领东西,原来我、阿龙、马伟三人各自领到一套自治区救火英雄个人表彰纸质奖状,刻印有“救火英雄”的钢笔和洗脸毛巾。

西藏革命展览馆也获得了一面救火集体先进单位锦旗,桑学馆长在开全体职工大会时宣读了嘉奖内容,并将它悬挂于展览馆馆里唯一阳光充足、有沙发、地毡的会议兼外宾接待室。第二年,美国当代艺术大师劳申伯格也坐在了这里。





我与展览馆同事阿龙的合影
罗布林卡,1983年

 

1993年,出国后第四个春天,因不可抗拒的命运变化,我在身心全面崩溃后逃回了拉萨。

整个雪居委会(布宫山脚下的社区)和展览馆正在拆迁中。我没去拜访朋友们,甚至对心爱的八廓街也失去了兴趣。十多天里,除了到雪居委会那些小巷转溜过几圈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区第一招待所的铁架子床上,看着窗外朝霞和夕阳照耀下的布达拉宫发呆。


 


1993年,拆迁中的雪居委会

 

2006年,我50岁,在老式身份证仅仅余下最后7个月有效期时,最后一次回到拉萨,雪居委会、展览馆、劳动人民文化宫,水池塘等已彻底消失,它们未留下来过去丝毫的痕迹,即变成了如今繁忙宽广大道和人气十足的游客广场。夜间,整座布达拉宫在进口高级灯具的照射下,略微显得有点失真。

或许是因为身份变化,明白以后再到拉萨会不太方便,我将以前常去的一些地方又重走了一遍。还在大召寺前面小贩那卖了一颗好看的绿松石挂着,在拜访朋友时还问到老邻居马伟的去向,说早已经改行去当驾驶员了。某天到罗布林卡大门对面新建的自治区图书馆查资料,我见到了阿龙,他形象一点都没有变,还是萌萌微笑着向我打招呼,小裴你好!

返程前,还是去了布达拉宫,排大队购了门票,上去的路已和当年不同,我按照新规定线路迫不及待的很快爬上了顶层。

强烈的阳光下,远处老城在周边众多现代建筑包围中显得低矮,拉萨河沿岸的那些新水泥楼群,呈现出仅有冷暖关系的灰色调。

再一次,我紧靠着厚重的紫墙朝下面看,原展览馆和雪居委会那些熟悉的院落准确位置已模糊不清了。身边巨大金顶反射出的耀眼光芒中,我开始有点轻度高反和眩晕,在已精心保养的粉刷过的顶层,怎么也想不起左边是哪个长方形曾经发生了火灾,我真参加过救火吗?


 


2006年,我50岁,最后一次回到拉萨

 

当年那场火灾,目前唯一能搜到是老朋友刘伟所写的:“1984年6月,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电线老化短路,发生了一起令拉萨市民揪心的火灾,这次失火虽被及时扑灭,但也提醒人们:布达拉宫危情十分严重!文章中还提到“1984年春节,我和一些进藏大学生如马原、裴庄欣、李新建、蔡显敏等,夜晚在拉萨大街溜哒,后来竟顺着宽大的石阶,走上布达拉宫,我们就躺在德阳厦门前的石板地上,看着天上的星星,我们那时都是热血青年,对未来的西藏充满幻想和热情。”
 

 

  
 1984年的春节,布达拉宫 
  裴庄欣 摄

    
    微博 @醍醐艺术
 1984年,布达拉宫发生了一起火灾。醍醐友人、著名艺术家裴庄欣亲历了一切。  
     
 30多年后回想起来,却几乎在记忆和细节中迷失,仿若法国导演阿伦·雷奈那些经典电影中的呓语。我们邀请裴先生写下这段淹没在浓烟下的记忆。 

感谢 醍醐 微信公众号首发此文:http://t.cn/RHQGeWE
 

部分微信留言;

裴 : 已经过去的事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留下来,持久地徜徉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成为记忆深处的一道道折痕。

 

裴 : 刘伟的文章中还包括了一段可能目前暂不太适合发的文字;

“…时年我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国外藏胞广播组当编辑,由于上级没有让新闻媒体对这次火灾做如实的报道,结果谣言四起,达赖喇嘛在德里的广播电台广播说,布达拉宫发生大火,解放军和汉人将宫中无数的珍宝肆掠一空,而且还不准拉萨的藏人救火。发自德里的广播消息说,布达拉宫在大火中焚毁,这座世间最美好的建筑荡然无存。”

 

@扎西次登
;这是一件当时让所有拉萨人都为之震惊的大事,我还清晰的记得我也是上气不接下气地跑着、爬着奔上了失火的布宫强巴大殿……,往事难以忘怀。谢谢你的这段文字记忆!



@纪:看着都心惊胆战。布达拉宫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但时间真的已经流逝了。

 

@纽约花: 裴老师的这篇文章读来引人入胜的同时掩卷长叹,难得的历史与时代的记忆,

 

@ WE:  “......对自己不可抑止的信心和深刻的炽热的使命感。

@Lin.:那场大火如此惨烈,吞噬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奔跑的人群》有一种凝重的美、人群中似乎能感到人们的恐慌绝望和信仰的坍塌……如今的飞闪刷掉了太多的历史、但是今天是由历史构成的、哪怕它是如此的沉重和不堪回首

@班长:那天晚上我乘着连队的一辆东风卡车回团正好看见了这一场景。在银色的月光和透明的夜幕下,红色、黄色的火焰从狭小的窗户中不停地喷出,火苗很长很旺很强劲地向外做喷射状的燃烧,势力非凡。,让我感觉是宫墙上的石头在从里向外地燃烧。车前的马路上密密麻麻地跪了一大片藏胞在不停地嗑头,他(她)们的诵经声,哭喊声,嗑头声响成一片,与火势起伏交织着。黑暗中还有汉语声音传来,说这是少见的现象,西藏恐有灾难了,让我心里十分震撼和恐惧。我在哪呆了很久才离开。那一整年我都提心吊胆的,一天到晚唠叨各连小心。当时不知你也在,事后官方似也未做什么报道,所以不知你说的详情。

@宋G:  这样真实的经历一定要记录下来,因而才能持久和有力量。读您的文字如画,调动我所有的感官,时时嗅到了酥油灯的味道。


@Silk River Research:重要历史事件的第一现场叙事…
裴老师年轻时是真帅!我突然理解你的现代画风里的张力了。


CiRenYong:感谢您的叙述,让我们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Zhuangxin Pei Zhuangxin

#Tibet memory#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