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 湘 神
词牌题注: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是潇湘1一带人们在祭祀湘妃时,所唱的歌曲。那么这个湘妃是谁?人们为什么去祭奠她呢?这个词牌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段记载中述说了历史上二位伟大的帝王尧和舜。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早逝,舜非常孝顺,而他的父亲却非常愚昧,不久这个愚昧的父亲又续娶了一个非常顽固的妻子,尤其是舜的这个后母有了一个叫象的孩子之后,这对父母就处处看舜不顺眼,后来这个叫象的弟弟长大了,由于有父母的宠爱就对哥哥舜非常傲慢无理,后来舜的父亲和这个叫象的弟弟二人几次设计要杀死舜,但都被舜机警的躲了过去,而越是这样,舜越是和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殚精竭虑的尽力把家治理好,以至于年近三十了还没有娶妻。这个时候作为帝王的尧,执掌天下大权已经70年了,于是就想寻找自己的继任者,有人就举荐了舜,尧召见了舜,觉得非常满意,就让舜接管自己的一部分工作,为了让舜安心,尧不但把自己的二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他,还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协助他一起工作。二十年过去了,此时的舜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由于他的德行好人人称赞,于是尧就让他替自己“摄行天子之事”,自己当了甩手掌柜子。在舜五十八岁的这一年,年近百岁的帝王尧去世了,于是大家推举舜登帝王位,但舜非常谦逊的说自己还不够格,希望大家再举荐贤良的人。就这样又过了三年,在舜六十一岁的时候,才“代尧践帝位”。舜登上帝王位三十九年以后的某一天,这个已经年满百岁老人的舜竟然去了南方“巡狩”就是去打猎,要知道当时舜的都城在“舜都蒲阪”,“蒲阪”就是今天山西运城永济这个地方,从山西永济到他去巡狩的这个地方,即湖南、广西交界的苍梧这个地方近二千公里的路程,远古时代的交通之不便是远超我们想象的,一个百岁老人跋山涉水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地方去打猎,而且还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竟然“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竟然死在了广西“苍梧”这个地方,按照叶落归根的传统,皇帝驾崩,应该马上将尸身运回都城再行天子葬,但这里却是将一代帝王的尸骨,“葬于江南九疑”这个地方。“九疑”是什么地方呢?九嶷在当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云:“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径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太平御览》卷四一引《郡国志》云:“九疑山有九峰:一曰丹朱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楼溪峰,形如楼;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池旁春月百鸟生卵,人取之则迷路,致本处可得还;五曰舜源峰,此峰最高,上多紫兰;六曰女英峰,舜墓在此峰下;七曰箫韶峰,峰下即象耕鸟耘之处;八曰纪峰马明生遇安期生授金液神丹之处;九曰纪林峰,周义山字秀通,开石函得《李山经》,读之得仙也。九水七则流归岭北,二则翻注广南。”也就是说九嶷是湖南、广西之间九座大山的总称,因为这九座大山“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而舜死后就被埋葬在湖南境内的“零陵”这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应该是由帝陵而得名。而在舜帝去南方狩猎的时候,他二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在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们姐妹俩并没有跟随舜去南巡,不然的话,她们姐妹俩也就不会听到自己丈夫的死讯,而去千里迢迢的寻找丈夫的尸骨。二人寻湘江找潇水,来到九嶷山即苍梧山这个地方,但见这九座大山是山水相仿,一脉相连而令人迷惑,最终也未能寻见自己丈夫的尸骨,二女悲痛万分,哭了七天七夜。她们的眼泪洒在竹上,留下了点点斑痕,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斑竹。后来娥皇和女英二人忧思成悲,于是相继投湘水而亡,成为湘水之神,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湘灵。这是一个美丽而凄艳的故事,如果这故事是真实的该有多好呀。说起尧、舜、禹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历史教科书中,那个天下清明的上古时期。尧让舜,舜让禹,贤者居之的“禅让制”,成为自古以来津津乐道的美谈,给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最美好的想象空间。然而,仔细研读这段历史,却发现现实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口口相传的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可能是政治谎言,背后是血淋淋的真相。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好多的历史典籍被毁,某次一个盗墓人挖开了一口大墓,墓中出土了一本典籍,后人管它叫《古本竹书纪年》此书明白无误地记载了尧、舜、禹之间的残酷而血腥的斗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什么意思呢?这里讲的是:尧与舜是翁婿关系,为了权力,做女婿的不但囚禁了岳父,而且还囚禁了他的小舅子——尧的儿子丹朱,以至于尧和他的儿子不能相见,从而自己用武力当了皇帝,后来舜待帝位稳定后,又把岳父流放到了平阳这个地方。再以后,历史上所说的舜的后继者大禹,有模有样的继承了舜的做法,通过战争的方式,成功的把年老的舜赶到了苍梧这个地方,并且在战斗中杀死了他,导致一代帝王的尸骨不能叶落归根的结局。而在这场惨烈而持久的战争中,舜带领族人在战斗的过程中是一路的败退与逃亡,或者是禹突然发动的战争,或者是禹囚禁了舜的家眷,或者是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总之舜在战争中根本无暇带着娥皇与女英一起逃走,才导致了舜死后,娥皇、女英闻讯赶往潇湘一带,寻丈夫尸骨不着而跳江殉情的结果。所谓的禅让只不过是后来墨、儒之流为粉饰统治者背后血淋淋的你死我活之争而撒出的谎言而已。因为纵观历史上每一次美丽的“禅让”其背后,无不是以“禅让”者和他的族人,那流尽了血液的尸骨为代价的。而生前美丽善良的被史书大加夸奖的贤惠的娥皇和女英,殉情之后,也许是痛恨战争、也许是痛恨害死丈夫的敌人,总之她们死后,变成了兴风作浪的恶神。《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源出于此也。娥皇、女英二妃的传说在后世影响极大,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以后历朝历代诗词人也吟咏不断。五代末宋初佚名的《尊前集》中记载有唐刘禹锡的《潇湘曲》两词,其调名本意即咏娥皇与女英,赋题本意,这也是唐代潇湘间祭祀湘妃的神曲。可以说此调始于刘禹锡,后人据此而作词。但此《潇湘神》本调,与《捣练子》调之别名《潇湘神》调不同。 诗词赏析 刘禹锡《潇湘神》其一 格 律 湘水流, 平仄平。(韵) 湘水流, 平仄平。(叠) 九疑云物至今愁。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君问二妃何处所, 平仄仄平平仄仄, 零陵香草露中秋。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 斑竹枝。 平仄平。(韵) 斑竹枝。 平仄平。(叠) 泪痕点点寄相思。 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楚客欲听瑶瑟怨, 仄仄仄平平仄仄, 潇湘深夜月明时。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这两首诗均为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此词首三字例用叠句。两词不同处是其一的“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中的“云”字平声,“君”字平声。其二的“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中的“点”字仄声,“楚”字仄声。 赏析: 此二词均咏题面本意。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作为参与革新的核心成员被朝廷贬为朗州司马,这个朗州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市。此时的刘禹锡从三十三岁贬到朗州,到四十三岁被召回京,居朗州十年,这是他二十三年贬谪生涯中,时间最长、处境最差的十年,但同时也是他积累最丰富、思考最深刻、信念最坚定的十年。在朗州,他探幽访胜,寄情风物,寻古觅迹,可以说刘禹锡把一生中最美好、最富创造力的时光留给了朗州,据记载他现存八百余首诗歌和二百四十多篇文赋中,有二百多首(篇)是在朗州完成的。《旧唐书》2中曾记载刘禹锡在朗州时:“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从事于期间,乃依骚人之做,为新辞,以教巫祝。”刘禹锡在写此词之时,应该是观看了潇湘间祭祀潇湘神的活动,感觉到他们所唱的神曲太俚语俗腔,故而他依据屈原所创作《九歌》的经验,而为当地巫祝新谱写了这个“潇湘神曲”。古人是依曲而写辞的,由于时间的暌隔,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其词,而难闻其音了,惜哉。 在这两词中,词人第一首以舜怀念二妃为题,借问二妃魂归湘水的去向为由,道人世沧桑,以清秋时节,零陵上长出荒草而伤感悲悯,突出了一个“愁”字。第二首。以“斑竹枝”而发端篇首。“斑竹”即“湘妃竹”、又名“相思竹”,从古至今潇湘一带的青年男女爱恋,都是以这相思之竹作为凭证。下面的“泪痕点点寄相思”句,则是紧承上句的“斑竹”二字。这留有湘妃斑斑泪痕的竹枝,寄托着二妃对舜帝的思念之情。斑痕无数,相思无尽。“楚客欲听瑶瑟怨”句中的“楚客”原指屈原,后泛指贬官的人,作者此时贬谪朗州,故而刘禹锡将自己比为“楚客”。屈原在《楚辞•远游》中有:“使湘灵鼓瑟兮”之语。瑶瑟即瑶台之瑟,瑟的美称。“潇湘深夜月明时”,即贬谪之人在深夜月明之时,可以在江边听到由于湘灵鼓瑟而发出的哀怨、凄婉的曲子声音。这是境由心生的不二写照。这第二首突出了一个“怨”字。 词人以事而论事,以《潇湘神》曲子之幽怨,而论述湘灵的悲哀,以自己的被贬,而道出了“楚客”的凄楚之心。所以,我们在读此词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出词人对当朝统治者的深刻不满。 注释 1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湘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水系,而潇水是湘江最大的支流。 2旧唐书:原称《唐书》共二百卷,后晋刘昫所著。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