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匹斯山音乐之旅(八)音乐节游行
6月15日是所有合唱团最繁忙的一天,几乎每个合唱团有3场演唱活动和下午全体合唱团一起的游行活动。我们知音合唱团上午10点在San Luca教堂,下午1点在我们宾馆后面的滑雪场,晚上9:00在室内演唱(Concert)和下午游行活动(下午4:00)。
早晨7:00吃早餐,餐后换好演出服,8:15在宾馆会议室warm up(开嗓子)和排练,9:00坐巴士去San Luca教堂。因为去得早,我们有机会上台排位置。我们是第3个上场的合唱团,唱了2首大合唱《夜夜的晚夕》和《嘎哦丽泰》。
相对于其他合唱团的服饰没有整齐划一,我们合唱团上场时迎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经过这几天密集地训练和多次的舞台合唱经历,我们每首歌都熟背如流,很多细节的处理也了然于心。今天在教堂这个圣神的地方,合唱团每个成员都格外专注。充满爱意的歌声在教堂这种对回音专门设计的穹顶下余音悠扬,也使得我们更加自信。几天来的集训,指挥谈柏年老师认真、严格的排练,使得我们合唱的技能得到提高,终于把这两首《夜夜的晚夕》和《嘎哦丽泰》难唱好的歌能按照指挥的要求唱好:声音委婉如潺潺流水,激昂如千军万马。通过这几天音乐节的集训、排练和演唱,我们终于能和指挥默契地配合了。在合唱领域里,指挥和我们的关系犹如:一朵云推动了一片云,一个灵魂唤了醒众多灵魂。
2首歌唱完后,我们又在热烈的掌声下走下舞台。今天来这个教堂的人特别多,即使每个合唱团的清友团没有来观看,很多等待演唱的合唱团站在旁边和座位后面,我们只好唱完就离开了教堂,回到酒店准备下午的演唱。
下午1点,我们和其他10多个合唱团在我们宾馆后面的滑雪场的草地上演唱了几首歌。那天外面的风太大,没有办法穿知音合唱团的白色体恤衫,很多人都穿着羽绒衣来御寒。这里住在很多游客,其中有一些来自我们湾区的华人,他乡遇故知,格外亲切。我们唱歌时,他们站在他们房间的阳台上给我们加油、拍照。虽然之前我们彼此之间都不认识,但看到我们在这美丽的地方唱歌,他们还是有种莫名的感动。
下午4:00音乐节在音尼琴小镇举行游行集会,所有82个合唱团都会参加。我们合唱团3:00就提前出发到了小镇,游览、拍照、合影留念。
优美的小镇,看起来非常优雅,很多住家的窗台和阳台上放着各种美丽的花盆,当地人很和善、热情好客。
大约3:40,我们被通知到另外一条街集合排队。我们按照主办方指定的C10,顺着街道上标出的H、G、F、E、D,找到C区。每个区有10个合唱团,A、B、C、3个区是来自16个国家的30个国外合唱团,D、E、F、G、H是意大利国内的51个合唱团(除了D1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合唱团)。国外区是按照国家名字第一个字母顺序,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合唱团相邻地排在一起,且按着国家或地区分成一组、分发一面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旗。
C区那里放着每个合唱团的牌子,虽然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游行的细节安排,但很快就意识到和运动员入场式一样,于是我们拿着我们的牌子和美国国旗,在那里举牌、举旗拍照。
一个插曲:小镇里有很多美国游客,其中有几个美国游客寻着美国国旗、来观看一下美国的合唱团。此时在我们前面的C9、来自美国的另外一个合唱团 俄勒冈(Oregon)白人合唱团还没有到,当这几个美国游客看到我们一群华人排在这里、举着美国国旗,就忍不住说到:“不,这不是美国队”!
下午4:00,游行正式开始,每个合唱团按照字母和数字顺序,排队出发。当我们合唱团来到主要街道时,看到一旁站立的鼓乐仪仗队。当我们身后D1 布达佩斯合唱团来到主要街道、路过鼓乐仪仗队时,鼓乐仪仗队立即切入、插在D2的意大利第一个合唱团的前面,并开始鼓乐齐鸣,顿时游行队伍热闹起来。
当队伍经过市政区到达主席台时,广播里报着各合唱团的名字和来自的国家,每个合唱团井然像教练员带着运动员入场一样,引起各合唱团以及亲友团们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同很多运动会的开幕式一样,主办方主持人讲话,和市政管理者发言。每个人的讲话都很简短,除了欢迎就是感谢,再是希望我们能享受这音乐节的快乐和游览美丽的多洛米蒂。
然后就是重头戏,大合唱2首歌曲。第一个是《希伯来的奴隶之歌》,几乎所有的合唱团员都唱过这首歌。这是一个4声部的合唱歌曲,大家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声部,2000多人一起唱着这首歌,虽然主席台有一个指挥,但人群远处很多人看不到,然而合唱却非常整齐,广场变成一个巨大的乐器,十分壮观。有一个指挥曾告诉我们怎样提高合唱水平:(1)动脑子,(2)听别人声音,(3)注意自己怎么唱。今天体会到2000 多人看不清指挥、但靠互相听声音来合唱。
我们去年在意大利艺术节时上台合唱过这首歌《希伯来的奴隶之歌》,记得当时台下的观众非常激动,比我们还有激情。当时还以为观众对外国人唱他们的歌很感动,今天彻底了解了这首歌的前世今生,才知道了这首歌的激情。
在整个大合唱中,大家没有任何肢体语言,从歌唱开始到结束,大家的站姿和面部表情没有什么改变,歌声从容不迫,平静坚定,只是当唱到“oh mia patria sì bella e perduta!(啊我的祖国是如此可爱和迷人)”时,音量突然放大,如火山爆发,但旋即又低声喃喃自语。虽没有激情四射的动作,也没有高亢嘹亮的旋律,但平静中蕴藏着不屈不挠,忧伤中是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这首歌能体现蕴藏于平静中的激情的效果,我想是因为以下3个因素:
(一) 这首歌描述犹太人在巴比伦为奴时,思念家乡和祖国的感受。这首合唱曲歌词的灵感得自《旧约诗篇》第137篇那段无限的哀思。公元前587年,犹大国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灭亡。亡国之民绝大多数被俘虏至巴比伦。这就是身怀亡国之恨的奴隶们的哀歌:
《希伯来奴隶之歌》
va, pensiero, sull'ati dorate; 飞吧,思念,乘著金色的翅膀;
va, ti posa sui clivi, sui colli, 飞吧,君临山坡、山丘,
ove olezzano tepide e molli 在那儿,温柔而和煦的,甜美的
l'aure dolci del suolo natal! 是我们故乡的土地闻起来的芳香!
del giordano le rive saluta, 问候约旦河的河岸,
di sionne le torri atterrate... 以及锡安倾倒的高塔...
oh mia patria sì bella e perduta! 啊我的祖国是如此可爱和迷人!
oh membranza si cara e fatal! 啊如此亲切又充满绝望的回忆啊!
arpa d'or dei fatidici vati, 诉说预言的先知的黄色竖琴,
perche muta dal salice pendi? 为何你被挂在柳枝上缄默不语?
le memorie nel petto raccendi, 再燃起胸中的回忆,
ci favella del tempo che fu! 诉说以往的日子!
o simile di solima ai fati 哦不忘耶路撒冷的命运
traggi un suono di crudo lamento, 来发出可悲的叹息声,
o t'ispiri il signore un concento 或是让主带给我们
che ne infonda al patire virt? 忍耐我们痛苦的坚毅?
这首歌之所以这么感人,是因为它不但唱出苦难犹太人的心声,它也唱出了我们这些平凡人共同的心声。我们虽然不是奴隶,但是我们却能深深体会那种身不由己的感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有些还得要为五斗米折腰而受制于人,有些“能力有限”而施展不开,有些“寅食卯粮”而捉襟见拙,有些“替人做嫁”而心有不甘,有些陷入太深而不能自拔,我们心底总有对自由的渴望。从某种意义讲,我们或多或少是某个精神领域里的奴隶。
(二)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弟为这首歌作曲时塑造了激情,把人的情感从文学描写转化为纯音乐。威尔弟生活的年代正值意大利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他本人积极投身运动,对斗争深有体会。所以能有感而发,让这首歌能激励斗志。在第一次演出时,这首歌也深深地感动了意大利人,一度成为意大利的国歌。
(三)威尔弟本人的生平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他大器晚成更能激励我们这些中年人尤其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业余的、非专业的爱唱歌的人们。当年威尔弟从意大利乡下布塞托到米兰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时竟然被拒,其理由是:年龄过大,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音乐才能。当时威尔弟已满18岁,超过学院招收新生最高年龄限制14岁,钢琴考试也考得太差。少年时代,威尔弟被经营小旅店的父亲送到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的管弦乐队里工作。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当地富商安东尼奥·巴雷奇发现了威尔弟的音乐才能,资助他学习音乐,并送他去报考音乐学院,却名落孙山。随后他在米兰随斯卡拉歌剧院的乐师拉威那学习对位法。两年后返回布塞托,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1839年威尔弟的第一部歌剧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获得成功,这使他对歌剧创作充满信心,并当即得到斯卡拉歌剧院经理巴托洛梅奥·莫雷利给的合约,要他为三部歌剧作曲。三部歌剧中的第一部是谐歌剧《一日之王》,1840年上演时遭到观众喝倒彩,让威尔弟备受打击的是,他的两个幼女和年仅20岁的妻子在这一年也相继病逝。心灰意冷的威尔弟决定就此封笔,放弃作曲。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斯卡拉歌剧院经理莫雷利遇到威尔弟,不由分说把被作曲家奥托·尼科莱拒绝了的《纳布科》剧本塞给威尔弟。这一晚改变了威尔弟的人生,只因为他的目光扫了一眼歌词“飞翔吧,思念,插上金色的翅膀”,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那一夜威尔弟辗转反侧,诗句在他脑子里萦绕,挥之不去,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完全控制了他。这部取材于《圣经》、讲述犹太人遭受巴比伦王国入侵奴役故事的歌剧,燃起威尔弟的爱国主义激情。当时,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帝国军队的占领和奴役,意大利人民渴望赶走侵略者,恢复国家主权和人民自由。于是,威尔弟重新拿起了笔。这部歌剧还在排练时就把剧院里的工作人员迷住了,所有在场的雇员、工人、舞美师和道具师等等都被他们听到的音乐打动了,他们放下了手头的活儿,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儿,看着舞台上发生的一切。1842年3月9日,《纳布科》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引起轰动。剧中第三幕的《希伯来奴隶之歌》(“让思想插上金色翅膀自由飞翔”)点燃了全场观众的激情。这一晚的首演使威尔弟被推上了一流歌剧作曲家圣坛。当这首“让思想插上金色翅膀自由飞翔”唱完后,观众激动得近乎癫狂,演员们不得不将这首合唱演唱了三次。第二天,这首歌在米兰大街小巷被市民们传唱,几天之内传遍意大利,成为意大利第二国歌。
朱塞佩·威尔弟一生共创作了29部歌剧,《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依达》四大名剧从问世至今一个半世纪,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地歌剧院的常演剧目。美国著名乐评家菲尔·G·古尔丁在其名著《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若把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削减到只剩下两名,那将是威尔弟和瓦格纳(天鹅堡童话国王路德维希非常崇拜的歌剧作曲家)”。当1901年88岁大师威尔第弥留之际,数以万计的意大利人自动地聚集在米兰多雾的街头向他致敬。他们情不自禁地同声唱着这首《飞吧!思念,乘着金色的翅膀!》。当成千上万的人陪着他的灵柩去墓地时,送葬的队伍一路唱的也就是这首歌。激越的歌声,在送葬人们的心中激荡,场面蔚为壮观,寒风中的人群久久不愿离去。
时至今日,足球世界杯上,意大利球迷为国家队现场助威唱得最多的,仍是威尔弟歌剧《阿依达》中的“凯旋进行曲”和《纳布科》里的这首奴隶大合唱“让思想插上金色翅膀自由飞翔”。
第二首歌是《Signore delle cime》 (《Lord of the Mountain Tops》) 一首比较新的意大利很流行的祷告歌曲,由作曲家贝皮·代·马尔齐(Bepi De Marzi)在1958年23岁时创作,用于纪念他的朋友Bepi Bertagnoli,他在基安帕山谷(Valle del Chiampo)爬格拉莫隆山(Mount Gramolon)不幸身亡。我们唱歌不仅仅是为小人物祷告,还是为众生祷告。
游行结束后,就像所有盛大宴会之后,大家流连忘返,意犹未尽。要不是晚上还有合唱表演,大家一定是会在小镇上探胜寻幽。经过歌曲激情的洗礼,犹如充满了电一样,每个人的步伐和面部表情都起了变化。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82个合唱团缓缓来到停车场,搭乘各自的巴士回宾馆准备晚上的演唱。
晚上我们乘巴士45分钟来到一个比较偏远的小镇,本以为concert会是一个比较大的舞台,实际是在一个比较小的教堂,因为舞台太小,我们只好取消了2首大合唱,保持了4首小合唱,这个小舞台比较适合小合唱。这是音乐节里我们的最后一次表演,指挥和合唱团员都是倾情输出,用心将每一首唱好,实际效果也非常好,得到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音乐节这几天,我们的指挥谈伯年老师带病拼命坚持到6/15深夜11点,当他把东湾女声小组《回娘家》歌曲的最后一个音F收掉 ,他才松了一口气。他已经快80岁了,音乐节的前后五天里,几乎没日没夜,不是演出指挥就是组织我们排练。虽然身处多洛米蒂(Dolomite)美妙绝伦仙境,但是谈老师不为所动,他杯子里泡着药,克服困难、艰难地认真组织我们进行多次排练,教导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唱好每场演出的每一首歌。激励我们必须要唱好音乐节的每一场演出的每一首歌!唯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松弛、愉悦的心情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才会有接下来快乐的旅行!在绝美的自然环境里放声歌唱,这就是歌唱艺术的原始风貌,是歌唱艺术接地气的生命力!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演唱时,感受和感动才会表现得格外的强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