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硅谷

有兴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个人资料
正文

在南京过年(二):中山陵

(2025-02-03 01:05:59) 下一个

上接《在南京过年(一):过年

在南京过年(二):中山陵

大年三十晚上,二女儿提出要去参观Dr. Sun Yat-sen's Mausoleum(孙逸仙博士陵墓),我才反应过来她是要参观中山陵。虽然我以前在南京居住的地方离中山陵很近,但很惭愧被工作和生活压弯了腰,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中山陵的前世今生。这次女儿主动提出要去参观中山陵,显然她是做了功课的。作为在南京居住10年,居住的地方又离中山陵很近,如果对中山陵不熟悉,那在女儿面前就说不过去了。

首先搞清楚了三个中山陵的说法:中山陵确实有三个,分别在北京、广东和南京这三个地方。北京和广东的两个中山陵都是衣冠冢(即放一套衣服,一套帽子,一双他穿过的鞋子),因为广东中山县是他的老家,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后来改成中山县),所以孙中山在广东有一个衣冠冢。北京香山的衣冠冢有苏联提供的一口免费的水晶棺,里面有孙中山的衣服、帽子和鞋。所以说孙中山有三个中山陵。

其次是孙中山遗体被运到台湾的传说:年轻时,因为没有网络,查资料也不方便,有一个说法一直没能得到澄清,即孙中山遗体放在水晶棺里盛放在中山陵最高处的祭堂,蒋介石逃到台湾时,将孙中山遗体和水晶棺运到台湾,所以现在的祭堂中间是空的。孙中山生前曾经说过,自己逝世后,希望能像苏联领袖列宁那样,保留遗体供民众瞻仰。后来因为水晶棺只适合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保存尸体,而南方的气候不适合长期保存尸体,加之技术问题孙中山的尸体在一段时间后面部开始发黑,最后没能如愿,土葬在中山陵。但孙中山的遗愿在社会上流传了4年之多,很多人已经接受了这个说法。当人们看到祭堂里空空如也,就相信了孙中山遗体被运到台湾的谣言。

再有一个传说是孙中山的肝脏最终下落之谜:孙中山先生病逝后,为便于遗体保存,内脏被取出,并将肝脏留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孙中山的病理报告和肝脏切片标本在协和医院被窃,失窃原因至今不明。长久以来,各地报纸、档案类节目以及历史研究者都进行过相关研究,孙中山肝脏的去向一直是个谜。所谓汪精卫、褚民谊等从日本人手里取回孙中山“遗脏”,其实是一场骗局。汪精卫为了显示自己是总理嫡传接班人的身份,模仿1929年孙中山奉安大典,举行一场“异国情调”的“国父遗脏进京安放典礼”。在大批日军的“护送”下,肝脏标本被放置在孙中山的灵柩前。但褚民谊想用总理的内脏作为自己的保命符,私自将孙中山的一部分肝脏切片截留了下來。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汉奸褚民谊被捕,孙中山的肝脏、肝脏切片和腊块标本均被追回,蒋介石下令将之送“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保管。有人说,1949年国民党从南京撤退到台湾时,肝脏切片和腊块标本被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带到了台湾。孙中山的肝脏最终下落至今仍然是谜

大年初一下午,三弟开车带我们到中山陵去参观。刚开到离29年前我在南京住的地方不远的路上,就堵车了,我们看到很多游客在路边人行道上步行到中山陵。用GPS导航显示开车到中山陵停车场要21分钟,步行只要8分钟,于是我下车带2个孩子步行到中山陵停车场,三弟说他不去参观中山陵,慢慢开到中山陵停车场在那里等我们。

下车时,我们很自然地拿着各自的羽绒衣外套。下车后发现外面很热,本想走回去把羽绒衣放回车里,二女儿说:“就拿着吧,说不定等会晚了气温会降低”。虽然夫人一直关照我要让孩子自己解决旅途中各种问题,而且拿衣服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当我提出要帮女儿拿衣服时,她迟疑了一下,忽然很开心地把衣服递给我,一副像满足了我的要求一样神情,然后我感觉她像是在享受被父母的疼爱和照顾的心满意足。

中山陵停车场其实就是服务区,离我当年居住在中山门外南京航空学院的房子很近。这里有各种商店包括餐饮、纪念品,当然还有厕所。另外还有很多旅游公司兜售各种不同参观路线的旅游产品,如美龄馆,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我们问他们如果只参观中山陵,怎么买票?得到回答参观中山陵是免费的,到中山陵入口处(博爱坊)去预约登记,然后排队进入。从停车场到原来中山陵入口处还很远,有付费区间巴士在接送游客,步行要10多分钟。我们和很多游客一样选择了步行,干净整洁的胶木步道上,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中山陵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130平方千米,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主要建筑依次为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另有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经楼、仰止亭、桂林石屋等附属建筑。

中山陵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按照帝王规制修建的大型陵墓,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作品。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24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将“中国现代建筑先驱代表作(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项目,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到了中山陵入口处博爱坊(这是一座三阙门牌坊,中间一阙门牌坊上放置“博爱”匾额)之后,再往里走来到预约登记的地方,那里竖着很多二维码的牌子,我们用手机扫描后发现要用手机实名登记,但只能是中国国内+86的手机号,不能选择其它国家的手机号。询问旁边的工作人员外国人怎么预约?得到答复是要到博爱坊外面的肯德基汉堡店斜对面的游客服务中心去用护照号预约。我们又往回走、来到游客服务中心,他们不用看护照,报上护照号码即可,给我们一人一张带二维码的票,此时离中山陵截止游客预约时间4:30只有35分钟。

我们排队进入以前没有的门岗,走在人头攒动的中山陵的墓道上。墓道长323米、宽约70米。两边青松郁郁葱葱,龙柏莽莽苍苍,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如松柏常青、与世长存。女儿被中山陵的气势震慑住了,问孙逸仙是什么样的人怎么非常受人尊敬?为了让她减少对孙逸仙的生疏程度,我大致讲了孙逸仙曾在美国夏威夷呆过,后来到中国反封建、建立共和、当过3个月短期总统

详细可以看路边墙上的介绍: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州中山市翠亨村,1925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常叫的名字叫“孙文”,比较常叫的号是“孙逸仙”,化名“中山樵”,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是第一个举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后来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到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孙中山生前的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我和2个孩子经常做健身运动,旅游时步行很快,走很远的路也不觉得累。很快我们来到位于墓道尽头的陵门,陵门是一座三拱形石门,陵门顶上覆盖着蓝琉璃瓦,中间稍大的拱形石门的门额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为什么把中山陵建在南京?这是因为孙中山在弥留之际跟身边的人讲:“如果我万一有一天去世了,我希望南京父老能赏我一片土地,让我在南京修自己的坟,以做纪念。因为南京是我革命最先取得成功的地方,在南京建立了当时的临时政府。另外还有一个愿望:我死之后有没有可能不像中国传统那样入土下葬,有没有可能给我搞一个水晶棺,让全国的老百姓可以过来看看我的仪容(像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把列宁装在了水晶棺中保存着,至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列宁的遗体),我也可以看看他们的样子。毕竟革命还没有成功,我死不瞑目,我希望在水晶棺中看着革命的进行”。

穿过陵门我们来到陵门北面的碑亭,碑亭正中的碑高约9定米,用福建花岗岩制成。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那里有很多游客在拍照,我们绕过碑亭,继续往上攀登。此时的台阶变陡,很多游客已经累了,抱怨为什么把陵墓修那么高,累死人了。

我们登上祭堂的平台,在祭堂右边很多游客在排队进入祭堂参观。祭堂仿照北京故宫崇楼形式,重檐歇山顶,蓝色琉璃瓦。三座拱门分别放置阳文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中门上另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阴刻鎏金匾额。堂顶作穹隆状,藻井以瓷砖砌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图案。堂正中有孙中山全身石刻坐像,石座四周刻有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四周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阴刻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及蒋介石、胡汉民书《总理遗训》《总理遗嘱》及谭延闿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祭堂内不让拍照和录像。

中山陵的墓室与祭堂通连处有二道门,刻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及“孙中山先生之墓”七字。室中央为大理石圹,中设长方形墓穴,孙中山遗体以紫铜棺安葬在深5米的大理石圆圹之下,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上面放置孙中山大理石卧像。

我们从祭堂左边出来时,天色将晚,气温降了很多。女儿很欣慰我们带了羽绒衣,这时穿上羽绒衣,倍感温暖。我们站在祭堂外面,向下回看中山陵的碑亭、陵门、墓道、牌坊,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置。

‌中山陵陵墓于1931年全部工程完成,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古式建筑风格,并采用了石料和钢筋三合土,不求奢侈华贵,体现了简朴庄严的特点。‌陵墓建筑依山势而建,从空中俯瞰形似平卧的“自由钟”,象征着“木铎警世”的寓意。

从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暂厝碧云寺到1929年奉安大典这四年多时间里,《奉安大典》记录了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但有许多传说真假参半,给后人留下不少难解的谜团,尤其是“六殓四棺”的故事:

1925年,张作霖给中山先生写了一封信,邀请中山先生北上,商量国家统一、南北议和的事。虽然当时医院已经检查出孙中山患有癌症,不宜于长途奔袭,但这是他盼了多少年的愿望,为了国家能早一天统一,抱着病体,孙中山坚持来到了北京,准备跟张作霖会谈。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还没开始谈判他就先住进了医院,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的医院逝世。逝世当天,他的遗体便被送往协和医院,进行病理解剖并予以防腐处理,于3月15日完毕,并在上午10时举行“小殓”,按照民国礼制,身着大礼服、头戴礼帽、足穿皮靴,然后移入棺内。孙中山生前曾经说过,自己逝世后,希望能像苏联领袖列宁那样,保留遗体供民众瞻仰。因此,在他病故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政府联系,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但“水晶棺”的制作运输尚需时日,只好暂时使用协和医院旧存的一具美式棺木。这具棺木用美国上等沉香木制做,上面有玻璃隔层,可以瞻仰孙中山遗容。这是“第一殓”、“第一棺”

1925年3月下旬,苏联政府用火车将“水晶棺”运来中国,但最终未能使用。主要原因有两个:

(1)苏联专家认为它仅适用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而若在炎热潮湿的中国南方,遗体最多只能保存20年。

(2)由于当时中国医疗设施落后,初期的防腐处理不够理想,孙中山遗体的皮肤开始变黑,等苏联专家来了一看,已经失去了保存遗体的最佳时间了,不可能按照所希望的那样长期保存原先的状态了,使用“水晶棺”已无意义,只能改为土葬。(其实列宁的遗体专家说,大概只剩下了10%是完好的,即头颅是完好的,身体也全都腐烂了,这个水晶棺技术还不完美)。水晶棺尽管未用,仍应算作“第二棺”

孙中山灵榇按原定时间于4月2日移往碧云寺,放入金刚宝座塔的石龛内。同时,又由协和医院另外制作中式新棺。4月5日清明节,有关人员打开美式沉香木棺,将孙中山的遗体用中式新棺重新装殓。这具棺椁为楠木材质,内壁用耐腐蚀的铝材制作,棺内满盛福尔马林药水,浸没遗体,以达到防腐的目的。棺椁上部装有玻璃盖罩,以便观察内部情况,其上再覆盖楠木棺盖。装殓完毕后,重新放回石龛内。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二殓,中式楠木棺为“第三棺”

中山陵的修建,是当时的国家大事,国民党人制定了非常严格的4年建成计划,还进行了招标。计划把中山陵修好,再把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1925年的中国还没有达到形式上的统一,东北易帜那是两三年之后的事,北京那时还是敌占区。两年之后,蒋介石开始北伐,势如破竹,北伐军很快就要打到北京了。北洋军阀越打越惨,张宗昌跟张作霖说:“为什么咱军队打不过蒋介石那帮人?就因为孙中山这个遗体在罩着他们”。所以张宗昌命人准备把孙中山遗体毁坏,这个消息被当时的国务总理熊希龄知道了。他马上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保护孙中山遗体的人,让他们连夜把孙中山的遗体转移,不能让张宗昌把中山先生的遗体毁坏。

1925年到1929年那段时间,中国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战乱,北京西山一带治安不好,常有散兵滋事捣乱。当传言说张作霖、张宗昌认为孙中山停灵的地方风水好,以致北伐军连打胜仗,因此只有焚尸方能破解时,守灵人员紧张万分,同时,“少帅” 张学良从杨宇霆的通知下得知自己的父亲竟然要做“秦桧”之事时气愤不已。他与孙科私交甚密,对孙中山极为仰慕,于是张学良费尽力气找到父亲张作霖,劝说张作霖不要做这等“罪事”。张作霖终于勉强答应,但他告诉儿子张学良:“我已授权张宗昌,战场上再败就毁坏孙中山遗体”。张学良急忙给张宗昌打去电话,但电话一直没接通,无奈张学良只能找到守灵处的主任李荣等,商议出计策:故意散布传言,让人以为孙中山的遗体已经不在碧云寺了,以此转移视线。于是就有了孙中山遗体的第三殓和第四殓:1927年11月26日凌晨2时半,守灵人员秘密地将孙中山的遗体从楠木棺(即“第三棺”)移入美式棺(即存放在中法中学的沉香木美式棺,前面所说的“第一棺”),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三殓。1928年初夏,张作霖败退东北,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6月7日,守灵人员将孙中山遗体重新移回楠木棺(即“第三棺”),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四殓。孙中山遗体的第三殓和第四殓可能不是真是的。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开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时,孙科与协和医院的史蒂芬医生来到碧云寺,在守灵人员协助下,将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内的防腐液放净,史蒂芬医生将遗体揩净后用白色绷带包裹周身,然后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暂时重新放回石龛之内。这是“第五殓”

1929年5月22日晨7时,迎榇专员指挥守灵卫士将灵榇移到金刚宝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觉殿。8时许,宋庆龄等人赶到,由史蒂芬医生及助手、护士将遗体以白绸裹缚,并为孙中山理发、更衣。在宋庆龄等家属的守视下,由孙科等人将遗体移入另一具新棺:特制的美式铜棺(这具棺椁是1925年决定将孙中山土葬之后,治丧处特地向美国订购的,早在1925年8月便已运抵上海,存放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内,1927年5月转运至南京,1928年12月运抵北平)。这是孙中山遗体的“第六殓”、“第四棺”,11天后即1929年6月1日,这具承载孙中山遗体的铜棺安置于南京中山陵。

参观完中山陵,我们没有乘车,而是从另外一条新建的柏油马路来到停车场,坐上三弟的车回到酒店。我和三弟分享:这次参观中山陵和上次30年前参观的相比,游客多了几百倍,但感觉中山陵没有以前那么大了,没有走一会就到顶了,记得以前要走很长时间。同时也让我想起上午我带2个孩子参观原来我们住在南京楼房时,也是感觉非常小,那曾经骑自行车走过的道路看起来比以前短和窄。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