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人死后还有生命,也没有证据表明人死后没有生命,意识是人类完全不了解的一个领域。在众的多可能性中,也可能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以人类目前的心智进化水平而言,尚且达不到理解“意识”的程度。也许若干年后的将来,人们心智进化很多,技术发达,可以设计出“意识测量仪”一样的仪器来测量意识。
多数科学家现在的看法是,意识(或称做灵魂)可能只是大脑的一种综合功能,而不是少数科学家认定的是一些少数神经元的活动和化学物质的交换与反应。灵魂(意识)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有生命的活体中,主要是大脑,当生命停止后灵魂也就消失了,因为神经的活动和新陈代谢如同其他组织器官的活动一样也都停止了。
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列宁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机能。”
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进化论者都否认生命停止后灵魂的存在。
但唯心论者认为灵魂可以独立于身体存在,并对此进行了论证:人有自我意识的特征,“我”不是身体。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由数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物质元素人人相同,不能起到分别你我的作用。但事实上每个人的“我”各不相同。既使是双胞胎的兄弟,虽然是由同一个细胞开始分裂而成的,但他们的人格也是不同的。因此人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却因里面的灵魂不同而表现出各个不同的自我意识和性格来。如果“我”就是身体,若有人因车祸失去部分肢体,则这个“我”也必将随之失去一部分了。但事实告诉我们,肢体残缺的人“我”仍然很完整,不会变成半个“我”或“他”。这说明身体跟灵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的肉体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旧细胞不断死亡,新细胞不断产生,原子,分子,每分每秒,都在不断的更新和死亡,全身细胞大约七年一换,但里面的“我”始终如一(生理学表明,就是脑细胞也在慢慢地更换)。所以人的八十岁时的身体跟十岁时的身体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已经更换过十多次了,但里面的“我”却是同一个“我”,老年人还常常喜欢回忆自己年少时的光景。这说明人里面的“我”有一个恒久不变的基础,跟渐渐更换改变的肉体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由此我们还可以推想而知,一旦身体死去,里面的“我”仍将依然顾我,这便是灵魂的继续存在了。灵魂的归宿:美国太空火箭之父范伯朗博士说:“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已经全然确立了,我也相信灵魂不灭定律”。人死了,其实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变成了另一种存在形式。正如蚕蛹变成了蛾,人死后也会变成另一种属灵界生存形态,这种形态是现世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正如在地上爬行的毛虫并不知道自己后来竟会变成蝴蝶,且飞上天空的情形。
生命的本质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灵魂依赖身体而展示生命,结束了这个身体,必然会结合其它身体而成就另一个生命。
以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生命停止后灵魂的存在表现得黑白分明非常对立的观点:人死后无灵魂和人死后有灵魂。那么有没有介于这两者之间或之外的第三种灰色情况呢?有!这个就是“天人合一”,整个宇宙一体,像一个“超人”,单个星球只是“超人”身上的一个细胞,单个人或动物,只是“超人”身上细胞的一个分子甚至原子。深林大火只是地球的新陈代谢,客观规律包括各种定律和理论本来就存在,是人类发现它们而不是发明了它们。人的生命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而是“天人合一”的维系在一起的。
人究竟是什么?人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人类祖先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同一颗种子。人类就是一颗大树,之后产生许多不同的分支,每个人就是许多细小分支和树叶。如果把时间压缩成一念,所有人本来就是一体的,就如同一颗树上的所有叶子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的误区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而担心个体生命结束后自己的情形。就如同大海面上的一个水分子,担心它蒸发后会发生什么事。但如果考虑整个人类一体,个体的意识还是会回归到人类,就像大海是一个整体一样,蒸发到水分子还是会回到大海。虽然人来自于一个微小的世界,但人却有表达无限的本能,即超空间性。当我们听到一个遥远的感人的故事,我们会为之感动,听到一个遥远的不公平的故事,我们会为之气愤。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当进入“空性”或“空无”时,即与宇宙同体,万事万物归于1,由1生万事万物。
如果用阿沙吉欧力的心灵结构模型把人群画在一起,就会发现除了集体潜意识是连在一起的,高层自我也是连在一起的,是通向更高的境界。很多禅修的人突然觉悟是什么感觉?就是和灵性教诲中“众生一体,同归宇宙”和“外面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即自己就是宇宙是一样的。
当你活在当下,保持纯然的觉知,就已经与真我同在了,随着累积的活在当下的高等能量越多,能量累积到某个临界点,就像量子跳跃一样自然发生,然后你会踏入“真我实现”的境地,全然地体会那难以言说的奥秘:“莫名的,就感觉平淡了,放下了,说不出的那种感觉,像一种解脱”。
金凯利的觉醒:这位著名的喜剧演员神奇的经历简直就是他饰演的《楚门的世界》的现实版本,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我醒来,我突然明白了,我明白思想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我突然觉得我是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思想,我想知道,‘是谁’意识到‘我在想’。突然,我被抛到这个神奇扩张性的自由解脱感觉,从我自己解脱,从我的问题解脱,我看见更大的我,大于我的身体,我是所有事物和人,我不再是宇宙的一个片段,我就是宇宙……”
阿米埃的秘密日记里提到:“有一回夜里,在北海荦确的岸上,我仰卧沙滩,游目于天河,那时我像是能手扪星辰,拥有无限!在神圣的瞬间、出神的片刻,思想飞越世界,以海洋般广大、安静、深沉的气息呼吸,与苍穹一样澄清无根这是不可抗拒的直觉当下。我觉得自己与宇宙一样大,与神一般宁静……”
台湾的催眠大师廖阅鹏老师曾经分享过这样的高峰体验:“多年以前,我在静坐时,忽然整个人的身体感觉完全消失,融入无边无际的喜悦中,好像一粒水分子满入了海洋,与宇宙合一,却清清楚楚觉知自我的存在。那时候,我感觉众生一体是如此明明白白,人类应该相亲相爱,宽恕并爱你的仇敌是不言自明的平常事啊!虽然这美妙的境界只维持了一夜,却成为影响我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可以说,那一夜,我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以上这些感觉就像人身上一个智慧较低的细胞突然和人的大脑或意识联通了,对细胞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感悟!宇宙是一个整体,各个星球如同一个个细胞,靠万有引力或其它我们未知的力和规律维系在一起。
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巅峰体验都提到了类似“天人合一”或“天地合一”。
17世纪欧洲著名诗人约翰邓恩(天主教徒)的布道辞:“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伊斯兰教的苏非派亦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认知的,但不同的意识层次,投射不同的视界及认知。世界上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类:
(1)理性的知识,可以通过审视和论证获得。
(2)情境的知识,由理性通过感官及感觉获得,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知晓。
(3)神秘的知识,在理性之上,非理性所能触及,只有信靠交托更高层面的存在才能一睹真神面貌。对苏非派而言,经验真主是最高的智慧,只有体验最高意识的状态,精神与之交融,才能获得这种“真知体会”。苏非派宗师和神秘主义诗人鲁米,最先把旋转用于静心修炼中,相传他在连续旋转了36小时后成道。旋舞是一个透过强烈的力量来打破、放空人们的制约的过程,旋转的人成为真实的自己而不停旋转的时候,就会浸染在无边无际的空性的芬芳中,一根顶天立地的能量柱子被激活,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是天地的合一。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35岁那年,悉达多在一颗菩提树下打坐,连续七天七夜,他总结了过去的经验,终于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号称释迦牟尼,意思是彻底觉悟的贤者,我们也称之为佛陀。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没有了时间限制,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爱因斯坦认为“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甚为可悯!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祟,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佛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
个体的看,每个人都会觉得一生太短,短到如果没有轮回转世简直不合理。但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所以不会有六道轮回,意识不会转为另一种属灵界生存形态。如果用能量的概念就可以把意识和物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认为:“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样东西,但实际上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灵性和肉体并非毫不相干,因为物质即能量,有形无形都是不断振动的能量,两者的区别在于振动频率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意识或不同形式的物质。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动组成(宇宙能量都是以波的方式传送的)。在肌体老化后,意识以“波”的形式和以我们尚且不能理解的方式离开肌体,和以我们尚且不能理解的方式暂存在宇宙间,且不分你我。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时间的长河那么长,我为什么偏巧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世界上,以前多少亿年和我没有关系?以后的多少亿年也和我再也没有关系了?人们凭什么就该认为,这种“自我意识”不会在将来某种情况下再次产生?很可能在我“这辈子”以前,我也曾以别的形态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同样可能在“这辈子”结束之后,我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全新的形态认识到了自己。倘若是真,那么在两次“自我意识”产生的间隙,会由于不存在有意识的个体而变得像一瞬间那样快,就是说人一死应当就马上会变成一种新的自我意识的形态继续存在着。这两次自我意识的产生可能会隔上万年,而从“我”的主观角度来讲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因为在缺失自我意识的前提之下“我”不可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同时也不可能感受到“身份”的观念。我们姑且把这种“自我意识”称之为灵魂。而现在的我死后,仍将诞生出不同的新生命。届时,它们慢慢成长起来后便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那便是未来之我。而那个未来的我也同样会思考:“生我之前我是谁,我去之后谁是我?”“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如此循环往复,灵魂永生。生命一旦形成,便又开始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成熟、强壮、衰灭(生理不是身体,身体仅代表肉体躯壳,生理含有同宇宙万物的对应关系,身体只是生理的一部分)。既然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意识”也是不灭的,就像水一样,会暂时消失(蒸发了),但还会循环,下雨回来。在地球上,水分子的总数是变化不多的。“意识”的一种形式或我们姑且叫灵魂,在地球上也是不会减少的,她还会回到一个有机体上,她之所以很少能记起前一生的记忆,是因为记忆主要是潜意识,是“意识”(姑且叫灵魂)之外的东西,不是因为喝了孟婆汤。就如蒸发后的水,重新回到地面时,很少能带着以前的味道。新的生命犹如春雨,抛却以前所有的烦恼和爱恨,获得新生,重新来过。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我即众生,众生即我,灵魂永生之后,就知道应该去除“我执”和“贪、瞋、痴”。就应该提高天性,即多接通高层潜意识。抑制禀性(如一些不良的情绪:怒、恨、怨、恼、烦)即低层潜意识不好的部分。改善习性(是后天教育、社会影响养成的习惯,习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在生命过程中,身体只占10%部分,精神领域占90%部分。但如若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下丹田),大脑内上丹田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就很难修行那90%的精神领域。努力锻炼成一个好的身体,提高丹田之力,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提高精气神和提升身心灵,才能走出整天重复的低能量阶段,才能感悟到生命的高级境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活在当下,不必担心生命结束后的状态,像不必担心宇宙会哪一天结束一样。
生命的组成 | 身 | 心 | 灵 |
精气神 | 精 | 气 | 神 |
商数 | 体商 | 情商 | 灵商 |
丹田 | 下丹田 | 中丹田 | 上丹田 |
生命的比例 | 10% | 30% | 60% |
生命的内容 | 饮食,娱乐,本能 | 思想,意志,情感 | 直觉,感应,灵性 |
俄国的列夫•舍斯托夫在他的《无根据颂》中提到,哲学家们颂扬心灵的宁静,把它当做我们生存最高尚和最有价值的目标,可这样一来,动物理应成为我们的理想,因为在平静无波这方面,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好。我们不妨去看看正在吃草的绵羊或奶牛,它们既不回忆过去,也不憧憬未来,完完全全活在当下(现在),只要有一块好牧场,就能使它们完全满意了。
心灵的宁静是针对大多众生而言,舍斯托夫对于小部分精英来说,是要提高精神境界。但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有潜意识,人还多一个“意识”,潜意识和意识这两个心理的相互作用,使得人有数之不尽的烦恼,内心永远无法达到植物般的宁静。欲望和虚荣的病态和扩张,可以迷惑未成熟的心智,可以泯灭内心的良知,可以扭曲人性,可以压制亲情,最终酿成一个又一个悲剧。有一个悲观的说法:这世界上,最黑暗肮脏的,永远不是越来越差的环境,不是城市贫穷角落的沟槽;不是经久不用的房子的边角,也永远不是枝叶山顶上堆砌的灰尘,而是人心。为什么当今世界有那么多的混乱和悲剧,就是因为许多人不理解他们自己心理的这两种意识的相互作用。如果这两种意识能一致地、和谐地、同步地合作,你肯定会经历健康、幸福、平安和喜乐,不会有疾病或悲剧产生。
哲学家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表示,所有投生于肉体的灵魂,如果是依照正义而生活的话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命运,若不依正义而生活的话,命运就会较差。欲望将人拖向尘世,拖向原始;但理性则使人无限向上层攀升,接近上帝。
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意识可以选择,人生在于不断地选择,坚强的意识,和潜意识高度吻合。实际上它追求的效果是将潜意识和意识同时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以达成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和谐。意识和潜意识必须一致,你的潜意识将你的真实感受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你的潜意识总是接受占主导的念头,所以,占主导的念头应该是积极的、富裕的,而不是消极的、贫困的。心理困扰和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即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错误的“信念或观念”会导致错误的“行动或策略”。一味地追求物质,就成了物质的奴隶,不必炫富。一个到养老院的老人,发现以前拼命追求的东西,根本带不到养老院,给子女看不上,丢了可惜,才发现身外之物根本不需要太多。不知道自己的客观需求,物质欲望高,常常“想要的”高于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些人到自助餐吃饭常常会吃得沟满濠平,过多的食物超过身体的需求就是毒药。英国伦敦著名的汤普森急救中心的搂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追逐会增加人精神的负担。坦然接受生活的任何状态,没有绝对幸福的状态,不要攀比,你所认为的苦难状态,也可能是他人努力向往的甘甜状态。适度的勤劳是为了和万物一起快乐地享受生活,过度的勤劳,就是想获得不该属于我们的东西,结果可能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
生命的深层意义,常在于诱惑丛生中,保持真我。不恋世间纷扰,于心灵躁动中,趋向澄静,不眷凡尘浮华。人生的精彩,不是你铭记多少,而是你能淡忘多少,唯有边走边弃,才能走得更远。
这就是“意识”之歌:《再别今生》
朦胧的我走了,
正如我朦胧的来,
我朦胧的回忆,
回味潜意识里的记忆,
天伦与人伦之乐,
是夕阳中的情怀,
亲朋好友的爱,
是世间终极礼物。
名利如过眼云烟,
身外之物如同浮云,
中年后运动少体质差,
偶尔晚睡便脸面无华。
后悔没能提早慢跑,
养生练功益寿延年,
年轻时身体健壮,
吃嘛嘛香晚睡也刚。
忆往更年轻的时代:
童年的岁月悠长,
情窦初开又充满活力,
再度少年恍如此生不老。
但我不能此生不老,
潜意识调动肌体所有能量,
和我最后一次配合,
作肌体枯竭前的回光返照。
朦胧的我走了,
正如我朦胧的来,
作别肌体中的潜意识,
不带走一丝记忆。
参见《谈谈“潜意识”》。(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5504/201906/8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