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人们在某种损害性的原因作用下,导致的代谢紊乱(或中医认为的阴阳失去平衡)。尽管疾病会有各种不同的症状,但可将疾病分为三类:(1)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2)脏器类疾病、(3)免疫系统类疾病。
古人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横隔膜之间为肓,膏肓之间,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病入膏肓,形容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如今有些癌症已经能够被医治,但还是有许多奇怪的病或疾病晚期在医学界无法医治,犹如病入膏肓。
《黄帝内经》中将医生划分为“上工”与“下工”两个等级,“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 指的是普通的医生。“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在疾病发生之前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当一些疾病有苗头出现的时候,要及时觉察、及早治疗。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司马迁作《史记》还专门为扁鹊立了传,可是当魏文王问他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时,扁鹊却认为自己远远在两个兄长之下:“这是因为长兄是在病人疾病的症候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把疾病除掉,由于一般人还不知道自己有病,觉得他没有做什么事,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播出去。二哥则是在病人的疾病还仅仅出现在肌肤表层的时候就把疾病除掉了,一般人对自己病况不以为然,以为他只能治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则是在病人疾病危重的时候才去救治,一般人常见我施行大手术而让病情有了好转,疗效对比明显,所以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虽然名气要比两位兄长大得多,但医术却不及他们”。可见扁鹊推崇的是“上工治未病”,同时也指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对“上工”不以为然,不按规律预防疾病,等到生病或病情严重时才引起注意或重视,且过后常常好了伤疤忘了痛。
怎样防止生病?人们常常防病在衣食住行和锻炼身体等对疾病影响只占20%,而忽略心理和灵性对疾病的影响占到80%。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总结了一系列的防病措施,包括:“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心神不安,性情急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其实人人都可以做一个“上工”,但很多人做不到,是因为人性的弱点和人们的误区:没有开悟,很多人情商和灵商不高,不按规律预防疾病,放纵自己,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甚至等到病入膏肓时,悔之晚矣。
第一节、一个人得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智慧不够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一般普通人,早就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跟随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安然无恙。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一般人把病根只归结为人体内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着重强调身体对病根的影响,这就是“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们最容易忽略、最不容易找到、也是最难解决的病根却是由心理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人所有的病本质上都是心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黄帝内经》这部宝贵著作中,反复强调的就是身心的相互影响。一个人如果在心性里面有“怨、恨、恼、怒、烦”的负面的情绪,不仅使得人们不快乐、不健康,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疾病缠身。人身上所有的疾病,几乎都与这些负面情绪有关。尤其是脏器类疾病与负面的情绪直接关系: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这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医把人的五种情绪(怨、恨、恼、怒、烦)叫做五毒。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病由心生》(《How To Live 365 Days A Year》),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内科医生,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这和《黄帝内经》把“疾”和“病”区分开来是一个意思。“疾”和“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疾”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病”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想要除“疾”,用外在的方法就行了,但是想要去“病”,就得用内化的方法,尽量把心里面的绳扣解开。这就是“形而中者谓之心”。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快乐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靠控制意识来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是不可靠的(这就是所谓的“装”快乐),而是通过智慧和修行获得潜意识心理范畴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自动的,自然的积极、快乐情绪。提高情商和灵商就可以提高智慧。
第二节、人体的身、心、灵(性)对疾病的影响和预防
清末有一个叫王凤仪的先生,通过精通《黄帝内经》和对清朝时代的生活中的仔细观察,以及客观正确的归纳总结,悟出了疾病的终极秘密:身、心、(灵)性的能量级别关系,即身体本身对疾病的影响只有10%、心理部分对疾病的影响30%、(灵)性部分对疾病的影响60%。(灵)性部分指的是天性、秉性和习性。天性是真我的纯阳善性,禀性是恶而不善的,习性是后天教育和环境的习惯养成,习性有善有恶。禀性主要是人们的负面情绪“恨、怨、恼、怒、烦”。天性像太阳一样,禀性像乌云一样。人的身体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生命。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滋养照射身心,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生长。身心得不到天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在生活中我们称那些情绪很好的人很阳光,称不开心、负面情绪的人像乌云一样阴沉着脸。考虑到现代人的晚睡和各种加工食物对身体的影响,人体的身、心、灵对疾病的影响比例应为20%、30%、50%。
人的身体是由身、心、灵组成的,如下表对应精、气、神等关系。
生命的组成 |
身 |
心 |
灵 (性) |
生命的特性 |
低层潜意识,本能中心 |
情感中心 |
天性,禀性,习性 |
精气神 |
精 |
气 |
神 |
商数 |
体商 |
情商 |
灵商 |
丹田 |
下丹田 |
中丹田 |
上丹田 |
疾病影响 |
20% |
30% |
50% |
生命的内容 |
饮食,娱乐, |
思想,意志 |
直觉,感应 |
哲学方法 |
形而下学 |
形而中学 |
形而上学 |
对于身心灵所对应的具体的哲学方法:形而下者谓之器(身),形而中者谓之心 (形而上下之间谓之心),形而上者谓之道(灵)。
(一)灵(性)对疾病的影响和预防,形而上者谓之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性本善和性相近指的是天性都差不多善良的,习相远指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而荀子不同于孔子的出发点提出:“人之初,性本恶”,这里的性指的是禀(秉)性,是来自人的低层潜意识和遗传的本性。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扰乱人体的活动规律,严重时造成对身体伤害。秉性主要指“怨、恨、恼、怒、烦”,也就是佛学里常说的心中的五毒(贪、嗔、痴、嫉、慢),是我们自己的心魔,影响到人体上丹田的力量。容易生气、愤怒,不仅坏了心情,还会引发很多健康问题。
有些体质差的人对有些食物过敏,即身体消化系统对这些食物排斥。有些人偏食,会使得营养不均衡,严重时会伤害身体,使人得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虽然食物的负面影响和秉性的影响一样: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但如果不是长期的坚持一样的偏食,一次的偏食、有毒或过敏食物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最多为三天,而秉性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一生一世,这也是为什么秉性对疾病的影响占到50%。
怨是不满意的、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埋怨的情绪。怨伤脾胃,如果杜绝了怨气,就可以杜绝脾胃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因为怨,才出现了恨、恼、怒、烦这些次第的情绪,身体诸多疾病,都因此而来,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怨人可能会伤到别人,但肯定会严重伤到自己,怨人是拿别人的错误惩伐自己。怨恨会慢慢吞噬人的机体,癌症是一种由长期埋藏在心的怨恨所导致的疾病。“怨”是一个原始的滋生因素,把“怨”堵住了,其它四种情绪就没了基础。
为什么会产生“怨”这种情绪呢?这是因为人没有认识到天人合一、众生合一,对自我看得比别人大、比别人重,是自私,是对自我的执著(“我执”),没有足够的智慧,生活在一个“小我”里,总觉得自己有理。遇到问题,不找自己的原因,而总是朝外找别人的原因。如果能把自我铲除掉了就是无我,无私,就是空,就是佛教所说的“菩萨”了。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如果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就是“我”所认为的失败,所以“我”就会痛苦。王阳明说过:“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过多的欲望是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没有智慧的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另一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快乐。
胃和情绪的关系很亲密,当人的心情愉快,食欲也会大增,心情不好,想吃也吃不下,所以有“气饱了”这一说。还有种说法:“亲不亲,胃知道”。甜言蜜语对脾胃都有好处,好朋友可以分享吃的东西,不嫌弃对方吃过的东西。尤其是恋爱阶段,一个碗里搅勺子,不分你我。但一旦分手,就产生怨气,伤了脾胃,嫌弃对方吃过的任何东西,甚至连口味都变了,嫌弃对方爱吃的东西。
多数情况下,情绪生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相对亢进。生气就像是一场“地震”,在不知不觉中“震裂”了人们的身体。关键是这些影响不像过度的剧烈运动受伤是短时间的,这些情绪的影响会驻留很久,甚至很多年,以至要用催眠术来去除心理阴影。人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睁开眉下眼,咬碎口中牙”。愤怒使得人身体的低层潜意识浪费很多能量,撕扯着身体,例如,在发动防御反应时,会出现瞳孔扩大、出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骨骼肌血管舒张、皮肤和小肠血管收缩的交感活动的改变,这些都是低层潜意识重新分配各器官的血流量,使骨骼肌在格斗或逃跑时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身体的低层潜意识就像没工夫管肠胃了,自然就吃不下东西了。
但在某些情况下,愤怒的结果也可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相对亢进,如食物性刺激可增强消化液分泌和胃肠道运动。就是生气时反而吃得更多,“愤怒的吃货”就是这么产生的。很多胖子不是因为心宽体胖,而是常常愤怒吃得多引起的。
“暴脾气”是心血管的定时炸弹,当人暴怒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或冠状动脉痉挛,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使得人脸色发青(含氧的血是红色,缺氧的血是青色,如静脉回流的血),喘不上气,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甚至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引发猝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死了”。
肝脏不好时,要反思是否有:愤怒,仇恨的情绪?仁能养肝,仁则长寿,是指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妄动肝火的。肺脏不好会导致皮肤不好、鼻子不好,反醒自己是不是经常有:悲伤,恼怒的情绪。心慌、心脏不好时,反醒自己是不是经常有仇恨的情绪:生活中,为了一点点小事争吵,或者是斤斤计较,常常记恨于心。肾脏不好时,反醒自己是不是经常有:恐慌,惊恐,烦恼的情绪。
1996年初我来美国到2002年的6年期间,工作比较轻松,同事关系融洽,家里只有一个小孩,生活充满了乐趣,这段时间很少生病。2003年后工作上比较紧张,家里连着新添2个小孩。经过5年的紧张工作和紧张生活后,脾气逐步变差,经常指责、抱怨同事。2008年到2013年那5年时间,常常生病,家里不管哪个人感冒发烧,我都会跟着中招。北加州白天和早晚的气温相差较大,我衣服始终穿得厚,白天室外温度比室内高很多,周末经常穿梭于室内和室外,从外面回家时内衣常常会湿透了,若不及时换一件干的,就很容易感冒发烧。以前以为是体质差,引起的脾气差。在医生的劝说下开始锻炼身体,打太极,游泳,去健身房,可是由于锻炼时出汗,锻炼后若不及时换干衣服或洗澡,风一吹就很容易感冒发烧,显得弱不禁风。最严重的一次是2013年春天发烧卧床将近一周,最后快要皮包骨头。2014年初公司搬到莫干山( Morgan Hill)城市,开车上班非常通畅,虽然距离离家远了一些,但开车时间缩短很多。看到对面反方向的车像蜗牛一样堵车严重,我们去公司一路通畅,同事大家一起心情大好,大家都想不到以前工作中心堵的感觉是由于路上堵车引起的(我很明显地感到心口没有以前那种堵堵的感觉,好像中丹田的力量提高了一样),同事之间都变得比较宽容,岗位责任感逐步提高,效率也随之逐步提高。公司气氛也像一个家庭氛围,同事间互相指责少了,大家的计较也就少了,怨气也就少了,信任度也就大为提高,工作压力也就小了。最近几年很少有愤怒的情绪,计划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贪婪,个人得失计较少了,去掉和放下很多不必要的追求,工作兴趣提高了,跑步锻炼也能持之以恒了。近2年从没有感冒发烧过,并且从去年夏天和秋天开始都是穿了T恤上班,而之前很多年上班时因室内空调,我都得穿长袖和一件薄的夹克,常被一些同事笑话说我像中国的婴儿,总要带点暖。没想到公司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像偶然改变了“风水”一样,改善了大家的心情,也改善了大家的健康状态。
上大学时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教授,整天忙于工作,从来不锻炼,身体虽不强壮,但一直神采奕奕,很少生病,有些还看似仙风道骨。这是因为他们工作是乐在其中,很少有怨言,一直心情舒畅,控制住了秉性,所以才身体健康。后来发现一些大师们身体都很好,以为成为大师是一个偶然的概率,他们的先决条件是要身体好、行业才能好、哲学好、智慧好、运气好,才能一路过关闯将走来,任何时候如果身体不好了,就无法前行,成不了大师了。现在才知道其实是大师们能控制秉性,养成良好的习性,放下很多包袱,提高了智慧,才能一直保持身体健康。“吉人自有天相”,他们天性得到充分发挥,且在潜意识心理领域中,积累了很多技能,方法,客观规律和真理,精神和灵魂得到了升华,人的品质也得到提高!在他们喜欢的行业里,有兴趣地努力工作,德艺双馨,成为大师和身体健康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二)心情对疾病的影响和预防,形而中者谓之心。
形而中学实际上就是“心学”。主要表现于道德、宗教、艺术、认知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的价值观。心对应的是中丹田,中丹田特异之处是前后均有通至体外的通道,前出口处为膻中穴。心和情绪有关,七情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心理反应,以内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七情过激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又因心藏神而为脏腑之主,故情志所伤,必然首先影响心神,然后作用于相应脏腑,导致其精气代谢失常、气机逆乱而发病。见下表五志中:恐伤肾,如胆小的人吓得尿裤子。很多疾病,胆囊炎,肠炎等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有些人退休后心情不好,很快得病,其中一部分人没两年就死掉了。硅谷一个叫美信(MAXIMUM)半导体芯片公司的创始人,做了很多年的公司总裁,几年前被董事会撵下台,气得退休到夏威夷享受生活,结果非常可惜,刚离职一年多就死掉了。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味 |
酸养肝 |
苦养心 |
甘养脾 |
辛养肺 |
咸养肾 |
五味 |
太辣伤肝 |
太咸伤心 |
太酸伤心 |
太苦伤肺 |
太甜伤肾 |
五毒 |
怒伤肝 |
恨伤心 |
怨伤脾胃 |
恼伤肺 |
烦伤肾 |
五毒 |
贪 |
嗔 |
痴 |
嫉 |
慢 |
五志 |
怒伤肝 |
喜伤心 |
思伤脾 |
悲伤肺 |
恐伤肾 |
五常 |
仁 |
礼 |
信 |
义 |
智 |
有毒或过敏的食物对人体的影响通常最多是3天,病毒感染如感冒发烧,就算不吃药,通常一个星期左右就好了,但心理情绪的精神创伤,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宣泄、释放和安抚,这种痛苦的情绪就会在心里形成一个个心结。如果不解开这些心结,那么一生一世它都会在心灵深处存在,永不消失。当事人也许会以为自己忘记了,但是潜意识不会忘。这些痛苦的心结会以各种形式来影响个体,使个体的行为、情绪感受不受意识控制,会表现为身体不适以及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出现症状却查无病因,就要从心理上着手分析,如失眠、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积极情绪有助于免疫功能的提高。消极情绪会破坏、损毁人的免疫功能。要转苦为乐,就需要回归感恩、包容。当感恩心生起时,人会趋于快乐。相反当嗔恨心生起时,人会趋于痛苦。古圣先贤告诫我们,仁能养肝 ,义能养肺,礼能养心,智能养肾,信养脾胃,仁义礼智信就能对治贪嗔痴慢疑。这些都是因为仁义礼智信会产生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免疫功能,而贪嗔痴慢疑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免疫功能。
小时候注意到一些大户人家,有许多家规:吃饭时不要讲话、更不能大声吵架或生气。洗碗后一定用干布将每个碗擦干(不让细菌滋生)。这些家规像道德一样,起到积极作用,使得家人很少得病。所谓的家族遗传其实主要是原生家庭里弥漫的负面情绪对心理的影响和不良生活方法的传承,并不全是基因的传承。最著名的家规要数“钱氏” 家训,使得钱氏家族培养了很多健康的人才。
黄帝曾经向天师岐伯请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了解养生的道理,所以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乱的生活中。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精神,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上古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是朴实。对这些朴实的人民来讲,嗜欲又怎能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论也不能扰乱他们的心态,无论是愚笨的、聪明的、或者是有才能的、能力差的,都能追求内心的安定,而不汲汲于外物的获得或丧失,所以能符合养生之道。因此,年龄都超过一百岁,但行动不显衰老,是因为他们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才能避免身体受到伤害的缘故啊。”
(三)在身体方面,对疾病的影响和预防,形而下者谓之器。
(1)提升丹田之力。身体的健康状况用体商表征,体商主要体现在下丹田,下丹田是身体的“源泉”。下丹田不是什么器官,它其实是像打气筒活塞一样的横隔膜用力时合力的中心(矢量的中心)。通过呼吸引导内脏下行,填充至小腹位置的这种方式称之为“气沉丹田”。在发劲时,可以起到重心下行,使劲力扎实的效果。而所谓的“在意则灵”,是用意识去引导“横隔膜”的升降,使其主动运动,带动内脏进行上下的位移,并且因为“横隔膜”富有弹力,所以可以做到“内脏惊起惊落”,从而使得劲力能够连续不断,形成了以内带外的运动方式,这在“狗吠”的时候最能表现出来,在“横隔膜”处有剧烈的颤动,并且腹部也随之颤动起来!这样的运动方式更有冲击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唱歌和跑步分别列为健康和长寿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因为这两个活动都是充分运用和锻炼了横隔膜,都是用腹式呼吸,让横膈膜上下移动,提升丹田之力。
(2)学会腹式呼吸。良好的呼吸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增加身体的氧气供给,净化血液、强化肺部,还能稳定核心、提高动作效率预防下背腰痛(80%腰痛的人都存在呼吸问题,呼吸不好的人跑步时小腿会容易疲劳)。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横膈膜是向上膨隆的薄的横纹肌,封闭胸廓下口,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吸气时横膈膜会放松且自然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不是胸部膨胀。吐气时腹肌搭配横膈膜的收缩使得横膈膜上升,用力收腹可以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腹式呼吸的重点是呼气,有一个歌唱家教腹式呼吸时指出要点,把肺腑的气已经排完了,感觉是真空了,再使劲收腹使得横膈膜继续上升,尽可能多排出肺底部的二氧化碳。当呼气做到位时,吸气就很容易到位,因为吸气主要只是腹肌和横膈膜放松即可。跟着师傅练功时,要求我们舌顶上腭(任督二脉在嘴巴处断开,把舌尖轻轻贴在上牙龈上,用于连接任督二脉,使气息在周身流转循环),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呼吸要细、深、匀、长。呼气时收腹且橫膈膜要能用力提升3厘米(公分),且能让2米之外地方能感到气动,可见呼气的在练功中的重要。腹式呼吸时橫膈膜与肋间肌肉负担了80%的呼吸作用,由下图可以看到,橫膈膜与肋骨会让腹腔扩大(吸气)或缩小(吐气),用橫膈膜呼吸,就能将空气引入腹部,增加空气进入肺部的容积,也因为增加了腹腔的空间,胸腔的起伏也会较小,进而将氧气引入肺部的深层。横隔肌会下降,腹压增加,感觉好像是空气直接进入腹部,这时若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觉手上下微微抬放。这种运用深层肌肉的呼吸方式,也能反过来锻炼到横膈膜肌肉和核心肌群,横膈膜具有维持呼吸和稳定身体姿态的双重功能。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即古代大师,夜睡无梦,醒来也不做梦,吃东西不讲究咸甜苦辣和好吃不好吃,呼吸很深,大师的呼吸往来,每一次都到达了足底心、足趾头。普通人呼吸是靠肺部的,只是身体的一半。所以控制呼吸就能控制精神和物质的所有力量。一呼一吸延续着生命,而呼和吸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健康水平。
(3)生命在于运动,早睡早起,抽空锻炼身体。从横膈膜的颜色来看它是红肌,也即耐疲劳肌或叫慢肌。慢肌的微细血管分布丰富而呈红色,线粒体多,肌肉细胞内的糖元较少,所以它主要是依靠有氧呼吸代谢产生的能量来供给肌肉的收缩之用,也即有氧运动锻炼慢肌。慢肌的收缩速度较缓慢,爆发力差,但能持久发力,不容易疲劳,是日常生活活动的主要肌群。在“靶心率”慢跑是一个很好的有氧运动,配合腹式呼吸,可以锻炼横膈膜,以及身体与跑步有关的慢肌。练习各种健身功夫也是很好的有氧运动,而且高效地锻炼横膈膜。睡眠比锻炼重要,锻炼但不改变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结果可能更糟,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所以少做屏幕的奴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身体造血是在天黑之后熟睡的情况下进行的。晚上11点一定进到熟睡状态才能保证肝脏功能强壮。晚上12点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抑郁症是从睡眠不好开始的。先从学会睡觉开始,睡前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就可以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新生。好的睡眠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唤醒身体自愈的潜能,提高免疫力。
“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站桩这种姿势能调动全身的气机,促进气血的流通。通常人的肌肉紧张,很难放松,但站桩30-45分钟后,肌肉就放弃(give up)紧张状态,身体就放松了。站桩入静到极静的时候,进入无物无我的境界,就有了大脑保护抑制力量的调节管制,控制了不符合生理需要的妄动,使全身生理活动非常有序,非常旺盛。有些人没有耐心或恒心练功或锻炼身体,尤其是站桩,其实是心灵浮躁,即使是练功和锻炼也是体现80/20定律: 80%心灵决定的,20%体力决定的。
锻炼身体要做到量力而行、心情舒畅,实在做不到心情舒畅,至少也不要过度锻炼而非常痛苦。和朋友一起锻炼可以做到心情愉悦,起到身心双重锻炼的效果。
(4)衣食住行中,为了避免食物对疾病的影响,要营养均衡,不要偏废。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对某些方面有好处,必然会对其它地方有坏处。酸、甜、苦、辣、咸分别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各有其作用。即:酸养肝,甘(甜)养脾,苦养心,辛(辣)养肺,咸养肾。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说明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过量则会打乱人体平衡,对脏器造成损伤。这就是古人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生为发展,克为平衡。酸辣汤的发明可能是人们根据辣多伤肝和酸养肝中和一下。
第三节、提高智慧,去除病根
既然几乎所有的病都是由失调的七情六欲所引起,是不是只有减少欲望,平平淡淡才能保证不生病呢?人的六欲和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如果都是用后天的意志和理念压抑着的,让人清心寡欲,就会产生一股怨气和一种潜在的抵触心理。意识心理上的压抑,和生理潜意识的冲突,必然对身体产生伤害。所以要从根本上去提高控制七情六欲能力,就要提高智慧:把自己从一个“知道分子”提高到“知行合一”,从潜意识上去提高控制秉性能力,变成潜意识的自发自动,而不是时刻靠意识念口诀来控制秉性。
(一)提高综合智力。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总结出的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这里的智力是综合智力,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也包括多种不同的思想。如果脑子里能容纳这些相反的的思想或多种不同的思想且又无碍于此人处世行事,那这个人肯定是把这些思想都深刻的理解了,而不是人格分裂症。很多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单一,是因为他们无法深刻的理解不同的思想。他们接受了某一种思想就本能的排斥与其相冲突的其他一切思想。有些人就像不成熟的孩子,容不得两种相反的思想共存,听不进去不同意见,还说不得,或者听到反对意见不是暴跳如雷、就是恼羞成怒。这就是托利得定理所说的智力不够上乘。即使到了民主社会也不能成熟,不能包容别人的不同,对赞同的候选人或议题要么100%赞同,要么100%反对。如果能包容和客观,就应该是>51%或<49%的赞成与反对。有时可能是90%赞同候选人甲,75%赞同候选人乙,90%>75%,所以选候选人甲。遵守托利得定理,就会使人变得包容、大度,不会产生怨气。这样也会容忍小孩子或其家属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非要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些人有强迫症,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推荐给朋友,若朋友不用,就不开心。有些家长常严格要求孩子按着自己的方式行事,这其实很难做到,因为这里有一个沟通的漏斗效应,本想按家长的方式做的结果是100分,按孩子自己的方式做可能会得80-90分,但家长未必讲得清楚,只讲了90%,孩子听到80%,听懂60%,最后只做到40%,即40分,还不如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做得80-90分,且孩子还得到了锻炼,家长还免得着急上火。所以若遵守托利得定理,提高综合智力,可以让人变得淡定,少生怨气,家庭气氛和谐,避免很多不愉快的经历,有益身心健康。
(二)风水观。
树立科学的“风水观”,但不是那种迷信的风水观。例如:一切不安全的隐患像路上可能把人绊倒的障碍物或让人滑倒的水等叫做“凶”,把家具上的一些把手做成不割手的圆形就是“吉”,把人们手能触及到的一些的棱角或毛刺去掉就是“逢凶化吉”。交一个常和你闹矛盾的朋友是个“凶”,交一个大度和有智慧或经常让你笑的朋友是个“吉”。常接触负面的东西或团体是“凶”,常接触阳光的或所谓正能量的东西或团体是“吉”。如果一些社交或娱乐活动让你有压力或不开心,就尽量避免参加。对有争议的话题,不要总想着自己能赢或自己能说最后一句,尤其不要和傻瓜去争吵。马克吐温说过:“你永远不能战胜一个傻瓜,因为他会把你的品味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用他在那个品味的丰富经验打败你”(Do not argue with an idiot,He will drag you down to his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对一些难缠的烂事,不要死磕。如果在一个地方或一个社团呆得不愉快,就要换一个地方或社团。经常“逢凶化吉”你一定会有一个好心情的。
拒绝一些不重要的聚会,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无效社交,尤其是那些负面的,过后会让你不快乐的活动,除非你的心理非常强大,否则这些负面的活动会对身体有负面影响。例如张纯如在写完《南京大屠杀》后,被日军的暴行负面影响后,精神崩溃,留下2个孩子和丈夫自杀身亡。我们这里有一个高中生在做“志愿者”时帮助一些情绪忧郁的高中生后,心理不够强大的他受到负面影响反而自杀身亡,这就和一个健康的人到传染病院服侍传染病人,自身体质差和没有适当防护方法,自己被传染上疾病是一样的道理。
(三)找好处。
对于合不来的朋友,惹不起,躲得起。但对家人、同事,得设法面对,不要经常注意他们的短处,要经常发掘他们的长处或好处,这就是“找好处”。学会坦然、淡定地面对他们的不足和问题,从容面对他们的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尤其处在挫折或逆境中,用找好处可以解除許多苦恼,处理好人际关系,化烦恼为菩提。有个故事说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有智慧的人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在智者的开导下,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哈哈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这就是从反面找好处,能寻找到精神出路,对自己的修养以致精神境界的提高,都是极为有利的良方。找好处是拨阴取阳的重要方法:找好处是聚灵,就像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总看到别人的毛病是收脏,就像存阴气,就会伤身。
(四)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帮助他人,不求回报。
现在的人类都来自于35亿年以前人类祖先同一个细胞,同一颗种子。人类就是一颗菩提大树,之后产生许多不同的分支,每个人就是许多细小分支和树叶。如果把时间压缩成一念,所有人本来就是一体的,就如同一颗树上的所有叶子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的生命皆由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就不会有怨气。很多人的误区在于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被意识的“小我”所迷惑,没有体会到高层潜意识的真我是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没有同情心,互相攀比,容不得别人占便宜,结果搞得自己心情不好,还产生很多怨气。对早年课本中的一些仇恨教育,要及时反省,避免对自己身心造成影响。要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
(五)不要贪、要少而精,只专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
巴菲特的私人飞机飞行员马克.菲林(Mike Flint)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让马克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25 个目标来。于是马克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5个。马克也照做了,马克现在有了两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5 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20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事。巴菲特问马克:“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 马克答道:“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于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巴菲特听完后说到:“不,马克,你搞错了。那些你最后并没有圈出来的20个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一个要到养老院的老人,发现以前拼命追求的东西,根本带不到养老院,送给子女他们看不上,丢了又可惜,这才发现身外之物根本不需要太多。如果把走过、看过的都背在身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太多额外的负担,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放下,永远保持轻装上阵的状态。这也启发我们:活在当下,别往回看,后面,其实什么都没有。适当的勤劳是美德,但过度的勤劳就是贪,因为那是不顾身体想要获得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客观需求,物质欲望高,常常“想要的”高于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味地追求物质,就成了物质的奴隶。过多的食物超过身体的需求就是毒药,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财富会拖累人的心灵(钱多不是财),多余的追逐会增加人精神的负担,简单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身体健康。
现在物质世界复杂,古代物质世界简单,道理也比较简单,反而能大道至简。有这么一个典故,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小和尚生火烧水时发现柴不够,也没有办法出去捡柴,小和尚对老和尚说:“要烧开这壶水,估计还差一半多的柴,怎么办?”老和尚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小和尚顿悟......。人的精力总会有限,不如“倒掉一些水”,少而精,只专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精简活动,不要碌碌无为。少看手机和电视,很多人都知道:“今日消息,明日垃圾”,但就是控制不住,大把时间浪费在屏幕上,成了“屏奴”,得不偿失,这其实还是贪。如果把每天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天,从小事开始,不要耍小聪明,不占任何小便宜,早睡早起(放弃很多)。工作就是修行,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把它当作是为自己工作的,这样就会有兴趣地努力工作。
(六)发现真我,为自己而活。
同西方基督教“罪”文化不同(有错说声抱歉,退一步,万里晴空,心情舒畅,容易做到绅士风度、优雅、文明),东方人的“耻”文化是:每个人不能有错,有错是可耻的,因而有错也说不得,死要面子活受罪。尤其我们华人很难听从他人的劝告,不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很多人不太会理解他自己在干什么,华人是在别人的评价里找到自我的,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客观需求,这就会表现过分的要面子和虚荣、物质或表面的攀比和追逐。华人对自己没有足够清醒坚定的认识,心性不能自主,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人一句赞美,自己便洋洋得意,他人一句谤言,自己便怨恨嗔怒,怀恨在心。因而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被他人所左右,完全丧失了自我。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人生价值投向外在的自然界,冥思自然界,找寻内心深处的自己。发现真我,发现真我的真正的客观需求,为自己而活。了解各种客观需求,不务虚、不作无用功。
第四节、结束语
如果有些疾病用现代的中西医都没办法医治的情况下,一定要反观内求,找自己的原因,自己的秉性和习性如何。古人云:“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君子都找自己的原因,小人总是找别人的原因。古人与今人的区别:“古人争罪,今人争理”。要学会“找好处,认不是”。避免生病就要提高智慧,这实际上超越了医学的层面,延伸到了做人的层面,即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情商和灵商,做一个知足常乐和阳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