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硅谷

有兴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个人资料
正文

吃盐哲学

(2019-06-01 14:56:58) 下一个

西方有个说法:宁可和希腊哲学家一起吃盐,也不和意大利的谄媚者共同吃糖意思是哲学会增进你的智慧,使你终身享用。谄媚者只会奉承你,使你一时欣喜,但不能帮助你。

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每人每天必须要有一定盐的摄取才能保持人体心脏的正常活动、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体内酸碱的平衡,同时盐是咸味的载体,是调味品中用得最多的食品,号称“百味之王”。放盐不仅增加菜肴的滋味,还能促进胃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在菜里放了很多盐,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这就是吃盐哲学”:世上没有一个东西只有好的一面,没有坏的一面。给菜逐渐加盐,味道由淡变浓,这是量变,在这个过程中,菜味处在人能接受的限度内。即使是相同的化学成分,当加盐过量,菜会变苦,让人无法吃,这是质变。量变的积累发生质变,菜变苦,是不断加盐的结果。质变是下一轮量变的基础,在菜变苦后,如果继续加盐,菜会变得更苦更涩。

愚人吃盐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生活中未必人人都能掌握吃盐的分寸。很多人其实不会吃盐。如何才是正确的吃盐?就是根据客观需求,也就是根据身体的客观需求。婴幼儿,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平时吃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那么什么是身体的客观需求?盐(也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氯化钠),是重要的维持生理状况的电解质,人的体液就接近于0.6%到0.9%的NaCl。人每天不断地吸收盐分,也在不断的排泄,每天要摄入5到10克的盐。盐所提供的咸是我们的生命的源泉,绝对不可或缺的。

大人吃惯了酸甜苦辣咸,是没有办法吃原汁原味的食物的。但是一岁以内的婴儿没有接触过盐类,而且他不需要那么多盐,他所需要的盐从食物本身就已经含有了。不用担心婴儿没有吃盐会没有劲,因为从蔬菜和各种食物中的微量的盐就足够了。另外,过早的摄入盐对孩子的身体和肾脏都是负担,所以一岁以内的孩子不要加盐和调味品。

许多人腰酸、背痛、腿抽筋、耳背、中耳炎等等,不是都因为缺钙,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肾的问题。咸入肾不等于咸养肾,不要走极端,吃的过咸也会伤肾的。许多年轻人或中年人常常生猛海鲜,鸡鸭鱼肉,摄取了过多的盐,所以平时反而应该适当的吃一些清淡食物。但一些退休的老年人,平时也没个应酬,并且自以为:锻炼不多、很少干体力活,怕血压高,就吃的清淡,甚至做菜不放盐。结果反而会出现肾的毛病,免疫力下降,吃饭没有胃口,大便不通畅,骨头疏松,没有精神。这其实都是吃盐少造成的,很多人只知道盐吃多了会生病,不知道盐吃少了也会生病的道理。

有个人心血管不太好,有人就劝他要少吃盐。结果这个人意志坚定,每天真的就只摄入很少的盐分,甚至有几个星期“坚持”不吃盐,体内的盐严重不足,于是需要钠(Na)离子氯(Cl)离子才能工作的肌肉就遭殃了。盐是重要的维持生理状况的电解质,身体为了保持体内盐的浓度,只好出虚汗把水分排掉,被动提高盐浓度。于是这个人就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无力猛冒虚汗,到各大医院诊断都查不出病因,因为压根不会有医生想到谁会缺盐啊!最后还是听从身体的召唤:“非常想吃咸菜和稀饭”! 于是吃了几天的咸菜和稀饭身体自然恢复了。

炒菜时,放盐的多少很重要,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有时什么时候放盐也很重要(是火候的一部分),如炒丝瓜:要先把锅洗净,锅加热后加油,待油温热时,放入葱蒜等佐料煸出香味,然后把丝瓜放入,等到丝瓜炒熟后放盐,约30秒后起锅(若是丝瓜炒蛋,则15秒后放预先炒熟的鸡蛋,再过15秒起锅),这样丝瓜就不会变色或发黑。如果先放盐,或丝瓜放入后立即放盐,丝瓜就会变色或发黑。

陆文夫的【美食家】中提到美食家朱自冶在给饭店的厨师们培训讲座时提到:“做菜哪一点最难?”答案是一个最最简单而又最最复杂的问题:“放盐”。“这放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因时而变。一桌酒席摆开,开头的几道菜都要偏咸,淡了就要失败。为啥,因为人们刚刚开始吃,嘴巴淡,体内需要盐。以后的一道道菜上来,就要逐步地淡下去,如果这桌酒席有四十个菜的话,那最后的一道汤简直就不能放盐,大家一喝,照样喊鲜。因为那么多的酒和菜都已吃了下去,身体内的盐分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这时候最需的是水。最后的一道汤简直不能放盐,是一个有名的厨师在失手中发现的。那一顿饭从晚上六点吃到十二点,厨师做汤的时候打瞌睡,忘了放盐,等他发觉以后拿了盐奔进店堂时,人们已经把汤喝光,一致称赞:在所有的菜中汤是第一!” 可见正确地放盐要根据人们身体的需求。有时不放盐是最正确的放盐方法。

通常人的体液中盐的浓度为0.6%~0.9%,所以医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一般人喝汤的口感较好的是1%的盐,清淡的炒菜2%盐。海水的盐浓度平均为3.5%,榨菜中盐的浓度约为7%,咸菜中盐的浓度10%,杀菌用的盐的浓度12%或以上。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菜谱没谱,不精确,尤其是放盐,因为常常说盐少许而不是几克几勺(T-SPOON),其实这是让厨师不要机械教条,要根据人们身体的需求。在冬天时运动少要少吃点盐,在春夏秋时运动多,出汗多,要多吃点盐。剧烈运动过后要吃多些盐,这样与生活工作习惯吻合起来吃盐,就不会造成高血压。可见中国饮食菜谱的背后是哲学,蕴含极高的境界。

吃盐要根据身体的客观需求,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吃糖也是如此。糖是人体內产生热能的重要物质,在健康状态下,体内的血糖要维持一定的浓度,才能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的代謝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例如跑马拉松的人,如果控制在自己的正常速度下,肝脏会在消耗体内糖元的同时,启动肝糖转换,提供糖元给身体做能量。但肝糖转换也需要糖元做能量,如果速度过快,消耗的糖元速度也过快,体内的血糖浓度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例如肝糖转换,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肝脏停止肝糖转换),马拉松有些前面跑得过快的人,在22英里处,一步都迈不开,想走都抬不来腿,尽管身体内有很多脂肪可以提供转做糖元。跑马拉松的过程中,运动员要不停的补充能量胶(一种类似蜂蜜和盐的混合物)补充糖到身体。

很多人为了减肥或担心吃糖或含糖食物后血糖会升高,便不敢吃糖或含糖食物。不吃糖抑制了胰岛素的产生,体内血糖降低,但低血糖会反过来唤起强烈的饥饿感、勾起人们进食更多糖分与食物的欲望。如果靠毅力忍受这种欲望,是很危险的,因为低血糖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引起脑损伤,长期低血糖会导致抑郁症。当然吃太多糖,血糖值升高,胰脏会分泌出胰岛素,将身体所需的血糖储存在肝脏或肌肉内,多余的血糖会转换成脂肪被储存起来,使得人会变胖。所以吃糖和吃盐一样:不能多吃,但也不能少吃。

吃酸,苦,辣,也是和吃盐一样,少量对身体有益,但不能太多。在自然界中,有些环境是普通生物不能生存的,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压、高辐射等。过多的盐,糖,辣,酸,苦,连细菌都不能生存(如糖蒜、酸菜和咸菜等),若要防止细菌,则把盐、辣、酸(醋可以杀菌)、甜、苦,任一样腌制起来即可,说明这些东西量大了,连细菌都受不了,因而对人体也不利。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和吃盐一样的道理:凡事适可而止,避免做不到位和过犹不及。

吃饭不要太饱,多了对身体是毒药,科学家做过实验,饱老鼠比饿老鼠的寿命短很多。吃饭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有人靠少吃来减肥是很不科学的,原因之一是吃太少没有一定量的大便在肠子里造成排便排毒困难,使身体变差,反而不能减肥。另外少吃后一旦有饥饿感,大脑会分泌化学物质,让我们渴望吃高热量食物,并总要多吃。这就是为什么通过节食减肥,总是会反弹的原因。少吃多餐有利于维持身体的血糖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可以达到稳定的减肥目的。

适量喝水对身体有好处,但喝水太多也会让人丧命。雨露滋润,但雨水太多,树会死,当然雨水少树会干死。环境要安静,但也不能太安静,否则你出差或旅游时就很难适应外面的条件,影响你的睡眠。睡眠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成人每天8个小时),睡太多会占掉身体其它功能的时间,如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时间, 7-8点是排便的最好时间,身体的低层潜意识会在这个时候产生便意,你若长期睡懒觉,就会造成便秘或大便形态不好和排毒不好。当然睡眠也像炒丝瓜放盐的时机和“火候”一样,什么时候睡也很重要,晚上一定要在11点之前睡觉(最好10点以前)。

运动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过度的运动会消耗过多的血气能量,降低身体的免疫能力。另外由于运动员长期运动在极限状态下,对身体有影响和伤害,于是很多人担心平常的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像职业运动员那样的伤害,这其实是不必要的担心。同样的,由于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病人,所以无论是治疗还是养生都会比较保守,而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没有疾病,就没有必要被养生的限制束缚住。例如身体差缺钙的人才需补钙,而身体好和不缺钙的人不需要补钙:这就像一个有裂纹或蛀孔的柱子,需要钉上钉子(补钙)以提高柱子的强度,而完好结实的柱子则不需要钉上钉子(钉上钉子后可能强度还不如以前)。

螺丝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由此人们发明了“力矩扳手”,使用这个工具可以保证每个螺丝的松紧程度一样,非常重复。

在沟通中:信息太少会造成沟通不到位(盐太少),但有时信息太多(盐太多),也会造成没有头绪或理不清或迷失方向或失去焦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有效沟通7C原则”中有一条是“简洁(Clarity)”

读书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少而精。读书太少的弊处大家都懂,读书太多,是指相对做事较少而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泛读上,获取的知识越来越肤浅,尤其很多惰性知识(例如金鱼的记忆只有7到15秒,后来发现金鱼的记忆有时会比较长。除了某些相关的专业与研究人员,这些知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没用的知识),成为无所不知的“知道者”或“知道分子”,却牺牲了我们通过做事的体会和本应具有的思考、深度研究和创造力,影响了我们真正掌握知识和达到“知行合一”境界。同样道理,适当的使用智能手机,对我们生活提供许多便利,但如果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手机和网络新闻上就如同上面读书太多一样的效果。

对于父母管控小孩也是和吃盐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长是循序渐进的,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父母应该逐步放权,让孩子逐步独立,即管教(nurture)是 从100%到0%的一个过程。孩子自己的独立(nature),应该是从0%到100%的一个过程。如果父母同孩子常处于一种事无巨细和无时无刻联系在一起的状态,从而使父母随时介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包括吃穿住行的很多小细节,应该孩子自己关心和面对的事情被父母千方百计地主动代为,孩子因此就会失去主动性,失去独立决策的机会,长此以往独立生存能力会弱化和退化。所以管控太细,就如同控制增益太高,结果变差。用我们工程师的话讲:“快速的信息反馈会导致系统不稳定,来回震荡。控制增益太高,就会造成控制电路或控制曲线震荡而不稳,即控制变差”。

小孩玩游戏有利于智力开发,玩少了不好,但玩太多了和吃盐一样,玩物丧志,影响小孩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小孩的做人成长。发现小孩兴趣很重要,维护小孩兴趣的可持续也非常重要。有些家长好不容易发现小孩的兴趣,于是就请专家辅导,老师上课,课后加强练习,终于小孩子又不喜欢了。这其实是家长们有时没有掌握吃盐的哲学,因势利导。兴趣和吃盐一样,不能因为好,家长就拼命加量。凡事适中,兴趣和爱好也不能太过度加量,否则会过犹不及。

所谓“痛快”就是先痛而后快乐,但这里指小痛(如吃辣椒产生的爽感,挠痒痒挠破皮肤时小痛的舒服感),而不是大痛。这就是“小痛怡情,大痛伤身/肾”,而不是越痛越快乐。

太极拳之所以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她不走极端,不像有很多功法强调极端,时髦一段时间,如昙花一现。太极拳提倡只用75%的力,留有余地,不能用满,才能灵活机动,永远不让自己处在被动局面。跑步也是一样,如果要能跑得久,就不能跑太快,有一个最佳点叫“靶心率”(是在最大心率75%的心率)跑步,对健康最有利。

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有些人拼命赚钱,以为钱越多越好,结果工作太忙反而降低了生活质量,甚至还赔了身体。所以挣钱也和吃盐一样,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身体第一。正常的挣钱时间平均每天8个小时,不超过10个小时,否则减少了睡眠和个人生活时间,就是降低了生活质量,靠超时多挣的钱就没有意义了。适度的勤劳是为了和万物一起快乐地享受生活,过度的勤劳,无非是想获得不该属于我们的东西,结果可能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不能偏颇。在我们家乡流传着“钱多不是财!”的歇后语,这个说法验证了当地有些人,在贫困时夫妻同甘共苦,突然有钱了,结果不是生病,就是多灾多难,让人感到他们没有享福的命。钱少了,会人穷志短,钱多了,会让人变得疯狂。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外在财富是由他的内在精神财富决定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当的内在精神财富,就算靠运气获得意外之财,也难以守住。想要积累外在的财富,必须先积累内在的精神财富。有些暴发户土豪,没有及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时常被骗,甚至最后倾家荡产,就是因为她们的品性、境界和为人不能拥有意外之财,依然是一颗浅薄或贫穷的心。《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这就是:“厚德载物,雅量容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一个人的境界如果是一个小盆的水,是容纳不了太多的盐就饱和了,一个人的境界只有是一个大盆的水,才能容纳更多的盐。

教育也要像吃盐一样,不要走极端,变成道德教育,这样很多人做不到就放弃了。

通常人们把偏废中道的两端叫极左极右。“左右”说法的来源与法国大革命有关。在1791年的制宪会议上辩论时,拥护激进革命的人坐在议会的左边(山岳派),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吉伦特派,立宪派)坐在主持人右边。从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极左的特点是越极端越好。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个很有钱的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的负担。孔子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为他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仁义”的要求。以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更多鲁国人将因此而不能返乡。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当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超过周礼的要求就会进行道德绑架(极的行为),这样很多人做不到就放弃了。现今的社会里,有很多这样的极行为,他们没有掌握“吃盐哲学”,总想把事情做的更完美,越完美越好,结果超出了界限,本要照顾少数人的利益,结果却牺牲了大部分人的太多利益甚至伤害。

“OVER DO” 和“画蛇添足”都是不必要的过犹不及。极左过犹不及往往结果的危害更严重:例如水喝太多会死人,钱太多过于张扬和露财会遭灭顶之灾,拧螺丝太紧会拧断。乐极生悲。有些小孩爱吃某种东西,就拼命吃,吃伤(吃腻)后,甚至一辈子再也不吃了。

怎样才能掌握好吃盐哲学”?除了前面提到的遵循“客观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重复”。经常重复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坚定不移),不要轻易在方法和习惯上“漂移”和不重复。

例如医不自治,说的是医生很难治好自己和自己家的病人,就是因为面对家人,失去了平常心,他总想用最好的方法或不必要的顾虑和忧患,使得技术和能力不能正常发挥和“重复”,矫枉过正,结果事与愿违。西汉名医淳于意有一次在给自父亲治病时,用药总是迟迟不见效果。一天,因有事外出,托徒弟代为诊病抓药,徒弟当看到老师以前的药方时,发现了问题,觉得其中一味药似乎用量偏小,以为是老师一时疏忽,不假思索地给加大了剂量,结果服药后效果出奇地好。当淳于意回来后,看到眼前的情况,觉得不可能出现这种奇效的,于是便问徒弟什么原因,徒弟如实告诉淳于意,因为老师的疏忽,一味药量用小了,自己给加大了剂量。此时淳于意恍然大悟。其实徒弟哪里知道个中情由,因为病人是自己父亲,而这味药又是剧毒药,自己每当开药单子时总要思忖再三下不了决心,本来该用的剂量(客观需求),自己就因为是给父亲用药才减了量(如同少放盐,偏差),所以也就迟迟不见疗效。 

现实生活中很多“重复”是可以量化的。这里简单介绍六西格玛(6σ,Six Sigma)管理概念,她是一种管理哲学,于1986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提出。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σ”是希腊文的一个字母,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用以描述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也即重复程度),测量出的σ表征着诸如单位缺陷、百万缺陷或错误的概率牲,Nσ的N值越大,缺陷或错误就越少。6σ是一个目标,这个质量水平指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99.99966% 是无缺陷的,也就是说,做100万件事情,其中只有3.4件是有缺陷的,这几乎趋近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最为完美的境界。6σ管理关注过程,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因为过程能力用σ来度量后,Nσ的N值越大,过程的波动越小,过程以最低的成本损失、最短的时间周期、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6σ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在3σ到4σ间运转,也就是说每百万次操作失误在6210-66800之间,这些缺陷要求经营者以销售额在15%-30%的资金进行事后的弥补或修正,而如果做到6σ,事后弥补的资金将降低到约为销售额的5%。6σ的核心是“重复”,即使在合格的范围内,也要重复在一个很窄的平均值附近,不能因为有些参数越小越好或越大越好,就使得它们偏离目标平均值

 “吃盐哲学”是启发人们从普通的“主观哲学”上升到更科学的方法,提高人生的智慧。主观哲学是主观认识世界的方法,通常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别人不知道论述人的所处角度,则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例如常见的主观哲学有:多运动、多吃瓜果、少吃盐、多喝水等等。这是一些人对自身条件的总结,以前运动少,现在增加了运动,身体感觉好了,这是对自身改变的规律总结,是一种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是主观哲学,但不是科学!由于“多”是有相对性的,对于一个已经很疲劳的人,再多运动是有伤害的。科学的论述比较难,比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合适的运动强度都不同,只能大概总结,得到结论。 “吃盐哲学”就是要根据客观需求且在适当的时机确定的多少。

总之吃盐哲学引申的是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的中庸之道。它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同时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动摇,不能偏废两端,不偏不倚地行事。这一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也可以用于治学和工作以及事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正明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ikecwu' 的评论 : 肉类、蔬菜、水果、粗粮等本身已经含有少量的盐,所以小孩子不用另外吃盐。如果运动不是常常大汗淋漓,钠离子也不会流失很多。身体是最好的SENSOR(探测器),如果不想吃太咸,就说明身体没有这个需求。有人爱吃咸一些,是因为体质差,像吃辣、抽烟或喝酒一样转移身体不舒服的注意力,例如肺结核的人反而更喜欢吃咸一点。体质好的人对食物的味道要求不是太高。
mikecwu 回复 悄悄话 我很讨厌咸的味道,所以我饮食里面不额外加盐。有人说无盐肯定不行,但我这么多年一直非常健康,每次体检血液钠离子等浓度都是最佳状态。关键是饮食均衡,新鲜肉,蔬菜,水果,粗粮等摄入得够(我基本上是以肉和蔬菜为主,一两口饭而已),平时运动得够,身体就会好。
正明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eaglegirl' 的评论 : 谢谢鼓励,非常感谢!
beaglegirl 回复 悄悄话 非常认同博主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观。中华文明的“中庸之道”意义非浅,就是“moderation is key"的等同。好多人理解为平庸,是偏颇的。而是恰到好处,符合环境,天人合一的境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