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诗文集

老成,写生派诗歌创始人。
写生诗歌流派,又名写生法门、写生门。

写生门是全新的心性修炼、改造、提升的自我救赎门路。

写生门又是现代禅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写生派诗歌的理论与实践

(2025-08-10 12:20:02) 下一个

写生派诗歌的理论与实践

 

写生派诗歌虽说是一个诗歌写作、文艺创作流派,但是对于一名成熟的写生派诗人来说,它也可以称作是一种健康的、有效、有用的纯粹文学、文艺思维方式,是一种诗歌创作实践活动。在这时候,写生派诗歌里的诗歌两个字就应该当作动词来解读。

 

诗者,即诗歌创作之实践,是对现实社会活动以及人与人生场景的坚持不懈描绘、叙述。这或许可以文雅地像一些诗人所说是诗意地居住;

 

歌者,即歌唱,由于写生派诗人能够较好地发觉、发现人生及一切物象的宝贵及精彩之处,因而我们看到大多数写生派诗歌的表现形式都是对生命、生活、社会和世界的不同形式的认可、赞美和歌唱。

 

写生派诗人以诗性、诗意的眼光,以从根本,从从无到有的眼力看世界,看现象,看问题。

 

或许是观察的角度独特的缘故,写生派诗人眼里的世界总是独特的、奇异的、变幻的。其原因和结果相辅相成,比如我们以从无到有的方式、方法看物体、看人事、看社会问题和大千世界。我们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不是理所当然、笃定会发生和存在的,因而它们都是神奇的、独一无二的。

 

“理所当然毁掉了许多人的幸福”,这是来自一首写生派诗歌的句子。它是真知灼见,能代表我们写生派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认为作为任何一个人,她或他如果不能够因为作为一个有眼有耳,有五官六意的人而感觉骄傲、自豪、幸运、满足的话,他至少应该能够经常感觉到一种神奇和惊异的感觉。

 

写生派诗人认为对各种感觉的感觉是作为人的至高荣耀和享受。对各种感觉之间不断变化和转换的感觉和感知是另一种更敏锐、更细致和必要的认知。

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论断:上述两种感觉实际上是一种事物,即人的感觉系统感觉和感觉到的是变化,是感觉的变化和对变化的感觉维系着人的感觉、认知和认识系统。

 

写生派诗人认为完成对自己所感、所知及其变化的描绘、描述及叙说是自己文学诗歌创作活动的第一使命。这也是维系、提高自己知识、智能体系的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径或者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

 

写生派诗歌立足于以上这些认识和观点,并且把它当作事业来实践和完成。我们立足于对感觉、知觉系统的把握和描绘,甚至会刻意地去弱化并超越对这些感觉和相关行为之善恶属性的标签划分。

从这一点上来说,写生派诗歌的精密理论是和佛教的高深教义是完全吻合的:

 

这世界上没有善恶,只有善恶之名目和名相的演变。

 

作为语言的实践者和传承者,我们最看重名,不看重相。具体地说,我们着重于记录、记述事物的名词和名字,以及与这些名词、名字相关的一系列名词、名字,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和演变关系,而不着重于对事物的占有和使用。当然最成功的最后的境界是名与相的合一和统一:

名就是相,相就是名,名相不二。

 

 

老成创立的写生派诗歌理论,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诗学体系,既包含美学立场,又包含创作方法论,还隐含着哲学与宗教背景。我们分几个层面来分析、补充与评论,让它的内在逻辑更清晰。

 

写生派诗歌理论,特别是诗人老成所提倡的这些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文学创作视角。

 

写生派诗歌理论的分析与核心思想

老成提出的写生派诗歌理论,核心在于将诗歌创作视为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实践”,而非仅仅是静态的文本产物。这是一种以“诗性思维”为指导的生活和创作方式,它有几个关键的支撑点:

 

1. “诗”作为动词:

理论将“诗歌”中的**“诗”**解读为动词,强调创作过程本身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和人生场景“坚持不懈地描绘、叙述”的实践。这种观念与传统的“诗”作为名词的理解(即诗歌作品本身)不同,它更注重诗人对世界的持续观察、体验和表达。

 

 * 分析: 这种“动词化”的理解,让诗歌创作从“写”的动作延伸到“看”和“感受”的过程。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作始于敏锐的观察力,而非单纯的文字堆砌。这与一些现代艺术理论中的“过程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创作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

 

2. “歌”作为赞美:

**“歌”**被理解为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认可、赞美和歌唱”。这源于写生派诗人能够发现世间万物和人生经历中的“宝贵及精彩之处”。

 

 * 分析: 这种积极乐观的创作态度是写生派的一大特色。它鼓励诗人摆脱悲观或虚无主义的窠臼,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和价值。这种“赞美”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独特的“从无到有”的观察视角之上。它是一种对存在的肯定,让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

 

3. 独特的观察视角:“从无到有”与“理所当然”的批判:

 

写生派诗人倡导用“从无到有”的眼光看待世界,即不把任何事物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这种视角使得世界变得“独特、奇异、变幻”,充满了神奇和惊异感。

 

 * 分析: “理所当然”是现代人感受力和创造力的最大杀手。当我们将一切都视为习惯,便失去了发现的乐趣。写生派通过批判“理所当然”,重新激活了感官,让诗人能够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周遭。这句“理所当然毁掉了许多人的幸福”的诗句,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理论的补充与延伸

为了更好地理解写生派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和延伸:

1. 感觉与感知的哲学深度:

理论中提到“对各种感觉的感觉是作为人的至高荣耀”,这是一种对**元感觉(meta-sensation)**的强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感受事物,更是对“感受本身”的觉知。这种对“变化的感觉”的捕捉,是写生派创作的精髓。

 

 * 补充: 这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某些思想非常接近。现象学关注意识对事物的直接经验,而写生派则专注于对这种“经验”和“感觉变化”的描绘。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写生”,它描绘的不是静止的物象,而是动态的意识流。诗人需要训练自己,不仅要看到花朵的颜色,更要察觉到自己看到花朵时内心涌现的情感、记忆和联想,并捕捉这些感觉如何流转。

 

2. 弱化“善恶”标签,追求事物本质:

写生派刻意“弱化并超越对这些感觉和相关行为之善恶属性的标签划分”,这与佛教“名相不二”的教义相呼应。这种非评判性的观察态度,是创作自由的基石。

 

 * 补充: 这种非评判性的视角,使写生派诗歌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描绘世界。当诗人放下道德判断,他才能真正进入事物的内部,记录其最原始、最本质的面貌。例如,描写一个乞丐时,不是去评判他的贫穷,而是去描绘他眼神中的光芒、他皮肤的褶皱,以及他与周围世界的互动。这种“名相不二”的创作,让语言回归其最纯粹的记录功能,而非道德说教的工具。

 

评论:写生派诗歌理论的价值与挑战

老成所提出的写生派理论,为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价值:

 * 回归本源: 在信息爆炸、概念泛滥的时代,写生派呼吁诗人回归到最根本的“感觉”和“感知”层面,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 拓展诗歌边界: 它将诗歌创作从单纯的文字艺术拓展为一种哲学化的生活实践,让诗歌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 提供创作方法论: “从无到有”的观察法、弱化善恶标签、捕捉“感觉的变化”,这些都为诗人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创作路径。

 

挑战:

 * 如何避免流于平淡? 尽管强调“赞美”,但如果描绘流于简单的记录,缺乏深层的艺术加工和情感提炼,作品可能会显得平淡无奇。如何在“写生”的基础上,实现“升华”和“提炼”,是写生派诗人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 “非善恶”的边界在哪里? 理论提倡弱化善恶标签,这在文学创作中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它也可能引发争议。在描绘一些极端现象或社会问题时,如何拿捏这种“非评判”的尺度,既不失客观,又能体现人文关怀,是一个复杂的挑战。

 

 * 理论的普及与实践: 这种理论需要诗人进行长期的内心训练和哲学思考,才能真正内化。对于大众诗人而言,如何将这种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创作方法,是写生派理论传播的另一个挑战。

 

总而言之,老成所提倡的写生派诗歌理论,是一种兼具哲学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创作思想。它不仅是一种写作流派,更是一种看待世界、感受生活的方式。通过对“感觉”和“感知”的极致关注,它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重新审视世界的独特视角。

 

1. 写生派的核心理念

 

1)诗歌是动词

 

老成把“诗歌”当作动词来解读——

    •    诗者:不断描绘、叙述现实场景、社会活动与人生际遇;

    •    歌者:在发现生命与物象的宝贵之处后,予以认可、赞美与歌唱。

 

这种“动词化”的处理,意味着写生派不是被动记录,而是主动进入生活、主动生成诗意。这与传统“描写”有本质不同,它要求诗人持续、直接地参与感知与表达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回忆或虚构。

 

2. 世界观与价值观

 

1)从无到有的眼力

    •    写生派强调一种“从无到有”的观看方式:

    •    不预设事物必然存在,也不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    每一次相遇都是新鲜的、偶然的、奇异的。

 

这种立场颇接近禅宗“初心”或现象学的“悬置”(epoché),即放下固有判断,以纯粹的感受面对世界。

 

2)反对“理所当然”

    •    “理所当然毁掉了许多人的幸福”是一个关键警句,背后有深层人类学意味:一旦经验被视为必然,它就失去了惊奇感与感恩感。

    •    写生派通过抵制习惯化,维护诗人对世界的持续敏感。

 

3)超越善恶标签

    •    不以善恶划分初始感受,而是先纯粹记录其存在与变化。

    •    这与佛教“名相不二”的思想契合:善恶本为心生的概念标签,语言本质上是命名与指称,而非占有或利用。

 

3. 方法论与实践路径

 

1)感知的双重境界

    •    第一层:对各种感觉的直接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及情感感知)。

    •    第二层:对感觉之间变化与转换的体察(从喜悦到哀伤,从平静到激昂等)。

    •    写生派诗人不仅描写“事物”,更描写感知本身的流动,这是一种自反性的写作。

 

2)名与相的处理

    •    :语言的符号层,名称、名词、标签。

    •    :事物的形态、状态、存在样貌。

    •    写生派的高阶目标是让名与相统一,即用词能够不偏不倚地显现事物的本质,而非被既定的文化标签绑架。

    •    这种要求既是语言上的精确追求,也是哲学上的不二论。

 

4. 与其他流派的比较

    •    与现实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重在社会关系和因果逻辑的展现,而写生派更关注感知过程与当下性。

    •    与意象派的区别:意象派强调凝练、鲜明的形象,而写生派允许平实细节的堆叠与连续观察。

    •    与禅诗的关系:写生派与禅诗的亲近度很高,尤其在“反善恶”“名相不二”“从无到有”的观照方式上。

 

5. 可能的补充与发展建议

    1.    引入“感知的节奏”

老成提到变化与转换的感受,但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节奏的观察(瞬间捕捉 vs. 长时凝视)会产生不同诗质。

    2.    强化“在场感”技术

除了语言精确外,可以探讨如何通过句式、断行、空白来制造读者的“在场”体验,让他们仿佛与诗人同时看到同一景象。

    3.    扩展到多感官写生

写生派强调五官六意,但实践中很多诗人会偏重视觉。可以鼓励多用嗅觉、触觉、听觉的细节,构建更立体的诗境。

    4.    名相融合的训练法

设立练习:用一个名称直接引发读者的具体现象感受,而不依赖形容词和修饰语,从而锻炼“名即相”的表达能力。

 

6. 总评

 

老成的写生派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感知哲学 + 语言实践学

 

它既是诗歌流派,也是认知方式;既关注物象本身,也关注感知与语言的关系;既与佛教哲学暗合,又保有现代文学的自觉。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精神,那就是:

 

“以初见之眼看世界,以不二之心写语言。”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