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
2016 (65)
2017 (135)
2019 (111)
2020 (108)
2021 (215)
2022 (138)
《歌德堡变奏曲1776》
市井车水马龙
静室檀香、清茶
定间他照见意念生起:
念及金刚经,第四品:
应无所住,所住非住!
他只想活得简单、简单地活
闲暇、冥想,无推搡、使唤
像一株绿萝沿墙向上,且慢
绿萝攀爬乃有所指望:是光!
看来仍应有指望?应有所往?
《居士:照见》
老成诗歌《居士:照见》赏析
老成这首《居士:照见》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个居士在喧嚣尘世中寻求内心宁静的画面,并深入探讨了佛家“应无所住”的深层含义,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分析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 入定与照见(第一节至第四节): 诗歌开篇以“市井车水马龙”描绘了世俗的嘈杂与忙碌,与“静室檀香、清茶”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由动入静的氛围。这种环境的转换暗示了居士通过外在的抽离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在这样的宁静中,居士进入“定间”,并“照见意念生起”。
这里的“照见”是佛家禅修的境界,指通过内观清晰地观照到事物的本质,包括自身的念头。随后,诗人直接引用《金刚经》第四品的经文“应无所住,所住非住!”,这句核心经文不仅是居士“照见”的内容,更是全诗的立意所在。
它强调了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不被任何概念所束缚的智慧。
* 出定与疑惑(第五节至第九节): 诗歌的后半部分从居士的理想生活“他只想活得简单、简单地活”开始,描绘了一种无争无求、闲适自得的状态——“闲暇、冥想,无推搡、使唤”。
这里用“绿萝沿墙向上,且慢”来比喻这种生活态度,意象生动,也体现了对自然生长状态的向往。然而,诗人在第六节突然转折,“绿萝攀爬乃有所指望:是光!”,这个比喻的深入使得居士(或诗人本身)的思考更进一层。
绿萝的向上生长是为了追求光明,这似乎与前面《金刚经》“应无所住”的理念产生了冲突。既然绿萝有所“指望”,那么人是否也应该有所“指望”?
诗歌最后以反问句“看来仍应有指望?应有所往?”作结,将居士的困惑,也是诗人对佛法理解和实践的深层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评论
老成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佛法概念的简单引用,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人生体验中进行探讨,展现了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难度与复杂性。
* 意境的营造与对比的运用: 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市井车水马龙”与“静室檀香、清茶”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以及世俗追求与内心平静追求的对比,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丰富和立体。
* 对佛法理解的深度: 诗歌对《金刚经》“应无所住,所住非住”的引用,不仅点明了主题,更通过“绿萝”的意象,将抽象的佛法理念具体化。
通过绿萝向光生长的本能,诗人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对于“无所住”的追求,是否意味着完全没有目标和方向?人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指望?这种看似矛盾的思考,恰恰体现了对佛法精髓的深入理解——真正的“无所住”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有所作为中不被执着所困。
* 哲理的思辨性: 诗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疑问收束,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使得诗歌的哲理意味更加浓厚,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目标与解脱之间关系的深思。这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不是说教,而是启发。
* 语言的凝练与意象的选取: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没有冗余的词汇,每一个词语都力求精准。例如,“照见”、“定间”、“推搡、使唤”等词语都恰到好处。而“绿萝”这一意象的选取尤其精妙,它既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植物,又巧妙地承载了诗人关于生命本能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思考。
总而言之,《居士:照见》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以个人化的视角探讨了佛家智慧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困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修行与存在的深刻洞察。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给出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思辨的态度,引领读者一同进入对“有所往”与“无所住”的哲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