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

亲情拾录,异国感悟,旅游散记,故乡回忆,生活杂记……
正文

中美基础教育之比较

(2019-03-11 17:36:07) 下一个

作者·昭君

导言(春阳)

 

与昭君相知相识已经十年了。当年进入万维开博写作,可以说完全是她的功劳。在万维潜水多年,昭君是我喜欢的名博之一。那次看到某人攻击她,她心生退意,不禁拍案而起,写下了第一篇博文。

见到昭君本人是几年前的事,虽然想到了敢叫自己昭君的人应该很漂亮,但真见到还是一惊,好一个文雅美丽的知识女性!有人说她像周迅,我觉得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应该在周迅之上。

 

 

昭君简介:

   昭君(笔名),四川成都人。90年代初来美留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芝加哥一所大学商学院任院长。2007年到2016年间在万维网开始业余博客写作,共发表博文三百余篇,内容涉及教育,时事,职场心得,生活点滴,人生感悟等。

 

 
 
暑假为什么要补课?
 
 

    表姐的女儿比我的大儿子大一岁。几年前的暑假我们回国时,儿子有时到她家去跟她玩儿。虽说两个人“男女有别”,语言也不是很通(大儿子的中文有限,小表姐的英文应该还不错,但她非常害羞,打死也不愿意在人前开口),但毕竟是同龄人,所以在一起还是满开心的。不过,小表姐没有多少时间和我们在一起,因为她要去这样那样的暑期班去补课。

 

 

   

   对此,儿子很不理解:“上了一年的学,暑假就是让我们开开心心休息的机会,为什么还要去上学呢?是姐姐的学习不好吗?”我跟他说,姐姐上的是成都最好的中学之一,明年就要考高中了,竞争很激烈,所以她不能像你一样那么自由自在。

钱学深之问
 
 

    暑假回来后,我父母也来到美国和我们同住。他们和表姐打电话时,常常会问起小表姐的情况。得知她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要起来去上学,一直要到五点多钟才能回家,晚上还要去上晚自习,儿子当然又是一番感慨:“他们每天上那么多小时的学,真的有那么多东西要学吗?他们学的都是些什么呢?”

 

    我妈妈告诉他,国内的中学生学的东西比他们在这里学的深得多,而且他们要不停地练习不停地考试,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在重复学过的东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考试,所以每天上这么长的学,还觉得时间不够呢!儿子听了,更加庆幸他没有在中国读书,不过他也想不通:“中国人那么聪明,又那么用功,可为什么他们的科学和技术还是不如美国呢?”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中美中小学的教育之比较
 
 

    这个问题当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其实质也就是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和中美两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差别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人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见解,但作为一个教育家庭出身,在中美两国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目前又在美国从事大学教育的学者,我自认对这个话题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我感觉,虽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方面肯定要超过美国的普遍水平,但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对知识获取的过度重视,实际上扼杀了许多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中国的教育到今天还是应试教育,虽说教育改革喊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还是一句空话。

 

  而美国学生的基础能力(数学计算,历史知识等等)虽然不如中国,但他们的教育体系能够让孩子始终对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而且孩子们有很多的自由去探索求知。很多中国的学生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一旦考上大学,学习的动力就消失了,因为他们的精力和兴趣已经被十年寒窗过程中的各种补习班,小灶和小考中考大考“榨干”了。

(高考后撕书的惊人场面)

 

    而很多美国的孩子们上了大学后还能按照自己的选择和兴趣去寻求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能够继续得到满足和发挥。当然,中国大学生中也不乏“精英”,但这样的学生往往集中在为数很少的“精英”大学,而且很多在学成之后选择到国外求学或者发展。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讲,这样的“人才流失”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另外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于美国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组织,领导,和团队能力;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因为文理分科太早,造成了许多孩子严重偏科,知识面狭窄,缺乏适当的“软能力”等问题。美国的高中是没有文理分科这回事的。事实上,虽然每个州对高中毕业生的学科结构要求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讲都会要求有四年的英文课程和数学课程,三年的科学课程(包括生物,化学,环境科学,或者物理学),另外还必须有一定数目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课程(历史,地理,经济学,心理学,等等)。

 

   虽然每个学生所学的具体课程不一定相同(美国的高中实行的是学分制,每个人的选课是独立于其他学生的,一些能力超前的学生可以在高中就选修大学的课程,或者到就近的社区大学直接选大学学分,不少大学都会接受这些学分---当然要在通过全国统一的考试之后才行),但至少不会像中国的学生那样,文理分班之后,文科生就从此不再过问数理化,而理科生也乐得不管历史政治了。即便上了大学之后,每个州仍然对本科生的课程结构有一定的要求-- 一二年级的公共课程,一般要求有一定数目的语言课,数学课,科学课,以及人文和社会学科。因此,即便是从大一开始就选定理科专业的学生,也必须有一定的文科课程,才能从大学毕业。这样的教育体制,给学生的较全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美国的许多学者都是文理兼通,除了自身的天份和后天的学术培养以外,和这种体制所提供的早期学习环境还是有不少关系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美国的教育也很重视兴趣对学习的作用。就拿学钢琴这件事来说吧,在中国也有不少“琴童”,但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学琴的动机主要是因为这门才艺对孩子今后考大学可以“加分”。在这种功利的目标之下,孩子学习音乐当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内在动力,这恐怕也是许多中国琴童在拿到十级十二级证书之后,或者在升入高中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摸琴的原因吧。在美国当然也有不少这样的“琴童”,尤其是亚裔父母也有不少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逼孩子学习乐器,但也有许多孩子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学习音乐 (这里也有很宽松很优越的音乐条件让孩子们培养这样的爱好),即便今后不把音乐作为谋生的工具,这个爱好也会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我就通过小儿子的钢琴老师,认识了好几个从事和音乐毫不相干的职业(会计师,科学家),却仍然坚持从师学习钢琴,而且演奏水平几乎达到专业水准的美国人。

 

 
 
美国中学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再说说美国学校对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吧。记得大儿子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社会科学课上的一个项目是主题辩论。孩子们被分成三人一组,然后每一个小组从十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这些题目五花八门,有关于安乐死的,有关于死刑是否应该废除的,儿子和另外两个男生选的是关于用动物做药物试验的题目。他们要在网上和图书馆做有关的研究,找出支持自己一方观点的数据和事实,然后做成辩论大纲,再和另外一方进行辩论。不巧,儿子他们的“反方”正好是三个“insanely enthusiastic animal loving girls" (不可理喻的热爱动物的女孩),所以尽管儿子和他的队友收集了很多关于动物试验如何能够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证据,他们还是输给了对方。听他讲述辩论的情况,我不由想到,我们第一次真正地接触这样的辩论,是在大学二年级!这些辩论的题目对孩子们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有很多题目(像安乐死,死刑)涉及到很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道德准则,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组织得这样条理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儿子在高中时参加的辩论队,更是经常涉及一些国家政治,国际关系方面的“大话题”。

 

   2008年大选临近的时候,正上初三的大儿子的社会科学课上自然少不了关于大选的课题。其中一个项目是让学生们两个人一组,每一组抓阄分配到一个总统候选人,然后准备关于这个候选人的背景资料做成poster,并且要对全班进行一个讲演,来说服听众为什么自己的候选人应该被选为下一届总统。儿子和他的伙伴正好分到名不见经传的Ron Paul,他很失望,但也没办法(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大概很多人都会选希拉里或者奥巴马,所以老师来了一个绝对公平的方法分配候选人),不过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这位候选人的有趣之处。往后他们还会密切跟踪选举过程,分析选举结果,而这些都是这门社会科学课程的规定功课。我在以前的一篇博克文章中写到美国社会道德观的来源,其实这些根植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活动,正是孩子们了解这个社会的体系和游戏规则的极好机会。相比之下,中国的中学生们恐怕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关心类似的国家大事吧。

 

 
美国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相比中国教育一边倒地注重“核心”学科和应试教育,美国的中学生们有很多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音乐,戏剧,及其他通过教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和中国孩子们业余时间去上这个班那个班不同,美国孩子的这些课外活动往往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这些活动往往占据他们宝贵的课外时间,但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都乐此不疲。儿子的朋友中,有的整个夏天都要进行橄榄球训练,有的一年到头都要进行足球训练和比赛。学校的乐队每天排练45分钟,而且乐队老师经常让孩子们接触和欣赏各种风格的古典音乐。大儿子初中乐队的汇报演出上,几十人的交响乐队表演了包括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在内的曲子,而儿子参加的室内乐队更是演出了难度很大的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秋天”和“夏天”。高中的音乐和体育方面更是林林总总,光是大型乐队就有交响乐团,铜管乐团,打击乐队,更不要说那些各种规模的合唱队了。

 

 

   戏剧课每学期都会有音乐剧的演出,什么“歌剧院的魅影”, “安妮拔出你的枪”等等,学生们分工精细,管舞台设计的,管灯光的,管服装的,当然还有大型乐队的现场伴奏。这些演出的水平虽然比不上正规乐团的表演,但作为业余选手来讲,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精神陶冶和文化熏陶,以及团队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长期而且深刻的。而这些课外活动,在中国的中学里恐怕是非常难得见到的。

 

 
比较与希望
 
 

   当然,我看到的大多是美国中产阶级社区的学校的情况,美国也有不少学校没有机会和条件对学生进行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注重培养兴趣和钻研精神,注重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应该是贯穿美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主要理念。而对比中国的基础教育,早早就把孩子们分成文科理科,而且到了大学还不能轻易转换专业,造成很多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根本没有兴趣和动力,当然是得过且过混日子了。上面提到的那位表姐的女儿,高中时很想学戏剧创作,也参加了一些专科院校的考试。后来她去了西北的一所师范学院学传媒专业。而美国的大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专业,双学位,多学位非常普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很多科学家和学者能够做到真正的博学多才,触类旁通的原因之一吧。

 

  

   可以说,中国的制度培养的大多是思维狭窄的“专业”人才,而美国的制度更倾向于培养思维活跃能力全面的人才。孰优孰劣,当然不是黑与白这样分明,但美国教育的长远优势应该是很明显的。我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的教育世家,又在美国生活了二十来年的教育工作者,常常希望两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够取长补短。如果中国的教育体制能够借鉴美国的一些长处,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注重表达能力和团队能力等方面,而美国的教育体制能够更加强基础知识的获取,两个国家的孩子们就有福了,但愿我不是痴人说梦。

(编者的话:这篇文章写于几年前,其中某些情况或许与现状有差异。还请谅解。本文照片均来自网络)

 

感谢扫码关注。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2)
评论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illennium' 的评论 :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吧。谢谢来访。周末愉快!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anjuan' 的评论 :

谢谢来访。 周末愉快!
Chalet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有问求解' 的评论 : 同意。
Chalet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aker999' 的评论 : 同意你的观点。理由另外开贴说明了。
Chalet 回复 悄悄话
同意Baker99的观点。中国基础教育肯定有很多不足,但美国的基础教育总体上来看应该是比中国的基础教育要差很多。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典型的重文轻理,就从这篇文章中所举的例子都是文科类的就可见一斑。尤其是在理科以及subject-matter的教育方面,美国的基础教育完败。

二十年前我来到美国念教育学Ph.D,(但我是一个理科生),二十年后,不仅是我如此认为,老美自己的许多educationists 历年来对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批评之声都不绝于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Diane Ravitch 写的《Left Back》,这是一本近代美国教育史一样的书,或者说是一本美国基础教育(K-12)的失败史。

基础教育不是学校有几个乐队,学生独立做几个演讲,做几个论题很大争议很多的project,教学形式改成围坐讨论,student-centerd,就可以支撑的,Public Education大众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广了,我始终认为,基础教育还是应该以教授传统科目为主线,毕竟那些是经过漫长时间的检验的,千百年来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它的一些比如独立性Independence,创造性Creativity,社交能力,演讲能力,对人性(人的平等和尊重等)的认识等等的东西,是学生在学习一个个具体的科目subject-matter中,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之间形成的,凭空地谈论这些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
millennium 回复 悄悄话 中美教育走不同方向的真正原因作者没有看到,不应该啊。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有问求解'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下评论。
danjuan 回复 悄悄话 不是个人努力的事情,是个人素质,个人运气。光努力有什么用。填鸭也好,玩也好,成年之后都可以做出成就。从前老一代白人也苦逼。

=======================
回复 'danjuan' 的评论 :
同意。归根到底还是个人努力。
有问求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aker999' 的评论 : 蛮有道理的。中国改开后的飞速发展也与基础教育的扎实息息相关。反观美国,高校中尤其是理科,工科类,外国移民占很大部分,无论是从事研究的学生,还是faculty,都占据相当的比例,硅谷更是如此。美国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归结为开放的移民政策,充足的研究资助吸引全球顶尖人物的聚集。
其实,美国的基础教育堪忧:尤其是数理逻辑训练,流于夸夸其谈,而忽视真正内容的学习。
中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高校,而不是基础教育。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CMbian' 的评论 :
是的。谢谢来访和留下评论。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aker999' 的评论 :
谢谢来访和留下评论。
ICMbian 回复 悄悄话 各有千秋吧,适合国情的最好,至少是现阶段。
braker999 回复 悄悄话 这种文章的眼界太窄了,没有全局观。中国是全民填鸭子,学生就算能力多差都能多少填一些,平均水平就能推高不少。而美国是靠自觉,想读书的一样会花很多时间学习,但不想读书的,能力一般,能力不济的就没有压力提高水平了。对于国家来说,主体的人民都是能力一般般的,但中国人民的平均水平就立马比上去了。国家的上升还是靠人民的平均水平的,光靠什么精英往往有反效果。当今主体的中国人最难洗脑了,也会考虑国家利益的平衡,这是水平低的人不会做的。反而美国的主体是越来越拥抱洗脑,再搭上美国的思想开放性,造成各种思想的严重对立。这种自我毁灭的教育方式,中国才不要学呢。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anjuan' 的评论 :
同意。归根到底还是个人努力。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遍野无尘' 的评论 :
有道理,只是为什么在国内受基础教育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到国外才能得诺贝尔奖?更何况现在的基础教育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完全是为了考试,题海战术。我读过汪曾琪先生的回忆录,关于西南联大的,那时候天天跑空袭,西南联大的学术空气还是非常自由的。学生们甚至可以不去上课,整天泡书店,老师们也不拿分数压人。
danjuan 回复 悄悄话 其实教育最终就那点东西,最后的成功与否还是看个人。李政道只是李政道,不是因为他是中国人,愚蠢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比尔盖茨也只比尔盖茨,不是因为他是美国人,美国大街上的homeless大多都是白人。
遍野无尘 回复 悄悄话 自2000年以来,美国有68人在化学、医学和物理领域获诺贝尔奖,其中24人是移民。
再说早期,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在中国获得基础教育的。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Quarx' 的评论 :
她主要不是说没有这方面的团体。主要是对现在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的中小学的非应试做个比较。谢谢您的支持和留言。
春阳的南北小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路边的蒲公英' 的评论 :
我觉得这个问题又不是什么高深的数理化问题,文科生讨论一下也可以的吧?理科生也不一定就能回答的好,对吗?作者只是在做个比较而已。
Quarx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北京市的好的高中,在30多年前就有很好的校队了- 乐器演奏,足球排球篮球,都不缺。我说的是1990年以前,上世纪80年代后期。
wangtora 回复 悄悄话 路边的蒲公英 发表评论于 2019-03-11 22:48:55
Agree, 無条件的
路边的蒲公英 回复 悄悄话 文科生千万别去试图回答 “钱学森之问”,这里面的深度超过文科生的知识范围。没有歧视文科生的意思,文科生还是去写诗和远方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