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分别两次去过日本,台湾和大陆旅行,有些个人的感受,也深切体会到不同地方的旅游体验的区别,今天抛砖引玉,分享一下。
为了方便比较,我分为饮食,购物,酒店,交通,支付,旅游医疗,机票,旅游拥堵程度,礼品等,最后部分会对比一下广义下的安全性,以及国际化的APP对比。
1. 饮食(食物体验)
要点:三地都很丰富,但风格与可接受度不同。
中国大陆:地域菜系极多(川、粤、湘、鲁、东北、江浙等),街头小吃与地方正餐都非常多样化。人多时口味偏重、油盐较足。
台湾:以夜市与小吃文化著称,口味偏清淡、甜点与水果出色,对外来游客友好(英语/中英菜单较常见)。
日本:从平价街边拉面到高级寿司都有,高度注重食材与制作工艺,标识与过敏原信息相对规范。
优 / 劣:
中国大陆:选择最多,但语言/菜单可能不友好、某些地区卫生标准参差。
台湾:夜市文化亲民、样式统一且上手快;适合喜欢街头小吃的人。
日本:品质与体验一致性高,但总体偏贵,某些小店可能需要排队或预约。
建议:对特定饮食限制(素食、过敏)的人在大陆需准备翻译句子/APP;台湾、日本在大城市找到替代较容易。
2. 购物(种类、价格、税退)
要点:购物类型与价格弹性不同—地摊/本地手工/奢侈品各有侧重。
中国大陆:从廉价电子、服饰到高端奢侈品应有尽有(大城市免税店与电商也发达)。
台湾:本地设计、小吃伴手礼、夜市小物与特产(凤梨酥、茶叶)受欢迎。
日本:以精致小物、电器、药妆和工艺品著称,退税流程成熟(消费金额门槛有规定)。
优 / 劣:大陆可砍价/货源多但真伪与质量需辨别;台湾伴手礼方便且便于携带;日本品质与售后好但价格通常较高。
建议:买电子产品在日本/大陆都要注意插头/电压与售后(保修地区限制);想省钱在大陆注意比价、在日本看好免税与退税流程。
3. 酒店(价格、服务、选择)
要点:价位与服务标准差异明显:日本平均成本高于台湾与大陆一线城市,但高端一致性最强。
中国大陆:从平价到超豪华分布广,二三线城市酒店选择正在快速增长。
台湾:中高性价比旅馆与民宿多,城市中心与旅游点均有稳定选择。
日本:酒店/旅馆服务标准高,但东京/京都等地价格较高,需提前预订(旺季尤甚)。
建议:旺季(日本櫻花季、黄金周;中国国庆、春节;台湾寒暑假)要提前订房;若在日本追求服务一致性,预算要高一些。
4. 交通(城市内与城市间)
要点:三地交通系统都成熟,但偏重与便利性不同。
中国大陆:高铁网络发达(长距离便利且价格竞争),城市内地铁/网约车覆盖广。节假日高铁/景点极易拥堵。
台湾:城市内捷运系统(台北)与公车完善,市郊/山线需搭客运或租车。EasyCard 通用便利。
日本:公共交通以准时与密集著称,IC卡(Suica/Pasmo)在城市内极其方便;城际常靠新干线/夜行巴士。
优 / 劣:
大陆:高铁性价比高,但节假日人多且部分景区交通拥堵。
台湾:短程观光非常方便;离岛/偏远处需预留交通时间。
日本:准时、班次多,但票价通常高(新干线等)。
建议:节假日避开热门路线;日本/台湾建议事先办IC卡(Japan: Suica/Pasmo;Taiwan: EasyCard)。
5. 支付(现金 / 移动支付 / 国际卡)
要点:三地支付习惯差异大,影响到吃饭、买票、打车等便利性。
中国大陆:移动支付(Alipay、WeChat Pay)极为普及,对外国游客不太友好,近年来对外卡与境外卡支持明显改进,但是仍然非常有限
台湾:现金仍常用,但 EasyCard 在交通与便利店非常方便;信用卡在大城市接受度高。
日本:现金文化仍强(很多小店只收现金),IC 卡与信用卡在大城市广泛使用,但农村/小店可能只收现金,比较好的全面照顾了现金,信用卡和电子支付的平衡
建议:
去大陆准备能用的手机,与国际卡并尝试开通境外版支付宝/WeChat,如果可能,尽量用WeChat或者支付宝,现金和信用卡不太可靠
台湾与日本带两张有芯片的国际信用卡 + 少量现金 + 交通IC卡最保险。
6. 医疗与紧急情况
要点:三地医疗体系成熟,但语言与医保/费用差异要注意。
中国大陆:大城市三甲医院设备好,但看病流程中文为主,急诊能处理多数状况;医保对外籍/游客覆盖有限,建议购买旅行保险。
台湾:医疗质量高、相对便宜(全民医保覆盖下本地人受益),在台北大型医院对外语服务友好。
日本:医疗技术高,部分医院对英文支持有限,费用可能较高(旅行保险+信用卡预授权/现金准备)。
建议:随行携带国际旅行医疗保险(含紧急就医与转运),把英文/中文的病史与药物名单放手机上;在日本/台湾查好近期能接待外语的医院或医院国际门诊。
7. 机票(价格 / 直飞 / 航线)
要点:价格受时间与季节影响大。总体趋势:提前购票、避开旺季能省不少。
中国大陆:国内航线密集,低成本航空与高铁竞争;国际航线回升中(疫情后逐步恢复)。
台湾:与东亚、东南亚短程航线丰富,跨海交通有廉价与传统航空选择。
日本:国内航班多、国际航班丰富(尤其东京/大阪枢纽),但旺季票价高(樱花季、暑期、黄金周)。
建议:比较低成本航空(注意行李收费)与高铁/巴士(短途)成本;尽量提前2–3个月查票、利用比价与里程/折扣。
8. 旅游拥堵程度(热门景点与节假日)
要点:节假日拥堵对体验影响极大。
中国大陆:国庆、春节等“黄金周”期间景区与交通极为拥挤,需提前订票/车票。
台湾:寒暑假与连假时热门夜市/景点人多,但规模与大陆相比相对可控。
日本:樱花季、红叶季、黄金周时主要景点与交通非常拥堵,且酒店提前被抢光。
建议:避开当地最大节日,或提前规划(门票、酒店、车票)并选冷门时段参观热门景点。
9. 礼品 / 伴手礼(Souvenirs)
要点与推荐:
中国大陆:工艺品、茶叶、景区特产(各地特色)与价廉物美的电子配件(需注意真伪)。
台湾:凤梨酥、茶叶(高山茶)、手作小物、伴手礼包装友好。
日本:精致包装的零食、药妆、地方工艺品(和纸、陶器等),适合送礼。
建议:买食品类伴手礼注意保质期与入境目的地的食品检疫规定;想省时间可在机场免税区或当地专卖店购买正规包装礼盒。
对于游客,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下面单独对比分析一下。
中国大陆
治安
整体治安良好,大城市监控密集,夜间街头相对安全。
小偷扒手较少,但部分旅游景点仍有宰客或假票现象。
自然灾害
地震少见(西南部除外),但南方夏季易受台风影响。
北方冬季空气污染较重,部分地区雾霾影响出行体验。
交通风险
城市交通秩序总体改善,但小城市或农村地区驾驶较混乱。
电动车、自行车穿插车流较多,行人需注意安全。
消费风险
旅游景点存在强制购物或虚高价格现象。
移动支付普及,但部分商家拒收现金不符规定。
台湾
治安
社会安全度高,民众友善,夜间独行基本无虞。
小偷、诈骗极少见,但仍需注意个人财物保管。
自然灾害
地震频繁但多数震度较小,建筑抗震良好。
台风季节(6–9月)偶有交通中断或景点关闭。
交通风险
摩托车数量多,城市路口复杂,行人过马路需谨慎。
公共交通系统安全且秩序良好。
消费风险
物价透明,游客基本不会被宰。
夜市、便利店普遍价格合理。
日本
治安
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国家之一,遗失物品常可找回。
犯罪率极低,女性独行夜归也较安全。
自然灾害
地震频繁,但防灾体系完善、预警及时。
台风季(7–10月)可能影响航班与交通。
冬季部分地区暴雪,对交通有一定影响。
交通风险
交通极为有序,行人优先意识强。
铁路系统发达、安全可靠。
消费风险
商品标价清晰、服务标准化,无强制消费现象。
税率高但透明,退税体系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但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对于国际通用 App 支持度,比如GMAIL,Google MAP,X,Facebook,Youtube等等。
一、中国大陆
应用商店与下载:
Apple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都存在明显限制。
WhatsApp、Threads、Signal、Telegram 等在 2024 年被要求下架。
很多国外 App 需要使用境外 Apple ID 或非大陆 Google Play 才能下载。
网络与访问:
多数国际社交、通信、新闻、搜索类服务(如 Google、Facebook、YouTube、Instagram、X)在大陆无法直接访问,需要 VPN 才能使用。
法律与政策:
从 2023 年起,所有新 App(包括外国 App)需向中国政府备案,否则可能被禁止上线。
外国开发者若无中国本地实体、服务器或 ICP 备案,很难在中国合法分发应用。
支付与认证:
国际信用卡或 PayPal 等支付方式支持有限;Apple Pay / Google Pay 受本地化限制。
多数移动支付以微信支付、支付宝为主。
总体评价:
对国际通用 App 支持度最低,使用体验受网络与政策双重限制。
旅行者若依赖 WhatsApp、Google Maps 等,应提前准备 VPN 与备用账号。
二、台湾
应用商店与下载:
App Store、Google Play 均为完整版本,几乎所有国际 App 均可直接下载与更新。
没有系统性审查或下架情况。
网络与访问:
网络开放,所有主流国际服务(Google、Facebook、YouTube、Netflix、Spotify 等)均可正常使用。
法律与政策:
没有大陆那种强制备案或内容审查制度。
仅对诈骗类或违法内容 App 有监管。
支付与认证:
国际信用卡、Apple Pay、Google Pay 支持良好。
商店区域设置灵活,可以自由切换地区帐号。
总体评价:
对国际 App 的支持度非常高。
用户可自由选择使用 Telegram、Line、WhatsApp、Google 等服务。
旅行者几乎可无缝使用原有国际 App。
三、日本
应用商店与下载: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都完整可用。
几乎所有国际 App 均能下载使用,但加密货币、金融类应用需遵守日本金融厅注册制度。
网络与访问:
网络完全开放,国际网站与服务均可访问。
唯一的限制主要是媒体内容(如 Netflix、Disney+)因版权不同而存在地区差异。
法律与政策:
日本政府在 2024 推出《促进智能手机软件竞争法》,要求 Apple 与 Google 开放第三方 App Store 与支付系统。
金融监管较严格,对加密货币交易 App 要求在日本注册,否则会被下架。
支付与认证:
Apple Pay、Google Pay、信用卡、PayPay 等多样化。
App 区域可自由选择,日本区帐号与国际区帐号切换方便。
总体评价:
对国际 App 支持度高,仅金融类有监管。
使用体验稳定、安全,系统兼容性最好。
支持程度总体评估
中国大陆:支持程度最弱。很多国际知名 App 要么被完全禁止/下架,要么功能受限。下载/使用这些 App 往往需要特殊方法(通过 VPN、使用非大陆区 Apple ID /Google Play 账户等)。政府政策对 App 的审查与注册要求严格,且不断调整,对用户和开发者都造成不确定性。
台湾:支持程度很高。几乎所有常用国际 App 都能正常下载与使用,法律与市场环境比较开放。虽然可能有少数特殊 App 在某些时间因政策或版权原因受限,但总体限制较少。
日本:支持程度也很高,但在某些行业(如金融/加密货币/版权内容/媒体版权类)有额外的法规要求。法律上最近在推动开放第三方 App Store 与替代支付,以降低对大型平台的依赖。
对于游客/旅行者的建议
在中国大陆前先准备好
验证重要沟通应用是否能用(例如 WhatsApp/Telegram),如果不能,准备备用的本地应用(如 WeChat)或事先下载好相关 App 的安装包或 VPN(但注意 VPN 在大陆的合法性问题)。
准备好非大陆区的 Apple ID 或 Google 帐号,以备某些 App 在大陆商店被下架时使用。
准备国际信用卡/能支持外币支付的方式,因为某些 App 或内购可能不支持大陆本地银行卡或支付方式。
台湾/日本时检查区域限制/国家注册
虽然支持度高,但有些 App 需要当地手机号或当地法律许可/注册才能完全使用。例如在日本使用某些金融或加密货币服务,需确认该服务已在日本注册。
使用 Apple ID/Google 帐户时注意账户所属国家/地区,因为下载内容/应用价格/促销/版权内容常常与国家区有关。
常用 App 预下载与账户准备
在出行前把常用的国际 App 提前在自己的国家账户里下载好,并登陆验证,以防到达目的地发现无法下载。
保留备用通讯方式与当地常用 App 的备选方案。
小结(实用快速建议)
对于会中文的外籍游客
时间与预算:预算有限想多样化体验 → 选中国大陆(尤其二线/三线城市);追求服务与一致体验 → 日本;想轻松夜市文化与友好中文环境 → 台湾。
支付:大陆强烈建议准备能用的移动支付或国际卡已支持的方式;台湾/日本带IC卡 + 信用卡 + 现金。
交通:短途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或IC卡;跨城在大陆优先考虑高铁,在日本优先考虑新干线/JR通票(视行程)。
健康保险:三地都建议买旅行医疗险并携带中文/英文病史与常用药物说明。
避开拥堵:尽量避开国定大节假日(中国国庆/春节、日本黄金周/樱花季等)。
对于不会中文的外籍游客(包括ABC)
第一选择是日本,非常国际化,但是充满亚洲元素,而且现金和信用卡,包括电子支付统统支持,物价相对欧美较低,安全程度非常高,旅游体验非常有保障
第二选择是台湾,对比日本,在卫生和安全性方面略差,但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亚洲元素充分,而且价格低于日本
第三选择是大陆,价格亲民,安全便利,但是国际化程度较低,很多APP都不可以使用,有一定的旅游门槛
好了,上面是我个人的总结,欢迎大家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