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中国旅游回来,一路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趁着还能记清楚细节,想要一个个的写下来,分享給大家一些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真实个体和他们真实的生活。

北疆大环线上的老张:一个把生活当成工程项目的退休高工
老张是大型国企的退休高工,属于体力和精力都明显超过同龄人的旅游达人,据老张说,他从55左右就开始过着半退休生活,因为单位效益好,收入高,他的旅游也有了底气,基本上是亚非拉都涉足,欧美也去过,现在只有南美和北欧还从未涉足,但是日本去过N次,对于旅游目的地,他个人最推荐的也是日本。
傍晚五点半,布尔津的空气混合着温热的阳光和微冷的秋风。旅游车的门刚刚打开,老张已经第一个提着相机下车。他的动作一丝不苟:先把镜头摘下来检查一遍是否进灰,再对准天空检查传感器反射,再确认脚架的三个脚钉是否稳固。

同行的驴友小声说:“这就是高工的做事方式吧,井井有条”
另一人补一句:“他那架势跟调试设备一样”
老张听见了,笑而不语,只是继续拧紧脚架锁扣。他做任何事都这样 —— 不是因为较真,而是因为几十年工程师的习惯深入骨髓。
一、他的旅行像项目管理
旅游团里,大家妖媚靠导游简单的讲解,要么急着去看景区的指示牌,但老张有自己的“项目路线图”。
他随身带一个微型记事本,封面磨得发亮,里面密密麻麻写着:
每天的风向、湿度、预计温差
哪一段路程最适合拍逆光
哪个河谷在下午三点到三点五十之间光最柔
哪个观景台人多,哪个要提前半小时卡位
哪段公路可以用长焦压缩空间感
哪个站点附近有厕所(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感激他)
第一次看到他的记录时,一个同行的年轻人忍不住问:“老张你这是做功课还是做科研呀?”
老张啪地合上笔记本:“工程师看世界,本来就要看得比别人详细。”
说完,他背着相机又冲着光线校准曝光去了。
二、老张对日本的爱,精确得像数学式
旅途中只要有人提到日本,老张就像被按下“启动”按钮。
他能把东京和大版的地铁线路图在空气中画出来,还能告诉你成田机场第三航站楼的免税店哪家便宜、关西机场凌晨有没有巴士、京都哪个站附近的便利店深夜仍营业。直到聊到福岛,鹿儿岛,北海道,乃至冲绳的话题,老张都娓娓道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去日本那么多次,他想了想说:“日本是一个做事情讲逻辑的地方,我喜欢这种工程师的调调”,老实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对于日本旅游的评价。
同行的人笑:“那你老张不是也很有日式匠人精神吗?”
老张摆摆手:“我有中国工程师精神。我们能在没有条件的条件下创造条件。”
话虽自谦,可他的严谨与细腻,在旅行团中的确无人能及。
三、风景之外,他对世界的观察也“有数据、有模型”
有一天在车上,导游提到新疆建设速度快,老张就顺势聊起城市化和基础设施投入。他不会情绪化,但观点清晰:
说欧美,他从工程体系到社会治理逐一分析;
谈到台湾,他不是喊口号,而是说:“理解比立场重要”
说中国,他既看到成就,也敢指出“结构性矛盾”。
他说话时不急不躁,却让人感觉“他确实见过这个世界”。
旁边的人感慨:“老张这水平,是不是写两篇文章都能发表了?”
老张摆摆手:“没必要,能跟你们聊聊就挺好。”
他的批判,不是情绪式,而是“工程师式”,讲逻辑、讲因果。
不过,因为老张的轴,也会有一些小的矛盾,一次老张和导游司机呛呛起来,原因就是因为对于司机说的棉花亩产千斤不相信,特地用豆包查了,的确最多只有六百多斤,把司机也气的够呛。
四、在禾木,他拍出了全团最美的照片
那天的晨雾像从山谷里慢慢升起的白绸子。别人还在拍游客照,老张却已经把相机对准河谷,用滤镜做长曝光。
他站在木栈道边,微微弓着背,像一棵撑住风的老松,专注又专业。他提前半小时占位、提前计算光比、提前判断雾线移动方向。等太阳从东南角升起时,他只按了三次快门,就收起脚架。
“拍好了?”
“拍好了。”
“这么快?”
“提前做了计算。”
后来大家看照片才知道 —— 那三张,每一张都像杂志封面。
五、在赛里木湖,老张像一个“年轻的老男孩”
湖面蓝得像被光抛光过。风很大,吹得湖边的草像伏在地上的动物。
老张把鞋脱了,卷起裤脚,踩进冰凉的湖水里。同行的人吓得喊:“别感冒了!”
他头也不回地说:“干工程三十年,这点水算什么。”
他蹲在水里调整角度,等波浪与湖面反光达到理想的“呼吸节奏”,才按下快门。
拍完后,他像年轻人一样甩甩脚:“行了,不虚此行。”
那一刻,谁都看得出 —— 他不是老了,而是自由了。
六、夜里,他和年轻人坐在酒店门口聊人生
那天晚上快十一点,北疆山区的夜晚温度掉到8度,大家都回房间休息,却看到老张坐在酒店门口台阶上,喝着热茶看天。
同行的年轻人问他:“老张怎么有这么多精力?”
老张想了想,说:“以前上班,所有事情都有回应指标、风险控制、设备稳定性 …… 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好奇心负责了”
“累吗?”
“不累,旅行让我觉得自己更加年轻”
风从伊犁河谷吹来,吹动他的微微发白的鬓角,却吹不动他坚毅的眼神。
结语:一个永远不会下线的工程师
在这趟北疆大环线里,我看到了天山的壮阔、草原的辽远、河谷的温柔,但最让人记住的,是老张 ——
一个把旅行当项目管理、把拍照当实验、把世界当公开课、把退休生活当第二次青春的退休高工。
他仍然好奇、仍然思考、仍然热爱,就像一台永远不会停机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