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markya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马克谈天下(213) 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2021-06-14 20:12:17) 下一个

今天是端午节,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为什么要纪念端午节?还有端午节为什么会纪念屈原?

端午节不是吃粽子,划龙舟的。它是用来祭奠和铭记坚贞、骨气与节义的。遗憾的是,很多人从没有,也不准备搞懂这一点。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就存在着四种说法: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Image

后两种说法,基本不会有人当真,但被屈原本人称作“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的伍子胥,却是当之无愧的祭祀对象: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受太宰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杀。子胥“乃告其舍人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午日以粽奉之(《史记》)”。所以《荆楚岁时记》也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在伍子胥被逼自杀207年后,另一个楚国人屈原选择了投汨罗江而亡。时间相隔了两个世纪,但离世的理由是一致的:都是因为爱国。

 

同是爱国,同是君王昏聩,同是慷慨赴死,屈原的爱国,倍显婉转凄凉与无奈,而伍子胥的爱国,却显得如此悲壮高亢,桀骜不驯——也正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的伍子胥,是不待见于主流史籍的。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昏庸的楚怀王听信毁谤,自公元前313年始,先后两次将屈原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自此之后直到投江的长达35年的时间,屈原事实上已远离楚国政治中心,此后再无参与国事的主动作为。但其忧国之心未改,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62岁的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主流用语)。

 

屈原更像一个逆来顺受,忧心国是,悲情吟哦,幕后旁观的诗人,而不是横刀立马,迎难而上,血荐轩辕的践行者。伍子胥是后者。

 

他既不盲从,更不旁观,攘臂以上,"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范仲淹)"。在其父兄被昏聩的楚平王无端杀害后,伍子胥从楚逃亡到吴,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前 506 年,伍子胥借兵攻入楚都,掘平王墓,鞭尸三百,报父兄之仇。吴国则倚重子胥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诸侯一霸。

伍子胥和屈原都不是儒生,在他们的时代里,儒家的影响力还极小,所以不能将他们的忠孝节义观念归结于儒家学说。他们的行为意识里,反映的都是人类天性里永恒的孤独感以及对终极归宿的寻觅。

在屈原时代,战国乱世已经近尾声,而国家观念则刚刚萌芽。他有朴素的国家主义情结,但囿于历史局限性,他并不清楚国家这个组织的利弊。屈原情感充沛,但个性上并不刚强,他没有韩非、伍子胥那样的决绝与勇气,所以即便被楚怀王父子反复蹂躏,也无法选择弃国他投。一方面,帝室贵胄的血统是他所引以为傲的,楚国是他的精神家园,离开楚地他就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他为楚国朝堂主流所不容,楚国又是他的痛苦之源,留在楚地他又痛苦万分。

去留两难,来往皆苦,是为无间。《涅槃经》有云:受身无间者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62 岁的屈原在那个时代里就是长寿之人,而长寿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大劫。

Image

至于伍子胥,他虽然比屈原决绝果敢,但实际上也是无间地狱里备受煎熬的幽魂。

伍子胥从楚地逃亡,追随的是太子建,他依然期盼太子建能重返故国,为他昭雪沉冤,然而太子建的人品也不过如此。阖闾固然助他复仇,但阖闾也是在利用他的才华去征服楚地。在吴国君主的内心,伍子胥始终不过一流浪客卿。到了夫差时代,这位流浪者的存在感就越来越低,毕竟吴地不是他的故乡。夫差要杀他,这一次他已经没有了逃跑的心境。

跑出去又如何?难道再借一次兵来灭吴?灭了又如何?周而复始,何时可休?不如归去。

在自刎之前,伍子胥已经将儿子送到齐国,但他没有嘱托他的儿子将来要复仇。假如他真的对那个孩子有所训诫的话,我宁可相信他是嘱托他以后在齐国平静终老,无涉家国。

对楚国深沉的爱,成了屈原一生的羁绊,而对楚国刻骨的恨,则成了伍子胥一生的梦魇。恨与爱是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是桎梏这两类幽魂的锁链

国人对祖国的情感,就像是屈原和伍子胥的复合体:去留两难,来往皆苦,只得在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反复煎熬、挣扎。

相较屈原,伍子胥更具争议。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椒邑(今湖北监利县黄歇口镇)人,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伍子胥之父楚平王太子建之太傅,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昏聩的楚平王无端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则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彼时的楚平王昏聩无道,在听信宠臣费无忌建议夺太子建之妻后,费无忌为绝后患而进谗:「太子太傅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楚平王言听计从,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史记》)”

 

同是面对国君的无道,屈原选择了忍辱顺从,流放吟诗——这或许与屈原的皇族身份有关,他不可能象战国时那些怀才不遇的侠客一样各国游走,也与他认可的“君即国,国即君”,爱国即须爱君,反君即反国的逻辑有莫大关系。

 

伍子胥呢?

 

平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史记》)

 

最后的结果是,兄长伍尚束手待毙,被执就戮。而“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逃亡)。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史记》)”

 

面对无端杀父兄的楚国昏君,伍子胥的选择是:贯弓执矢向使者——这是拒捕,绝对的大逆不道。

 

兄长伍尚这样的,是传统文化里典型的爱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传统文化里一贯强调上智下愚,待人标准上,更宽宥君王和苛刻臣子互为表里。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缢死于风波亭,千百年来,众多看客只是不痛不痒地骂骂秦桧,没几个人觉得岳飞束手待毙有何不妥。

 

伍子胥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正史垂青,恰恰是因为楚平王无端杀他父兄之后,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逃跑与反抗。千难万险跨越国境,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富国强兵。伐楚,五战而破楚都郢(现湖北江陵纪南城),时平王已死,子胥掘其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夫差即位之后,子胥为大将,又大败越军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建立不世之功,吴亦成诸侯一霸。

 

伍子胥的爱国逻辑从未更改,并如出一辙:心中有国,无君。子胥大败越军后,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告,中勾践美人计,同意越国求和。子胥毫不留情面地谏言:“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吴太宰嚭与子胥有隙,且收越贿赂进谗言。昏聩的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史记》)

 

面对一手打造的强盛国家可能走上败亡之路,这次伍子胥没有逃离,而是“从容作楚囚”,采用了“死谏”:“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夫差闻言大怒,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这一天是农历五月五日

 

9年后,越灭吴

 

显然,绝孝纯忠,战而能用,节而能守的伍子胥打仗、战略、强国,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但专制君主们一定不喜欢伍子胥这样的人:因为伍子胥的绝孝是无条件的,而“爱国”是有条件的,是“纯忠”而非愚忠。他的“忠君”是建立在“君值得忠”的前提下的。否则,他会翻脸,甚至恨起刀兵,玉石俱焚。

 

而屈原,却大大不同。他被冤屈之后,没有选择背叛,只是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爱国主义”诗篇。和伍子胥的“形而下”层面的愤怒相比,屈原先生“形而上”层面的升华,对国君来说,显然更为安全和惬意。何况,屈原死后,这些“精神遗产”还可以无限复制出千千万万个屈原出来,个个“哀而不怨”。即使弃之若履,视作草芥,也不必担心他们会造反。

 

而这,可能也是朱元璋为何下令将亚圣孟子“废而不祀”,连牌位都扔出儒家祠堂的原因:孟子推翻了君可以“昏”,臣唯有“忠”的不对等合同,而是强调“君视臣如寇仇,臣视君如独夫”——这犯了大忌。

 

所以,理所当然地,伍子胥被历史忘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永远在各种厚薄地涂脂抹粉

 

好在,总会有人抹去这些历史的尘埃。太史公司马迁给予了伍子胥最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Image

千载空祠云海头,夫差亡国已千秋。 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青山人不休(唐 徐凝)”。伍子胥墓地位于姑苏城外的胥口镇,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抛尸入江所在地。墓封土高约l米多,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碑书“吴相国伍公之墓”。

 

墓在文革中被完全平毁——以爱国的名义

 

屈原,被冠以爱国千古名士,而伍子胥,则被历代统治者有意地遗忘,前者愚忠(于皇上),后者愚孝(于家族),对于统治者来说,当然希望天下黄土,忠心如一,而不需要对于统治者有怀疑,有半点不忠,政治不正确,中国古已有之。

 

当忠孝不能两全,皇上希望你记住要君君臣臣,不忘初心,把屈原挂在历史的纪念碑上,让世人学习,而不能让世人知道那个伍子胥,封建帝王深谙愚民之道,当然端午就是要纪念“愚忠”的屈原,让世间民众继续“忠君爱国”,爱国是附带,忠君是实质,切记,切记。

 

 

 

附录:

本文主要节选于格隆的同名文章,加上自己的评论,感谢格隆的好文分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不带入自己的个人喜好,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