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不知怎么经常说到或者想到思维固化,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类概念。今天又看到中宣部六一儿童节要哄小孩实际是骗大人的文章“竖版微视频丨出发吧,少年追梦人”。这个小视频对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是非常令人作呕的。首先映入眼目的是习近平的话:青少年要敢于有梦。怎么叫青少年要敢于有梦?青少年天生爱做梦,老人只能做噩梦。其次,朗读的是一个成年女人,以“我”的名义做梦,怪腔怪调嗲声嗲气模仿大约七岁小孩的语气,让人感到特别假特别做作,浑身起鸡皮疙瘩。其内容也是假大空,什么妈妈讲精忠报国红军长征雷锋的故事。这不是胡扯吗,这个妈妈姓共产党?我们小时候听收音机评书知道精忠报国。红军长征雷锋当然是学校学的。上小学写作文实在是一个苦差事,写自己怎么学雷锋做好事,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小孩哪有那么多学雷锋的机会?现在看到雷锋宣传更是令人深恶痛绝,你想雷锋补袜子补了很多遍的时候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差不多是1960年前后全国大概饿死三千万农民的时候。同时,加拿大好心卖给中国几万吨小麦,但是阿尔巴尼亚要跟中国“借”粮食,就把这批货运到阿尔巴尼亚了,具体详情,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找到。所以,那时雷锋能活着就挺好了,光脚都行。
当今中国也是这样,农民没有自来水,政府还要瞎搞什么厕所革命。政府在农村连十二年义务教育都不舍得实行,却要全球大撒币一万多亿美元。中国人学雷锋干什么?省吃俭用积攒财富留给共产党糟蹋?共产党官僚自己怎么不学雷锋?他们不但没有雷锋精神,反倒有大贪官精神,挖国家墙脚不遗余力。还有这精忠报国报什么国?大宋国?大宋亡了,国民还是重新当了元民。这报国实际是报皇帝,可是皇帝昏庸,岳飞被满门抄斩,也许还有个别女眷得以幸存。看中国历史,总是叫臣民精忠报国,可是精忠(愚忠)者常常被斩首,奸臣更多一些,反倒人多势众,绵延不绝。所以,鲁迅先生说得对,“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当然,岳飞的英雄主义情怀是值得学习的。少年学岳飞?少年岳飞十五岁从军了,可以直接干事来实现梦想了。我更劝共产党学学岳飞精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要耽误少年,只让他们等闲做梦,而不允许他们按自己的理想做自己的事。
然后,这个短视频就罗列了这个不知年龄的什么儿童或少年的梦想:长大做科学家工程师医生之类。就是不敢说做律师法官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等等人文大家。仿佛中国人就应该跟砖头机器之类打交道,而不是探究人应该怎样生活。
短视频下面,有几行文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青少年要敢于有梦,从《西游记》到凡尔纳科幻小说,飞船、潜艇今天不都有了吗?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推出竖版动漫微视频《出发吧,少年追梦人》”
这段口号,简直跟中国出口的众多的粗制滥造的小商品一样,经不起推敲,几乎出厂就是垃圾品,扔了还再次污染环境。
中国宣传这流氓套路总是把大人看作无上正确的权威,不把儿童和少年当作正常人看待,做出各种侮辱他们人格的教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智不算难,在中国,难的是国家不要愚化少年。少年富则国富,这句话没有什么道理。少年强?让人想起中国现在肥胖少年特别多,形若习近平。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国家进步会导致全民进步。而过去三十年中国在政治和道德方面却是不断倒退。国家怎样才能进步?最重要的是政府领导者要开明公正,不能独揽各种大权,不能搞专制独裁,中国的现任主要领导恰恰是独裁者,阻碍了国家进步。青少年要敢于有梦?青少年敢于有梦是一种天性。敢做敢为才是更社会性一些,可惜中国传统太压抑,人们其实缺乏做的勇气。不敢做,梦想就是空想。现在中国道德沦丧,敢做的人倒是不少,但是常常是作奸犯科。
由此观之,为什么中国人永远在追梦?因为中国社会思想已经固化,上上下下都是老人政治和团团伙伙。你年轻可以做梦可以大有作为的时候,共产党却要教育你要做好人,做事却不能越共产党的圈圈框框。习近平王太监沪宁们可以做梦可以做事,但是那是他们年轻时代的那一套东西,完全同现时代脱节,因此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派。所以中国的老人政治罪该万死:祸国殃民,国民在愚钝中老去,老了掌权又继续一个新的害人周期。
我们期待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早日在中国实现:年轻人能在年轻时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像邓小平那样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等到毛泽东死了之后已经七十多岁了才有机会按自己的想法治国。转眼之间在八九年又镇压年轻学生打倒年轻有为的两位总书记,重蹈老人政治覆辙,以至于遗害至今尚无任何化解之道。
6/2/2019
口号共产党,不解决社会问题却乱喊口号
少年智则国智:农村儿童吃苍蝇饭
少年强则国强:满身肥膘赛习近平
留守儿童长途走路上学挂冰花
少年富则国富?优衣库青年上演“疯抢大片”抢夺美国品牌Kaws (我第一次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