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国内同学群放了一个帖子,打开是“九一八”警钟的鸣声。这才意识到,“九一八”了。
想起《松花江上》这首歌,耳边就响起小时候在观看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里,那幕由流亡到关内的东北大学生唱的《松花江上》:
要明白“918”事件的历史背景,还得从更早些年份说起。
1858年,沙俄趁满清被西方列强打得焦头烂额,强逼满清签署《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割掉大片土地给沙俄。但沙俄还需要一条直线铁路通到出海口,被满清拒绝了。这让俄国佬很不爽。
紧接着,满清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输给了小日本。小日本趁机接管了原来由满清控制的朝鲜半岛,沙俄则打着帮助满清阻挡小日本的借口,再次提出要在东北修建铁路。这回,满清无奈,只好答应。
1896年6月,中俄两国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第四款 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沙俄获得在中国东北地区筑路的权利,这条铁路线历史上叫“中东铁路”。对这个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解释,我个人认为以下的解释较为靠谱。这个说法认为,“中东铁路”来源于经营此铁路线的公司的名称,即“中国东省铁路公司”,简称“中东铁路公司”。当然,这个解释是做了大量历史档案的考查研究的。
“中东铁路” 向南的支线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到大连。沙俄利用这横竖两条铁路线实质上占据了东三省,且是以驻军的方式占据的。
这又让小日本不高兴了。日本人对东北是志在必得的,便发生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小日本赶走了沙俄。大连是由沙俄于1898年设计并开始建设,那时大连的名字叫“达里尼”,俄语意思是“远方”。大连建市的历史就是从1899年算起的。然而,俄国人刚开了个头,就被日本人给赶走了,大连这座由沙俄工程师仿照法国巴黎市区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便由日本人接手实施。
小学时读俄国人写的《旅顺口》这部描写日俄战争的小说时,只记得日本人都要打到家门口了,俄国将军们还在寻欢作乐,夜夜笙歌。觉得俄国佬很蠢,后来发现确实蠢,否则也不会被西方玩弄得四分五裂。当时看小说,并没有感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狗咬狗,却害惨了中国人。
小鼻子打败了大鼻子,从大鼻子手里拿到了从长春到大连的铁路经营权,包括沿线驻军的权利。这段铁路也改名叫“南满铁路”。守护南满铁路的驻军司令部设在旅顺。因大连旅顺这一带被俄国人叫做“关东州”,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那么,日本的驻军就叫做关东军。这是日本在东北的主力部队,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先头部队。以上是小日本侵华野心及付诸行动的历史背景。
具体到事变的发生,首先是1927年,日本政府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了“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华战略。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关东军一直在制造借口,希望通过武力解决满洲问题,夺取对东北的控制权。
1928年,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张作霖的列车,炸死张作霖,史称“皇姑屯事件”。张学良接班,放弃东北的独立,宣布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东北易帜),对日本采取不合作态度。同时,在南满铁路附近建设新铁路,以此与日本人竞争,导致日本军方决定加快解决满洲问题的速度。于是,连续发生万宝山事件(1931年7月)、中村事件(与万宝山事件前后脚发生),进一步刺激日军高层决定发动战争,夺取主动权。接着就是“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当时在南方全力围剿红军,对东北鞭长莫及,对东北军更是没有半点指挥权,说了算的自然是张学良。事变发生后,住在北平的张学良多次命令部下“不抵抗”,“不正面冲突”。据他自己后来说,他是担心抵抗可能引发日本更大规模的进攻。
那他一直不跟日本合作,还要在各个方面跟日本作对,就不怕刺激日本人啦?如果不是狡辩,就是胆小窝囊,缺乏他爹的魄力。实际上,如果迅速击败日军,打击日本军方的嚣张气焰,挫败他们的锋芒,让他们在政府里颜面扫地,失去话语权,日本政府根本不会在短时间内考虑进攻中国。这就会给蒋介石更多的时间准备抗日。史书及各种回忆文章里总说蒋介石觉得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靠退让能争取到时间吗?“七七事变”时,蒋介石准备好了吗?这时间是需要自己争取的。还有说蒋介石一直在等待欧美出手干预,你自己不打出个样子来,显示有抵御日本的潜在能力,欧美怎么会出手相助。人家也不是傻子。
张学良有民族恨,更有家仇,他爹被小日本给炸死了,这个握有重兵的儿子也不知有没有报仇雪恨的心思。而他发出的不抵抗不作为,让仅有300多人的日军很快击溃沈阳北大营的8000守军。在短短的四个多月时间里,2万多关东军很快打跑拥有海陆空三军,且装备有当时先进的坦克飞机大炮的30多万东北军,占领了东北,致3000多万东北人沦为亡国奴。张学良的所有先进的重武器及飞机,后来都被日本军队用来攻击关内了。说他资助日本鬼子进攻中国关内都不为过。
很长的时间里,关内政府一直在宣扬“八年抗战”,就是没有把东北看作中国的一部分。辛亥革命的口号:驱除鞑虏。就是要把满族人赶出山海关,关内才是中国。
看看中国同盟会纲领的开头是怎么说的: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
这其实就是当年关内人,特别是精英们对中国对关外对东北的共同的认识和意识,东北不属于中国。东北(当时是满洲国)的GDP当时在亚洲名列前茅,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全国统一的口径是:中国解放前是一穷二白,没有工业,连铁钉子都要进口。可东三省是可以生产制造飞机大炮的,重工业、轻工业、棉纺、石油化工样样产品都有。解放关内,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的子弹炮弹几乎都是东北生产制造提供的。
说中国一穷二白,没有工业,就是变相承认满洲国,就是不认东北属于中国。
经过多年的争辩,如今,“八年抗战”的说法终于得到纠正。承认从1931年开始的十四年抗战是对包括东北的中国现代历史的尊重。作为东北人,也终于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