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星星生活周刊》2020年4月17日)
难忘的三月
——- 疫情中的多伦多
文/静语
三月已到了月末,前院的郁金香迫不及待地露出了头,阳光变得和煦了,人们也渐渐地开始脱去了冬装。
这个本来应该是充满了愉悦来迎接春天的三月,对2020年的多伦多而言,却是那么的不同。
三月初,加拿大人还在一片平静当中。多伦多的华人虽然有些危机意识,但祖国的新冠病毒病已经基本控制,不用再着急地捐款捐物了;意大利、韩国、伊朗的病例数虽然在上升,但毕竟是远在天边;邻居的美国二月份已经有几百例了,但大家听到的还都是积极正面的安慰,“症状轻,可以控制,每年的流感还死那么多人呢”。
是啊,二月底整个加拿大的病例数也才二十例,都是可以查到源头的境外传播。这些病人由于症状不重,绝大部分都在居家隔离。在大家的眼中,疫情可防可控,根本不影响普通市民的正常生活。
“都是外输型,怎么不控制传染源、切段传播途径啊?要采取措施啊!”居安思危的加拿大华人开始小声嘀咕了。“国家经济怎么办?人民的正常生活呢?现在病例都可以追踪到,不用紧张,还没有到社区传播”。大家又相互地安慰着。
虽说不紧张,多伦多的同胞们已经开始购买口罩了。对平日里大家并不熟悉的名词“普通外科口罩”、”医用口罩N95”,现在成为了大家平日里的口头禅。心怀不安地买着口罩,带的人却寥寥无几。整个社会都在一片祥和中,突兀地带个口罩的人,往往让西方民众觉得有些夸大其词地大惊小怪。毕竟在主流社会里,只有病人才带口罩。
华人的民间团体,早已经在社区,开展了帮助回国的同胞进行自我隔离的工作。多伦多的睦邻隔离期互助群不仅在医学专家的指导下为同胞们接机,并且还帮助购买日常用品解决隔离者的后顾之忧。主流的电视台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对没有症状、没有确诊的普通公民进行自愿的隔离,很多加拿大人或许有着不置可否的好奇,但却得到了绝大多数华人同胞的支持和认可。
华人们都坚信这样做可以尽量把传染机会降到最低,但有时候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没有症状就来上班!”人事部的一纸命令也会让人无可奈何。
接近三月中旬时,世界的画风就开始变化得不一样了。意大利死亡人数直逼千位,美国有了大量的社区传播,加拿大累计病例数已经破百,连第一夫人在参加完一个国际会议后也被确诊为阳性。美国股市大跌,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这时的多伦多,社区诊所改为了电话就诊;学校宣布春假后学生再在家里呆两个星期;博物馆及公共娱乐设施关门;超市里的人们开始排起了长队购买囤积食品。为了防止抢购卫生纸,保安和警察也前来维持秩序,成为了一道风景。
三月中旬,在整个西方社会这时开始对带口罩犹犹豫豫时,华人们毫不犹豫地带上口罩,又开始购买消毒用品、体温计和退烧药了。
是啊,随着加拿大的社区传播病例的增长,及检测试剂盒的不足,卫生部门宣布对轻症的病例已不再检测,自行在家隔离。大家被鼓励在家办公、保持社交距离、不聚会、不出门。政府也终于宣布关闭边境,华人们稍微松了一口气。
眼看到了月末,公交车、地铁上的人寥寥无几,餐馆关门只接收外卖。政府宣布境外旅行者回国必须自我隔离,并且开始给市民和企业发放补贴,希望企业不要裁员。各大医院里,这时陆续开始限制探访者了,也同意医护人员上班带普通口罩防护了。
华人同胞们又组织了起来,这次是为战斗在加拿大一线的医护人员捐助口罩和其他防护用品。一边要面对哄抬物价的商贩,另一边是飞沫及接触传播的官方指令,医护人员们无法使用防护服和N95口罩,志愿者们困难重重,但还是在继续地努力着。
我在医院一线工作,朋友们鼓励我说,“中国人都是好样的,镇定!我们一起支持你们!”
三月的风暖了,希望通过现在的公众自我隔离政策,多伦多及整个加拿大的疫情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这个多事之春的三月,多伦多医院里的阳性病人也越来越多,加拿大日增病例数已达600人,看着意大利已经接近一万的死亡人数,我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带着同胞们的关怀和嘱托,在这个三月,我和战友们向着医院,向着战场,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