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16)
2021 (59)
2022 (46)
冰棍出现在我记忆里最早是70年代的事。70年代之前我的消暑食品除了西瓜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冰棍在我老家方言里叫“棒冰”,最早我吃的棒冰有两种:光光的棒冰和赤豆棒冰。两者价钱不一样,后者比前者要贵2分钱。
卖棒冰的推一辆脚踏车,后,后面书包架上绑一只大木箱子,外面用棉被扎紧,成个炸药包形状。这种做法让我们困惑,在我们的认知中,棉被是用来保温的,里面一定很热,棒冰容易烊化。
对于这个疑问,好像《十万个为什么》里有解答。小孩子中间的明白人把这作为智力难题拿来挑逗他人,以此为得意。
刚到手的棒冰,剥开的纸面上有一层细碎的冰霜,冒出冷气。
冻在棒冰里面的赤豆已经煮软,甜甜的吃在嘴里入口即化。小孩子吃出花样来,一粒粒的赤豆从棒冰里面扣出来,吐在碗里。待棒冰吃完,端起碗一仰脖,将小半碗赤豆全部倒进嘴里。赤豆塞满一嘴,酥烂酥烂的。
后来棒冰发展了,发展出了雪糕棒冰,我们叫奶油棒冰。再后来赤豆棒冰淡出了市场。
70年代后期,市场变得丰富,奶油棒冰不稀奇了。我暑假回老家,中学同学请我去商场里吃“冰砖”。一人一碟,一副刀叉,坐着吃。碟子中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用北冰洋图案的纸包好。这种消费感觉特高档时尚。
“冰砖”不久,又听人说起“冰激淋”,说冰激淋比冰砖还高级,冰砖已经不时兴了。后来我吃到冰激淋,没发现和冰砖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包装上有更多的花式罢。
我以为冰激淋是70年代发明出来的,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直到有一天。
直到有一天我注意到《三毛流浪记》里面有一幅画,大冷天,瑟瑟发抖的三毛扒在玻璃窗往里面看,里面是一间开着Steam(暖气)的房间,有钱人家的孩子在大口吃纸桶装的冰激淋。
张乐平的这本漫画是民国时期创作的,画面内容告诉我那时的中国就已经有冰激淋了。